小组培养模式在耳鼻咽喉科临床医学博士试点班教学中的效果评估

王 斌1 郭晓会2 吕 威1 曹克利1 高志强1 杨 华1 冯国栋1 王 剑1

1.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北京 100730;2.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科医学部,北京 100853

[摘要] 目的 探讨小组培养模式在临床医学博士试点班(“4+4”医学博士项目)学生耳鼻咽喉科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2 年5 月至6 月北京协和医院2019 级临床医学博士改革试点班学生(本科非医学专业)共30名做为试点班组,临床实习采用小组培养模式,课前和课后发放调查问卷,收集问卷,统计分析数据。另2022 年5月至6月北京协和医院2016 级八年制学生89 名,根据年龄、性别、基础医学成绩选取30 名配对分组为八年制组,采用传统临床教学方法。教学后进行课后理论考试,按照满分100 分的标准,统计分析两组学生理论成绩差异。结果 试点班组30 名学生课前问卷统计:前4 年本科专业方向均来自于非医学专业,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是为了救死扶伤;51%的学生认为五官科在临床中占重要位置;课后问卷统计:90%的学生对床旁学习课程设计满意;40%的学生对耳鼻喉科新技术的应用比较感兴趣;28 名针对教学中不足之处认为耳鼻喉科学知识深奥,29 名认为应该增加多媒体教学方法。两组耳科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点班课时12 学时较八年制20学时少。结论 改革试点班学生来自多个专业方向,为医学发展注入新的理念和思路;小组培养模式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教学相长,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反馈改进教师教学方法。

[关键词] 耳鼻咽喉科学;改革试点班;小组培养模式

为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推动医学教育与多学科融合,北京协和医学院于2018 年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以下简称“试点班”),招收学科基础宽厚、热爱医学、个性心理特征适合学医、具备成为卓越医生潜质的优秀本科生攻读医学,以培养多学科背景的高层次拔尖创新医学人才[1]。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协和医学院试点班面向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4 年非医学专业+4 年医学专业),前2 年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多学科整合、以模块结构为特征的基础医学,后2 年临床医学课程加科研训练。试点班在临床教学中实行学生融入病房医疗团队、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强化临床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临床课程及见习、实习均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

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学是二级学科,历来承担协和医大临床八年制理论授课和临床见习任务,由于课程专业性强,重要解剖结构复杂,位置深在,大班课学习难度较大[2];并且,耳鼻咽喉科学授课学时较少,医学生接触临床的机会更少。既往八年制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与临床试点班的要求差距较大[3]。为了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试点班医学生耳鼻咽喉科学教学质量,本研究对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级临床医学博士试点班医学生采用新型小组培养模式,希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了解试点班医学生对耳鼻咽喉科学的印象和要求,教学相长,一方面增加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在临床学习中的效率;另一方面优化耳鼻咽喉学科的教学体系和理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 年5 月至6 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学习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博士试点班2019 级学生共30名做为试点班组,其中男生12 名,女生18 名;年龄21~23 岁,中位年龄22.6 岁。本科均来自不同大学的非医学专业,采取不记名问卷的方式,在床旁教学开始前后分别发放调查问卷。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 级八年制共89 名医学生,根据教学计划2022 年5 月至6 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临床实习。根据年龄、性别、基础医学成绩选取30名学生进行配对分组做为八年制组,八年制组中男生12 名,女生18名;年龄20~23 岁,中位年龄21.8 岁。两组实习后进行耳科理论考试,统计成绩。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试点班学生在2 个月耳鼻喉科临床实习期间分成2 个小组,每组15 人,教师和学生组成圆桌讨论小组,首先进行耳科理论学习,接着进病房床旁实习。通过不记名的形式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课前问卷4 个维度:①本科前4 年基础专业方向;②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③对耳鼻咽喉学科的初步印象;④将来从事何种医学专业方向。课后问卷3 个维度:①学生对床旁学习体会;②对耳鼻咽喉科的兴趣点;③针对目前教学中不足之处的意见。每个维度不预设答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分类统计,当堂收集整理问卷,接受学生提问,及时探讨解决学生疑问。

1.2.2 临床带教 试点班30 名学生临床实习采用小组模式,以住院病例为导向,每组15 名,分两批次进入病房。由带教老师选择相对典型的5 例住院病例,带领学生先预习患者病历,了解病情,查阅病历中遇到疑问,可以及时请教师答疑,教师将课本理论知识结合住院患者的病史、体征、辅助检查进行针对性讲解;学生了解基本病情后,由教师带领学生查房,在床旁根据不同病例特点,讲解问病史的技巧,查体获得阳性体征,床旁阅片讲解疾病的辅助检查阳性表现,提醒学生重点关注内容;再次返回示教室回顾总结病例特点和回答学生疑问。课后收集每位学生的每个纬度答卷,统计分析数据,总结各项建议。问卷分析采用腾讯试卷星调查问卷系统进行数据收集。

