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2.25
中图分类号:R277.7
李明霞1, 周小州1, 张天翎1, 崔洋振1, 高钰佳1, 刘渤麟1, 李廷荃2
| 【作者机构】 | 1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 | 
| 【分 类 号】 | R277.7 | 
| 【基 金】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学者支持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6号) 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zyytd2024032)。 | 
中医“郁证”较现代医学涵盖面广,其包含了抑郁障碍、分离转换性障碍、躁狂性精神障碍、神经衰弱等。此外,由于情志不舒导致的心悸、失眠、纳差等,也应归属于郁证范畴,与现代医学中抑郁症造成的躯体化表现一致[1]。西医常使用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抗抑郁药物缓解焦虑紧张及身体症状,但长期服用会出现失眠、恶心、焦虑、头痛等不良反应,此外还会造成代谢副作用和肝毒性[2-4]。本研究以R语言为主要数据挖掘分析工具,因其开元生态与生物医学包能够高效处理非线性、高纬度的中医数据,尤其适用于郁证复方配伍规律的多维度解析,故本研究基于R语言探析李廷荃教授治疗郁证的用药规律,以期为治疗郁证提供思路。
李廷荃教授,岐黄学者,山西省名中医,师从国医大师王晞星、朱良春、张琦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30余年,对郁证临床治疗有丰富的经验。
收集李廷荃教授2023年1月至2025年1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诊断为郁证的患者处方。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5]中“郁证”诊断标准,可表现为情绪焦虑、失眠、胸胁胀满、善太息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6]中“广泛性焦虑症”的诊断指标,包括焦虑伴心悸、失眠、胃部不适、坐立不安等。
纳入标准:符合指南诊断标准且经李廷荃教授诊断;处方医案记录完整,诊断明确;就诊≥2次且复诊间隔≥7 d。
排除标准:服药期间合并使用抗抑郁西药;由严重原发病或由器质性疾病所继发的郁证;同一患者30 d内无病情及舌脉变化的重复就诊处方(仅调整1~2味药)。
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将处方录入Excel 2010中,建立用药数据库,其内容包含患者编号、就诊时间、性别、年龄、症状、诊断及分型、方药等,采用双数据员参与数据录入及交叉核对,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7]为标准,结合《中药大辞典》[8]和《中药学》[9],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如将“丹皮”统一为“牡丹皮”,将“炒枣仁”统一为“炒酸枣仁”。同时基于李廷荃教授用药习惯,将“二芽”统一为“炒谷芽、麦芽”建立标准化数据库。
采用R Version4.2.1对数据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ggplot函数对数据进行频次分析,corrplot函数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使用轮廓系数法判定最佳聚类数目并进行聚类图可视化。根据药物间Pearson相关系数大小对药对组合进行排列,正值表示两药同增同减,变化趋势相同;负值表示两药变化趋势相反[10]。经多次不同参数预读判断,最终设置支持度≥40%,置信度≥70%,提升度>1,既可平衡药对组合的稳定存在又确保剔除无关组合,以提取其核心药对组合[11]。
共纳入处方315个,统计中医证型38条,其中前3位为肝郁气滞共93次,占29.52%;肝胃不和共36次,占11.43%;痰热内扰共36次,占11.43%。频次居前10位的中医证型见表1。
表1 处方中医证型统计(前10位)
 
   处方共涉及137味中药,使用频次≥75的有21味药,其中前5位分别是柴胡、清半夏、茯苓、炒酸枣仁、焦三仙。处方用药频次≥75的中药见表2。
表2 处方用药频次≥75的中药
 
   四气使用总频次5 064,其中频次最高的是平性共1 155次,占22.81%;温性共1 107次,占21.86%;五味使用总频次5 064,其中频次最高的是甘味共2 052次,占40.52%;辛味共1 791次,占35.37%;归经总频次5 064,所用中药主要归脾经共2 208次,占43.60%、肺经共2 094次,占41.35%、肝经共1 794次,占35.43%。见图1~3。
 
    图1 处方药物四气统计
 
    图2 处方药物五味统计
 
    图3 处方药物归经统计
通过统计得到功效250类,总频次为12 507,频次最高的是燥湿化痰药共417次,占3.33%。见表3。
表3 处方药物功效频次统计
 
   利用R软件corrplot包对使用频次≥25的药物进行可视化,根据药物间Pearson相关系数排列得到图4,对此进行提取分析,共得到15组频繁项集,依照提升度降序进行排序,见表4。提升度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柴胡、清半夏→黄芩”“柴胡、黄芩→清半夏”“黄芩→清半夏”。药物关联规则网状图中气泡大小表示可信度,颜色深浅表示提升度,箭头所指向次数多的中药提示为中心药物,见图5;药物关联规则矩阵见图6;中药整体关联规则可视化见图7。
 
    图4 使用频次≥25的中药Pearson相关系数
 
    图5 中药关联规则网状
 
    图6 中药关联规则矩阵
 
    图7 中药关联规则网络
表4 频次≥25药物组合关联规则
 
   利用R语言聚类算法,将使用频次≥25的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大致分为9类(C1~C9)。C1:远志、茯苓、竹茹、五味子、丹参、黄连、郁金、人参、枳壳;C2:香附、白芍、当归、白术、薄荷、牡丹皮、栀子;C3:地黄、炒酸枣仁、合欢皮;C4:焦三仙、枳实、莪术;C5:酒大黄、桂枝、龙骨、牡蛎、柴胡、党参;C6:陈皮、太子参、麦冬、浙贝母、沙参;C7:夏枯草、天麻、僵蚕、全蝎;C8:生姜、厚朴、苍术、清半夏、黄芩;C9:川牛膝、炒谷芽、麦芽。见图8。
 
