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2.18
中图分类号:R192
李曼曼1, 刘英慧1, 刘亚东1, 孟秋月1, 种婷婷1, 梁瑞婷1, 焦敏1, 张伟2
| 【作者机构】 | 1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护理部; 2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务部 | 
| 【分 类 号】 | R192 | 
| 【基 金】 | 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项目(202314010894)。 | 
传染病在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人群健康构成显著威胁。传染病种类繁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多种传播途径传染给他人[1-2]。传染病防控领域承载着沉重的责任,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承载着患者及家属的较高期许,身处该岗位的医护人员需要应对来自社会舆论、医院管理、患者需求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3]。在防治过程中需要冒着自身被传染的风险进行疾病治疗,还承受着社会对于传染病工作者的偏见印象及人际冲突[4-5]。因此从事传染病工作岗位的医护人员更易出现职业应激及焦虑、抑郁、崩溃、恐惧等负性情绪[6-7]。有研究显示,传染病病房护理人员的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及症状自评量表-90项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医护人员睡眠障碍发生率为68.0%[8-9]。在传染病防控一线,针对医护人员开展系统性心理干预以改善其心理状态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紧迫性议题。
计算机化认知行为疗法(computeriz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CBT)是指以认知行为理论的要求和治疗方式为基础和引导,以特定的软件程序为载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及软件等工具为载体,将视频、音频、动漫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传播给需要人群,使其形式更丰富,更形象[10]。目前CCBT已经用于治疗抑郁、焦虑、强迫、恐惧、失眠等广泛性情绪问题。本研究以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传染性疾病科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探讨CCBT对传染性疾病科医护人员焦虑、职业倦怠、睡眠等指标干预效果的影响。
选取2024年1月至9月在传染病病房工作,符合研究标准的120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从事传染病岗位工作的医师和执业护师,且工作≥1年;②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既往有精神疾病史;②服用抗焦虑、抑郁等药物;③临床明确有心肺肝肾等躯体疾病;④研究期间处于非传染病岗状态的医护人员。剔除标准:①量表填写不完整,信息缺失≥5项;②量表填写有明显的随意性或逻辑上自相矛盾。本研究样本量采用效应量估算公式:
 
   经查阅文献[11],假设干预后观察组的焦虑、倦怠、睡眠评分较对照组改善中等效应量(Cohen’s d=0.6),σ=1。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设定α=0.05(双侧),则Zα/2=1.96,检验效能(1-β)=0.8,则Zβ=0.84。通过公式计算,n=44,按20%的脱落率计算,保证样本量充足。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名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由不参与患者纳入及结果评估的统计人员,根据医护人员入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与随机数字表相对应,规定前60个较小随机数字对应的患者编号为观察组,后60个较大的随机数字对应的患者编号为对照组。将每组分配信息装入不透明密封信封,信封外仅标注编号,避免选择偏倚。本项经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GWLCZXEC-SOP-K-2024-203)。
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每2周1次进行线上心理健康教育,根据需求寻求心理治疗师帮助,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
观察组在常规院内心理辅导的基础上,接受5次CCBT干预,2次/周,30~40 min/次。干预小组团队由2名医师、3名专科护士、2名心理治疗师等多学科成员组成。干预分认知治疗、认知巩固、行为治疗3个核心环节。①认知治疗模块:利用计算机平台的优势,通过引人入胜的动画和视频素材,消除医护人员对传染病的负面认知。此部分通过文字、图片及动画呈现,包括各项传染性疾病的理性认识、错误睡眠习惯、积极情绪引导等。②认知巩固模块:为了深化医护人员的认知转变,特别设置认知巩固模块。此模块采用互动性强的模拟游戏答题形式,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还激发了医护人员的参与热情。此部分答题内容为传染病基础相关知识,答题错误返回上一阶段进行学习,答题正确可进入下一环节。③行为治疗模块:在认知层面得到巩固后,进一步引入行为治疗模块,专注于引导医护人员学习并实践身心放松与情绪调节的有效方法。该模块参考心康医学CCBT系统,集成了多种放松引导训练,如意向放松、正念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及呼吸训练等,并引入“人间仙境”“深蓝之梦”等虚拟现实场景,旨在帮助医护人员掌握自我调节的技巧及提供深度放松体验。整个干预流程以计算机为媒介,借鉴并优化了前期CCBT的模式,将认知治疗、认知巩固与行为治疗三大模块有机融合,形成了一套结构清晰、内容丰富的干预体系。
1.3.1 一般资料调查表 研究团队自行设计一般资料问卷,问卷条目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婚姻状况、传染科工作年限、是否独生子女、交友情况等。
1.3.2 SAS评分 该量表由Zung教授于1971年编制,用于评定焦虑者的主观感受,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12]。SAS共20个项目,每个项目均设计有四级评分标准:1分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分表示“少部分时间有”;3分表示“相当多时间有”;4分表示“绝大部分时间或全部时间有”。分数越高,说明焦虑症状越严重。
1.3.3 中文版职业倦怠量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该量表由Malsach和Jackson编制,共包括3个维度:情感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EE)、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DE)和个人成就感(personal accomplishment,PA),共22个条目[13]。其Cronbach’s α 系数:总量表0.93、情感耗竭0.91、个人成就感降低0.84、去人格化0.81[14]。该量表采用五点计分,是目前评估职业倦怠感最常用的测量工具。
