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2.20
中图分类号:R271.9
马一丹1, 冯晓玲2
| 【作者机构】 |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二科 | 
| 【分 类 号】 | R271.9 | 
| 【基 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82174421) 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SC2022ZX06C0002)。 | 
复发性流产是指女性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及以上的自然流产[1]。现代医学显示其病因涉及遗传学、内分泌学、免疫学、解剖学及感染学等[2]。自身免疫疾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因素与复发性流产密切相关。然而,通过激素治疗和免疫抑制疗法等效果不理想,且效果因个体差异而不同[3]。与之相比,中医药在复发性流产孕后保胎阶段的治疗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实践经验[4]。《复发性流产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指出其与肾气亏虚、气血失调及冲任损伤等机制相关,治疗上应补肾填精、补益气血并调理冲任。但单纯大量补充肾精与气血,恐致补益过度、气血壅滞。“甘守津还”理论源自叶天士对温病的理解和临床实践的总结,着重甘味药物及与酸味、辛味药物配伍的运用[5]。通过甘味药物与酸味、辛味药物的配伍,可滋养阴津、调和气血、充盈冲任,从而保障胞宫的正常生理功能,为胚胎发育营造良好条件,稳固妊娠状态[6]。本文探讨该理论在保胎阶段的应用,为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甘守津还”理念最初源自叶天士所著的《温热论》:“再舌苔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气伤也,滋润药中加甘草,令甘守津还之意。”强调温热病治疗需滋胃津,以甘草增强胃气、促生津液。《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提出灵活运用甘寒以补阴、甘辛以扶正、甘酸以增液、甘苦以清热等[7]。
“甘”即甘味药,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被认为具备补益、缓和、调和作用,同时与脾脏的关系密切。《灵枢》曰:“阴阳形气俱不足……可将以甘药。”强调甘味药物通过其补益作用治疗虚损病症[6]。《伤寒论》中的十枣汤虽含有甘遂、大戟、芫花等峻猛之物,但加甘味之大枣可减轻药物的剧烈作用,从而增强药物的效果且避免副作用[8]。此外,张仲景的小建中汤融合甘、酸、辛三味,通过酸甘化阴、辛甘化阳、甘温益气的配伍以强化脾胃功能,促进阳气和阴液的生成,保障气血的流通,从而实现营卫和谐,充分体现甘味药物及其配伍具有和阴阳、调营卫的作用[9]。“守”具有保护和维持的双重含义。临床以甘味药物保护中焦、强化脾胃、促进津液的分布,治疗因阴虚引起的代谢失衡[10]。同时甘味药物的应用需守方守法,假以时日,才能使气血充盈、恢复脏腑生理功能。“津还”强调阴津的固守和复生,即通过甘味药物及其配伍的持续作用,使受损的津液得到补充。现代医家将该理论广泛应用于干燥综合征、消渴病等治疗,尤其在女性保胎阶段,利用甘味药物及配伍以增强女性体内阴津、调和气血、守护胚胎健康[11]。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在女子孕育胚胎过程中起根本作用。肾精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胞宫能否得到良好滋养,进而影响胚胎的着床、发育及整个妊娠过程。胞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承担着孕育生命和月经来潮等关键生理功能。《素问·奇病论》言:“胞络者,系于肾。”提示肾与胞宫间互相关联影响。肾精的充盛是女性生殖功能启动的前提,肾精通过经络气血持续为胞宫提供滋养,保障其能接纳、孕育胚胎。同时肾精充足使冲任气血调和,滋养濡润胞宫,胞宫固摄有权,胚胎得以稳固于胞宫中,直至胎儿发育成熟顺利分娩。《素问·奇病论》曰:“胎元健固实则全赖母体肾气载系,阴血滋养,冲任固托。”《傅青主女科》列有“肾水足而胎安,肾水亏而胎动”。若肾气不足,胎儿失去滋养,胎元不固,导致胎儿无法生长,反复发生流产[12]。复发性流产患者由于肾气不足和胞系无力导致流产,经过调经和种玉治疗后成功生育。然而,在分娩过程中肾气再次受损,存在未来妊娠再次流产的风险[13]。因此肾精的充足是保障复发性流产患者胚胎稳固的先决条件[14]。