同一学期八年制89 名学生按照既往临床带教教学方式,分为2 组,每组40 名。在门诊示教室由老师讲授专科知识,观看临床教学视频,学生之间实习耳鼻喉科检查设备,并向教师提问,互动时间占实习时间的10%。

1.2.3 理论考核 八年制耳科教学20 学时(理论12学时+实习8 学时,1 学时=50 min),试点班12 学时(理论8 学时+实习4 学时,1 学时=50 min),教学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设计耳科理论考试试卷10 个选择题,2 个病例分析题,按照满分100 分的标准(图1)。根据分组进行理论考试,收集同一学期2019 级八年制学生30 名和试点班学生30 名耳科课后理论考试成绩。

图1 理论考卷部分内容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问卷

试点班30 名学生采用小组培养模式,学生围绕教师,近距离探讨式讲课。

2.1.1 课前问卷统计 ①前4 年本科基础专业方向均来自于非医学专业,分别是地质学4 名,分子生物学14 名,法律2 名,化学5 名,数学3 名,物理学2 名。②医学课程开课前对耳鼻喉科的认识包括:五官科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科室16 名;本人患过耳鼻喉相关疾病11 名;有朋友是耳鼻喉相关专业3 名。③关于选择医学专业的原因有:为了治病救人30 名;有很多未知领域来研究18 名;收入有保障5 名。④将来从事何种专业分析:耳鼻喉科人数2 名;内科和外科28名。

2.1.2 课后问卷统计①总体床旁学习体会:对耳鼻喉科疾病产生兴趣20 名,认为耳鼻喉科疾病比较复杂25名,认为耳鼻喉科医患关系好,医护协作好30名。②关于耳鼻喉科实习感兴趣的地方包括:耳聋患者人工耳蜗手术很神奇12 名;对侧颅底手术感兴趣5 名;对变态反应性鼻炎诊治感兴趣10 名;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检查和治疗感兴趣有5 名。③针对教学中不足之处提出建设性意见有:课程内容深奥、抽象28 名;课程时间较少18 名;应增加临床实习机会16 名;应增加多媒体教学方法29 名。

2.2 理论考核

八年制组30 名学生耳科平均成绩(79.70±4.47)分,试点班组平均成绩(80.63±5.02)分,两组耳科理论平均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P=0.45)。

3 讨论

3.1 改革试点班

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学生来源是毕业于2018—2019 年度QS 世界大学排名或Times世界大学排名中任一排行榜中排名前50 名的大学,在非医学部/院/系学习,有志于医学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专业不限,但必须按照试点班入学课程要求修完相应学分[4]。经考试录取试点班2019 级学生30 名。

试点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思想品德高尚、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扎实的临床技能和优秀的职业素养,并具备多种发展潜能,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医学领军人才。课程组织及教学方法是采用目前在国际医学教育中取得共识的多学科整合、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教育教学方法上引入国际上通行的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小组讨论、翻转课堂教学、模拟教学等[5]。试点班医学学制4 年,实行早期接触临床、“一对一”导师制和全程科研训练;学生毕业时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答辩、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并提供攻读医学/理学双博士学位的机会。

耳鼻咽喉科学课程内容深奥并且学时少,耳、鼻、咽喉等器官位于身体内部腔道,解剖结构精细不易直观,耳鼻咽喉科手术复杂,术后并发症和感染类疾病发病率高,前期基础医学学习中涉及很少[6-8]。近年来耳鼻咽喉科学科获得迅速发展,许多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教学的效率[9]。本研究中,两组理论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点班学时是八年制学时的60%,并且试点班前4 年无医学基础,所以试点班的学习效率更高,提示此种培养模式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2 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①试点班学生来源于非医学专业,有利于扩大医学生的视野,为医学发展注入新的理念和思路,不同专业的学生逻辑分析能力不同,通过问卷调查可以掌握不同来源学生的思维习惯,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更符合小组培养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本班来源分子生物学专业占49%,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②临床实习前调查学生对耳鼻咽喉学科的认识,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认为五官科在临床中占重要位置的有51%,提示学生有很大动力来学习本专业,本人患过相关疾病和家属有相关专业经历,提示学生有过接触本专业相关知识,教学起来相对容易。③通过分析选择从事医学专业的原因,发现30 名为了治病救人的崇高目标,18 名认为有很多未知的医学领域需要投入精力来研究,收入有保障的5 名,从将来专业分布来看,内外科占主要部分,提示大部分医学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位于医学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希望的下一代。课后问卷分析认为:①对于人工耳蜗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应用于临床的成功,试点班学生有很多兴趣,占40%,这种医工结合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他们很大的兴趣[10]。②侧颅底手术复杂,超出了他们对耳鼻喉科原来的认识范畴[11]。③常见疾病比如过敏性鼻炎,鼾症引起学生的很大兴趣,提问的比例达到41%。④针对耳鼻喉科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学生问卷可以从学生角度提出教师改进教学的方向,比如90%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深奥难理解,希望增加多媒体等手段来降低学习难度,60%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学时较少,希望能增加实习机会,床旁学习明显提高了学生对耳鼻喉知识的直观认识和学习兴趣。