1.3.4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该量表由Buysse等[15]于1989年研制,可评价患者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由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组成。计分的条目由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等成份组成,主要成份和各条目间的Cronbach’s α 系数分别为0.842 0和0.851 9[16]。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由同一组研究成员于干预前发放一般资料调查表,干预前后分别发放SAS、MBI、PSQI量表,进行基线评分确保两组具有可比性。为确保量表填写的准确性,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研究对象进行填写指导,若遇到不理解的条目,采用无诱导、无暗示性的语句对其进行解释。量表填写完成之后,研究者当场对量表进行检查并立即收回,剔除缺失≥5项或逻辑矛盾的无效数据。资料双人录入,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各量表评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hapiro-Wilk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人数表示,比较采用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人数表示,比较采用χ2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所有研究对象均按要求完成,问卷回收率为100%,量表均填写完整,无脱落,有效率为100%。两组医护人员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称、婚姻状况、传染科工作年限、是否独生子女、交友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AS评分比较(分, ±s)
±s)
 
    注 SAS:焦虑自评量表。
干预前,两组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EE、DE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评分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MBI得分比较(分, ±s)
±s)
 
    注 MBI:职业倦怠量表;EE:情感耗竭;PA:个人成就感;DE:去人格化。
干预前,两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s)
±s)
 
    注 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有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普通人群抑郁症状发生率为50.92%,焦虑症状发生率为24.49%[17-18];医护人员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19]。传染科医护人员面临病种特异性焦虑,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护理中的职业暴露恐惧、结核病管理中的空气传播担忧等。CCBT的治疗方法是改变被试者的认知偏差或错误思维,通过认知治疗模块,帮助医护人员理性认识传染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后阻断的有效性、结核病防护的科学措施,减少灾难化思维,通过正念冥想、呼吸训练等行为治疗模块,减少应激反应,提高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被试者的自我效能,减轻焦虑情绪[20-22]。通过学习干预可提升医护人员的学习广度与深度,显著提高医护人员对于疾病及工作的正确认知,使其加强自我防护,完善心理调节方法[23]。本研究结果显示,接受CCBT干预的传染科医护人员其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CBT可明显减轻医护人员的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这也与国外研究结果相似,值得推广[24]。
职业倦怠是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心理能量在长期奉献给别人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而产生极度的身心俱疲和情感耗竭的综合征[25]。传染病岗位工作人员不仅要面对社会、医院方面的压力,同时需要克服随时可能会被感染的内心恐惧,面对家人的担心并保持全神贯注救治患者,倾听患者的焦虑,同时仍需细心地开导患者及家属[26-27]。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更易引起工作倦怠,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以及低水平的工作投入,工作满意度降低,影响工作质量[28-29]。CCBT可形象地强调个人认知机制在工作压力形成中的作用,尽管工作压力无处不在,但是每个人对压力的感受及其严重程度关键在于个体的认知评价。CCBT认知治疗模块通过重构传染科医护人员的认知模式,帮助其理性思考,降低职业倦怠水平;情景互动认知巩固模块及行为治疗模块干预,可训练适应性应对策略,减少工作场景中的无助感,并通过虚拟现实放松场景,提供情绪宣泄口,缓解长期压抑的情感负荷。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EE、DE得分低于对照组,PA得分高于对照组,职业倦怠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李会玲等[30]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较传统的干预法能更显著改善急诊护士工作倦怠的2个维度测量值,提示应用CCBT可有效缓解传染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症状。
传染病病房工作的医护人员长期在负性情绪、心理负担下,又面临高强度的工作量、白夜倒班及晋升考试的压力等,长期过度体力与脑力双重过劳状态,使他们经常处于紧张应激状态,导致其生物钟紊乱,睡眠质量严重损害。国内一医院针对一线护士的睡眠情况调查显示,当前护士失眠的发生率达到61.0%~63.91%[31]。国内外研究显示,睡眠障碍已成为影响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一大隐患,加剧了工作中的潜在风险,使得医疗差错发生率升高,直接威胁患者安全[32-33]。临床治疗失眠常用方法传统上多依赖药物治疗,但药物治疗存在一定弊端,如潜在的副作用、易成瘾及耐受性等问题,极大限制了药物疗法长期应用的安全与疗效,且治疗费用昂贵[34]。CCBT的认知治疗模块能够有效纠正错误睡眠执念,提供科学睡眠知识,同时辅助行为治疗模块虚拟场景结合渐进式肌肉放松,可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缩短入睡时间。本研究采用CCBT对传染病科医护人员实施系统性心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医护人员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CCBT干预措施对传染科医护人员的失眠症状及睡眠质量提升具有显著效果。
目前所有心理治疗方法中,获得最强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就是认知行为疗法[35]。而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促使CCBT的技术进一步提高,在干预过程中较认知行为疗法脱落率更低,受试者接受治疗更便利、更容易让大家接受,成本效益较高。本研究发现应用CCBT可有效改善传染科医护人员焦虑、职业倦怠,提高睡眠质量,降低负性情绪,可促进传染科医护工作质量的提升,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周媛媛,李宏,孟祥飞,等.个体化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防控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21):109-111.