阴津是体内精微物质的体现,主要包括血液和津液。阴津的濡养对胞宫的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其充盈与否直接影响胞宫的功能状态[15]。《傅青主女科》曰:“夫胎之成,成于肾之精,而胎之养,养于五脏六腑之血。”强调先天肾精充足是孕育胚胎的前提,而孕后阴津充足是濡养胞胎的必要条件。一方面,阴津参与构成胞宫的内环境,为胚胎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交换媒介。胚胎在胞宫内的整个发育过程,从受精卵着床开始,到细胞不断分化、器官逐渐形成,直至发育为成熟胎儿,每个阶段都需要阴津的充分润泽。阴津充足则胞宫功能正常,胞宫处于良好的状态,有利于胚胎发育。同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阴津携带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脏腑化生的气血精华等,源源不断地输送给胚胎,满足其生长代谢所需。另一方面,阴津还具有濡润、调节胞宫气血运行的作用。气血的正常运行是胚胎发育的重要保障,阴津与气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阴津充足可保证气血在胞宫及其周围经络中顺畅流通,带走代谢废物,防止气血瘀滞,维持胞宫内环境的稳定和平衡。若阴津亏虚,胞宫失于濡润,气血运行涩滞,可能导致胎元失养,增加流产风险。《校注妇人良方注释》言:“阳施阴化,胎孕乃成,血气虚乏,不能荣养,其胎则坠。譬如枝枯而果落,藤薇而花坠。”
在女性孕育过程中,胞宫发挥重要的作用,而胞宫功能的正常维系及胎元的稳固,离不开阴津与气血的协同作用,其中阴津滋养胞宫尤为关键。胞宫得阴津滋养不仅需要生津之源充足,还需要津液输布畅通。脾胃处于中焦,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也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倘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生成不足,津液生成无源,胞宫功能失常,便易引发胎元不固。同时脾胃乃后天之本,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阳虚可影响三焦气血津液运行,蕴生痰瘀邪气,流注下焦,阻滞冲任、胞宫,致胞胎失养;脾胃阳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亦可影响冲任气血,导致带脉失约,胞胎失于固摄,而致流产,如《傅青主女科》言:“脾胃失生化之权……既不能化水谷之精微,自无津液以灌溉于胞胎之中……纵然受胎,而带脉力,亦必堕落。此脾胃虚寒之咎。”[16]甘味能补,可补益脾气,使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正常,为全身脏腑组织提供营养物质,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李东垣强调“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认为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是维持气机正常运行的关键。甘味药物具有补益脾胃、扶助正气的作用,有助于脾气上升以输布清阳,胃气下降以排出浊邪,从而调畅气机升降[17]。气机调和,津液得以正常输布,胞宫获得濡养,有助于胎元的稳固。
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是胚胎发育的根源所在。肾藏精,乃是生殖之精的根本来源,精能化气,即肾精可转化为肾气。肾气分为肾阴和肾阳,肾阳具有温煦、推动作用,肾阴具有滋养、濡润作用。肾阳温煦脾阳,促进脾的运化功能,从而间接参与气血的生成。肾阴则与肝血相互滋养,共同维持人体的阴液平衡[18]。女子屡孕屡堕,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灼伤阴液,则肾阴受损。加之频繁的妊娠失败使体内阴液受损,进一步损耗肾气。一部分女性先天禀赋不足,加之以上因素,肾之精气愈发不足。《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肾之精气不足,则难以化生气血,冲任血海空虚,胞宫失于濡养。故肾精亏虚影响胎元的稳固,导致胎元失固,从而出现反复妊娠丢失的情况。
基于团队临床经验,对肾虚型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常选用甘味药物补肾填精,同时配合味辛、性温之品以助阳益气。《黄帝素问直解》言:“辛主发散,从内而外,必济以甘,故辛甘之味,为能发散而属乎阳。”因此在肾虚型复发性流产保胎阶段常用滋肾育胎丸[19]。滋肾育胎丸是根据罗元恺教授的补肾固冲丸,结合清代名医张锡纯的寿胎丸,加以修改而成。方中甘味药物如人参、党参、白术,具有补气健脾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熟地黄、何首乌、阿胶、枸杞子等甘温和甘平之味,滋阴养血、益精填髓,以固养冲任,稳定胎元。菟丝子味甘辛,性温,甘味可补肾益精,为胎元提供物质基础;辛温之性助阳散寒、通经活络,促进津液输布。甘辛相伍,有“辛甘化阳”之效。辛味药物如砂仁与甘味药物如阿胶、熟地黄合用,助阳益气,增强补益之力。甘温之杜仲,辛苦之续断、桑寄生,辛甘之巴戟天共为温补肾阳之品,强筋健骨,安胎固本。全方以甘味药为主,兼调脾肾气血,重在补肾益气、固摄冲任,从而安胎保孕[20]。此外,甘温药物艾叶和鹿角霜能推动津液在胞宫布散,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维持胚胎的生长和发育[21]。