3.3 教学策略探讨

国内外医学院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基于临床问题的小组面对面式学习模式是目前的方向[12]。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是耳鼻咽喉科教学的重点,如果引入互动性教学、学生主动式查房等方法,就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对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很有效,是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教学模式[13]。试点班在耳鼻喉科学习即是参照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临床见习中促进学生和教师实时互动[14]。问卷调查显示试点班学生将来能够从事耳鼻咽喉科的比例很小,对某种疾病过于深入的讲解并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更应该注意整体概念的讲解,突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内容能更多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因此,小组培养模式体现了教师学生的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符合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帮助学生充分提高主动性,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15];今后还将大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临床资料收集与整理,为小组培养模式提供充足的、有效的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6]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金晶,徐薇薇,马超,等.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试点班贯穿全程科研训练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22,42(6):496-499.

[2]崔婷婷,金晓峰,朱晓晖,等.长学制医学生耳鼻咽喉科学教学效果评估[J].协和医学杂志,2015(5):390-393.

[3]王晓巍,张永丽,牛燕燕,等.PBL 教学法在医学本科生耳鼻喉科临床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7,37(9):1340-1343.

[4]羽思,李玥,李骥,等.翻转课堂结合基于案例的协作学习在新型临床医学八年制教学中的应用[J].协和医学杂志,2022,13(1):74-78.

[5]韦红娇,郭贵奇,陆静佳,等.PBL 结合以案例为中心双轨式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本科生核医学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13):178-180.

[6]吴宏,范若皓,梅凌云,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耳鼻咽喉科教学查房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21,27(6):738-741.

[7]冯娟,阳玉萍,王燕,等.3D-body 解剖软件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法在耳鼻喉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3,23(72):131-137.

[8]陈晓剑,陈万军.耳鼻喉外科术后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2):57-59.

[9]BYUN H,PARK C J,OH S J,et al.Automatic prediction of conductive hearing loss using video pneumatic otoscopy and deep learning algorithm [J].Ear Hear,2022,43(5):1563-1573.

[10]WANG B,GUO X,CAO K,et al.Evaluation of auditory pathway by EABR before cochlear implantation and the postoperative effect analysis[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23,280(1):105-114.

[11]冯国栋,杨华,刘庆松,等.颞下窝进路TypeB 技术在颞骨岩部胆脂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8,24(6):509-512.

[12]潘三强,曹长姝.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解剖学教学的启示[J].解剖学杂志,2023,46(3):271-272.

[13]王荣欣,胡水清.SPOC 结合PBL 教学法在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病案,2024,25(2):80-82.

[14]CALVO I,CABANES I,QUESADA J,et al.A Multidisciplinary PBL Approach for Teaching Industrial Informatics and Robotics in Engineering[J].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2018,PP(99):1-8.

[15]王宏志.基于蓝墨云班课的“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混合式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5):624-628.

[16]魏然,王嘉玺,姜辉,等.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刘大新教授治疗特发性耳鸣用药规律[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35):8-14.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group training mode in otolaryngology clinical teaching of doctor of clinical medicine

WANG Bin1 GUO Xiaohui2 LYU Wei1 CAO Keli1 GAO Zhiqiang1 YANG Hua1 FENG Guodong1 WANG Jian1

1.Department of Otolaryngology,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Beijing 100730,China;2.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the Third Medical Center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group training mode in otolaryngology teaching of doctor of clinical medicine(“4+4” doctor of medicine project) students.Methods A total of 30 students of the 2019 clinical medicine Doctor reform pilot class (undergraduate non-medical majors) who studied i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from May to June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pilot group.The group training mode was adopted for clinical practice.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before and after class,and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In addition,89 eight-year students of grade 2016 studying in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from May to June 2022 were selected and 30 were paired into eight-year group according to age and gender,and traditional clinical learning methods were adopted.After teaching,the theoretical test was conducted after class.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100 marks,the difference of theoretical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was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 The pre-class questionnaire statistics of 30 students in the pilot group showed that the basic undergraduate major in the first four years was from non-medical major,and the reason for choosing medical major was to save lives and heal the wounded;51% students think that the department of 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inical practice.After class questionnaire statistics:90%students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course design of bed learning;40% of the students were interested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 otolaryngology.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in teaching,28 people think that the knowledge of otolaryngology was profound,29 people think that 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s should be added.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oretical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but the 12 hours of the pilot class was less than the 20 hours of the eight-year class.Conclusion The students of the pilot reform class come from many professional directions,which injects new ideas and ideas for medical development.Group training mode can narrow the distance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improve students’learning efficiency,and improve teachers'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Otolaryngology;Pilot class for reform;Group 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 R76;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4)07(a)-0072-04

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4.19.14

[基金项目] 北京协和医院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2022-PUMCH-A-031)。

[作者简介] 王斌(1979.8-),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耳科学。

[通讯作者] 郭晓会(1979.6-),女,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眼眶及白内障疾病。吕威(1971.6-),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科主任;研究方向:鼻科学。

(收稿日期:202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