[2]WANG C,HORBY P,HAYDEN F,et al.A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of global health concern[J].Lancet,2020,395:470-473.
[3]熊燕,廖宏春.医务人员人文关怀路径探讨——以新冠后疫情时代传染病工作岗位为例[J].中国医学人文,2023,9(4):15-18.
[4]付莉,赵霞,肖旭珏,等.四川省艾滋病护理人员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现状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2019,41(19):3030-3033.
[5]王欢欢,丁萍,徐明星,等.安徽省传染病医院护士隐性缺勤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与健康,2024,40(8):1055-1060.
[6]李世宏,于思雨,肖绍坦,等.重大传染病防控中公共卫生医务人员心理状况分析[J].心理月刊,2024,19(13):210-212,230.
[7]王李晶子,李沛,党肖.心理授权在感染科护士结构授权和道德困境间的中介效应[J].职业与健康,2023,39(11):1522-1528.
[8]何彩玉,晏定燕,朱钰柱,等.传染病病房护理人员的心理及健康教育状况评估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1):177-180.
[9]蔡小慧,李奇奇,严雪思,等.优化疫情防控后医务人员心理状况和睡眠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广东医科大学学报,2023,41(5):568-573.
[10]李静茹,苑成梅.计算机化和网络认知行为疗法在失眠症中的应用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9,19(6):613-617.
[11]钟燕萍,黄洁莹,谢志伟,等.首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及干预效果研究[J].全科护理,2020,18(8):955-957.
[12]段泉泉,胜利.焦虑及抑郁自评量表的临床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9):676-679.
[13]MASLACH C,JACKSON S 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 Organ Behave,1981,2(2):99-113.
[14]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15]BUYSSE D J,III C F R,MONK T H,et al.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J].Psychiatry Res,1989,28(2):193-213.
[16]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17]CHENQ,LIANG M,LI Y,et al.Mentalhealthcarefor medical staff in China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 [J].Lancet Psychiatry,2020,7(4):e15-e16.
[18]张文宏.恐慌与激情过后:以理性与科学性抗击新型冠状病毒[J].微生物与感染,2020,15(1):1-2.
[19]TANG L,YU X,WU Y,et al.Burnout,depression,anxiety and insomnia among medical staff during the COVID-19 epidemic in Shanghai [J].Front Public Health,2023,10:1019635.
[20]闫闯.后疫情时代灾难化思维的教育干预——兼论新冠肺炎疫情下灾难化思维的发生与后果[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20(1):268-285.
[21]DAVID E WESTBROOK,HELEN KENNERLEY,JOAN KIRK.认知行为疗法:技术与应用[M].方双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5-9.
[22]卢昭静.计算机化认知行为疗法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情绪加工缺陷的影响[D].贵阳:贵州医科大学,2023.
[23]何彩玉,晏定燕,朱钰柱,等.传染病病房护理人员的心理及健康教育状况评估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1):177-180.
[24]MARGRIT L,ALEXANDER P,JANINE S,et al.Computerize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ly severe depression in primary care:A pragmatic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ktiv)[J].J Affect Disord,2018,238:317-326.
[25]EDU'-VALSANIA S,LAGUI'A A,MORIANO J A.Burnout:A Review of Theory and Measurement[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22,19(3):1780.
[26]熊燕,龚贝贝,黄海妹,等.传染病医院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J].现代医院,2022,22(3):361-363,366.
[27]章雪.公共卫生医务人员职业倦怠问题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21.
[28]兖锐,王红利,高峰.正念减压疗法对护士职业获益感、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11):1679-1683.
[29]ARNSTEN A F T,SHANAFELT T.Physician Distress and Burnout:The Neurobiological Perspective [J].Mayo Clin Proc,2021,96(3):763-769.
[30]李会玲,赵亚锋,刘小敏,等.分组认知行为干预减轻急诊科护士压力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4,29(21):72-74.
[31]赵祖艳,陶亚丽,郭望仙.护理人员失眠相关因素调查[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5):22-23.
[32]张四维,候淑肖,罗永梅,等.护士倒班睡眠障碍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28):3995-4000.
[33]PAVLLO M.The impact of sleep deprivation on symptoms of anxiety,depression,stress and on the quality of life in medical staff[J].Eur Psychiatry,2024,67(S1):S772.
[34]刘慧鸿,孙晓生.失眠的综合干预进展[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8,5(11):1407-1412.
[35]李占江,张宁.认知行为治疗在精神科临床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5,48(6):321-323.
Intervention effect of computerize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on negative emotions of infectious disease department medical staff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