脾被视为后天之基,是气血生成的关键;肾则是先天之本,主导生殖与发育。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温煦促进,而肾精的充盈又依赖于脾运化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这种脾肾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医宗必读·虚痨》中“脾肾相济”理论。女子妊娠过程中,后天之养能充实先天之精。脾胃转化后天之精,以滋养先天之肾精,巩固生殖之本。《寿世保元·求嗣》载:“论孕育子嗣,全在调经理脾,血气充旺。”[22]同时脾经与冲脉在三阴交处相交,与任脉在中极相交,冲脉和任脉均源于胞宫。王冰曰:“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两者相资,故能有子。”当脾胃的气血充沛时,冲脉和任脉得到滋养,维持胚胎的生长和发育。临床实践中,复发性流产患者常伴随出现头晕、乏力、四肢疲倦、夜间尿频、食欲减退、大便稀溏等症状,冯晓玲常采用助孕宁Ⅱ号方以双补脾肾,滋养胎元。该方在清代名医张锡纯的寿胎丸基础上,增加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以补气健脾,白芍、熟地黄以养血滋阴,又加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中注重酸甘药物的配伍,白芍味酸能敛阴生津,熟地黄等味甘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使生化有源,进一步滋生阴液。两者酸甘配伍,一敛一滋,增强健脾养阴的效果,还提升化阴生津的功能,为滋养胞宫提供支持[23]。又加黄芪、党参、白术等甘温药物,共同形成“甘温益气”的健脾体系,维持肾精的充盈及其正常生理活动。黄芪补气升阳,党参健脾养血,白术燥湿健脾,其相互协同、健脾益气,共同提升母体的脾胃功能,以保证气血充足且运行顺畅,使胞胎处于气血充养、稳固安和的状态,提高保胎成功率。
气血是维持胞宫生理功能及胚胎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调和,运行通畅,方能保证胚胎得到充分滋养。若气血瘀滞,胞宫气血不足,或血不归经,均可导致流产。女子妊娠以“盛”为用,以“通”为要。基于“甘守津还”理论,甘味药物在养血和血、畅达气血方面有独特的作用机制,临床上对因气血失调、肾虚血瘀导致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常用补肾活血方[24]。补肾活血方由寿胎丸加杜仲、丹参、生地黄等组成,方中多用甘味药物以补肾养血、固摄胎元。其中杜仲性温味甘,归肝、肾经,既能温助肾阳,又具补益作用,协助寿胎丸增强补肾固胎之力。丹参与生地黄皆为甘寒药,两者甘寒相济,滋阴清热,又养血润燥,防止阴液耗损。《本草纲目》载丹参“和血补血”,其甘寒之性具活血化瘀、疏通胞络之效,有助于瘀血消散,改善胞宫气血运行,增强胚胎营养输送。此外,杜仲温补,助气血生化;生地黄清热凉血,防温补过度。两者甘寒配伍,益精养血,使补而不燥、滋而不滞。诸甘味药物的合理配伍,使该方在补肾固胎的基础上,进一步养血调经、畅达胞宫气血,为复发性流产患者提供稳定的内环境,保障胚胎着床与发育。临床研究显示,补肾活血方可通过调控细胞凋亡通路、改善高凝状态、调节免疫因子表达及促进蜕膜化,从多个方面优化子宫内环境,增强胚胎着床与发育能力,从而提高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妊娠成功率[25]。动物实验显示,补肾活血方治疗后的复发性流产模型孕鼠胎盘组织中自噬水平升高、凋亡水平下降,胚胎吸收率显著降低,提示该方可能通过调节自噬与凋亡途径改善妊娠结局[26]。
肾精不足、气血亏虚、津气不畅致胞宫失养,胎元不固。“甘守津还”作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将其运用于复发性流产孕后保胎阶段的治疗,通过酸甘化阴、辛甘化阳、甘温益气、甘寒养阴等配伍原则灵活选用方剂,使肾气充足、气血充盈通畅、脾肾功能正常,从而使胞宫滋养,胎元稳固。不仅为复发性流产的保胎治疗提供新思路,而且对其他妇科疾病诊治有参考价值,进一步提高女性生殖健康的保障水平。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韩聪.基于“预培其损”治则探讨补肾固冲方治疗URSA的网络药理学机制及临床疗效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3.
[2]陆冬媛,金建峰,罗伟伟,等.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24,35(17):2188-2192.
[3]CAVALCANTE M B,HARRITY C,LUU T,et al.2025 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immunology guidel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es: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ASRI clinical reproductive immunology fellowship[J].Am J Reprod Immunol,2025,93(6):e70099.
[4]杨新春,王树玉,杜惠兰,等.中医药临床优势病种探讨——先兆流产[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4,30(7):241-246.
[5]常洪源,王浩,王安民,等.基于“甘守津还”理论探讨男性不育症的辨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7(7):948-952.
[6]张静雅,曹煌,龚苏晓,等.中药甘味的药性表达及在临证配伍中的应用[J].中草药,2016,47(4):533-539.
[7]顾晔,赵建辉,钟玲.浅论叶天士对甘味药的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8):3800-3802.
[8]彭浩,姚真,凌昌全.浅议大枣在《伤寒论》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3):782-783.
[9]何流,刘鹏,邱模炎.甘味药在张仲景治疗虚劳病中的应用探析[J].中医杂志,2018,59(10):890-892.
[10]马顾全,朱文,张晶,等.从“甘守津还”理论探讨干燥综合征的辨治思路[J].江苏中医药,2023,55(3):36-39.
[11]任怡宣,傅强,于汶仟,等.基于“甘守津还”理论浅谈消渴病的病机与治疗[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5,20(4):815-819.
[12]曹琪,张强,韩鸳鹍,等.张淑芬基于“亢害承制”理论调节免疫治疗复发性流产[J].辽宁中医杂志,2024,51(3):37-39.
[13]高强,翟婷婷,丁丽仙.全国名中医丁丽仙教授治疗复发性流产经验撷粹[J].时珍国医国药,2024,35(7):1734-1735.
[14]曾芬芬,许小凤.吴门女科从调经-种子-助孕-安胎论治复发性流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4,39(10):5278-5281.
[15]强若男,刘雁峰,邓楠,等.《傅青主女科》暖胞助孕思想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5,40(4):1606-1609.
[16]欧燕,张泰魏,华诏召,等.何成瑶运用温补法周期调治复发性流产合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经验[J].中医杂志,2024,65(15):1544-1549.
[17]杨旭初,许二平,王晓鸽,等.论“土为太极”的思想及其在中医药临床中的重要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12):5767-5770.
[18]王联庆,贾守凯.谈月经病从肾论治的依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51-52.
[19]孙莹,杜惠兰,李蓉,等.复发性流产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国中药杂志,2024,49(9):2544-2556.
[20]王飞虹,殷燕云,邹奕洁,等.滋肾育胎丸对肾虚型PCOS有IVF-ET失败史患者再次助孕结局的干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4,35(10):2404-2409.
[21]方家,黄秋凌,宁娜,等.滋肾育胎丸对早期先兆流产阴道微生态和局部免疫的调节作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2,33(11):1569-1574.
[22]杨新春,张玉,刘永,等.基于肠道菌群探讨从脾胃论治女性生殖障碍性疾病[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43(3):345-350.
[23]刘萍.酸甘化阴配伍临证应用规律探讨[J].中医杂志,2019,60(11):986-987,990.
[24]邱诗琦.复发性流产运用中医补肾活血法的Meta分析[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23.
[25]冯晓玲,曹雯雯,马薇薇,等.补肾活血方对肾虚血瘀型URSA患者血清中胎盘外泌体PLAP及四跨膜蛋白CD9、CD63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3):1361-1366.
[26]任佳杰,高倩倩,牛丁忍,等.基于自噬和凋亡探究补肾活血方改善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妊娠结局的机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25,36(4):622-627.
Exploration of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recurrent abortion in the stage of prevent miscarriage based on theory of “sweetfluid”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