    图8 聚类分析树状图
李廷荃教授认为郁证以肝郁气滞为本,痰浊内扰为标,郁证虽由肝气不舒起病,但由于起病慢易被忽视,故多累及脾胃时患者才就诊。气机郁滞影响脾的水液输布,造成痰饮凝聚内停。痰浊进一步阻碍气机运行,加重肝气郁滞。《丹溪心法》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临床见病症与情志相关者应首先考虑是否为郁证,若仅针对患者所诉身体诸多不适论治,则难治其本,多停药后反复或服药时也难去其症。
基于本数据分析中药频次以柴胡最高,清半夏、茯苓次之,上药共用可疏肝祛痰,符合李廷荃教授治疗郁证以疏肝解郁为主,辅以化痰燥湿的治疗思路。同时药物四气以性平、温为主,五味以甘、辛为主。李廷荃教授认为郁证起病病机多为肝郁气滞,日久可木郁乘土,影响脾胃正常升降功能,故以甘味药补脾益气。辛味能行能散,可疏利郁结气机。性平、温药物作用和缓,适合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依此法用药,可达辛散温通,辛甘化阳,甘温复阳之效[12]。药物关联分析可推断此为小柴胡汤,李廷荃教授治疗郁证常以小柴胡汤为底方加减化裁,以达疏利三焦气机之效,对于由情志不畅起病的郁证具有显著疗效。基于现代药理,小柴胡汤可抑制小胶质细胞极化,减轻中枢炎症反应而产生抗抑郁作用,同时可提高抑郁症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降低神经功能相关因子水平,改善其睡眠质量[13-14]。综合药物分析,李廷荃教授用药即遵循古今医家治疗郁证思路,又复合现代药理学对于郁证机制的认识,以疏肝解郁为本,兼顾燥湿化痰,灵活结合临床实际遣方用药。
根据聚类分析得出,第1组为远志、茯苓、竹茹、五味子、丹参、黄连、郁金、人参、枳壳,治疗痰热内扰证,尤以失眠、心悸为主的痰热上扰、心神不安患者。此组内含温胆汤,有理气化痰清热之效,且能通过多靶点发挥抗抑郁作用[15]。竹茹、郁金、枳壳同用可理气化痰;配远志、五味子、人参益气养心、宁心安神、清热化痰的同时,兼顾益气养心。第2组为香附、白芍、当归、白术、薄荷、牡丹皮、栀子。此为丹栀逍遥散的加减方,治疗肝经郁热证,对于此类患者应疏肝解郁以调情志郁结,滋阴降火以制虚火内扰。基于现代药理研究,丹栀逍遥散可通过调整抑郁症患者5-羟色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血清皮质醇、白细胞介素-6等水平干预抑郁症[16]。第3组为地黄、炒酸枣仁、合欢皮,此组药物适用于肝郁阴虚证,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肝郁化火伤及阴液[17]。酸枣仁养心补肝,宁心安神,且现代药理发现其有效成分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的作用[18]。合欢皮解郁安神,可通过降低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性、保护脑神经、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等多种作用机制治疗抑郁症[19]。三药合用可奏养阴解郁、宁心安神之效。第4组为焦三仙、枳实、莪术,适用于肝胃不和证,《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思虑重的患者易先伤脾胃之气,进而影响全身气机造成气结于内。临床多表现为纳呆食少、腹胀或随情志不畅出现腹痛。故以焦三仙,即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消积化滞,枳实破气消积;莪术行气消积止痛。三药同用可恢复脾胃气机运行。第5组为酒大黄、桂枝、龙骨、牡蛎、柴胡、党参。结合常用药物分析,此组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古今医家均常用此治疗心胆两虚之郁证,大黄清泄郁热,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基于现代药理研究,该方中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A活力,降低丙二醛含量和保护海马神经元,从而达到抗抑郁作用[20-21]。第6组为陈皮、太子参、麦冬、浙贝母、沙参。适用于气阴两虚证,肝气郁滞后易气郁化火伤及阴液,太子参、麦冬、沙参三药合用可补养气阴,辅以陈皮、浙贝母理气化痰,即可防补益药滋腻碍胃,又可清气机不畅导致内生的痰浊。第7组为夏枯草、天麻、僵蚕、全蝎,适用于肝阳上亢证,肝郁日久导致肝阳上亢,出现头晕、头痛,三药合用可化痰散结、息风止痉。其中天麻可改善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失调加强抗抑郁效果[22]。全蝎、僵蚕可明显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减轻疼痛程度,可改善微循环障碍[23]。第8组为生姜、厚朴、苍术、清半夏、黄芩。该组方适用于肝郁湿阻证,符合李廷荃教授在疏肝解郁同时祛湿的治疗思路。水湿内停不仅影响脾胃对于水谷精微的吸收,更易加重气机郁滞,故治疗时不能仅从疏理肝气入手,应辅以燥湿药做到标本兼顾。第9组为川牛膝、炒谷芽、麦芽,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川牛膝逐瘀通经、通利关节,可防止气滞日久成瘀,已达已病防变之效。炒谷芽和麦芽合用治疗健脾益气,气足则血行自畅。基于9组药物组合,提取其核心病机,最终反推对应各9个中医证型,分别为痰热内扰、肝经郁热、肝郁阴虚、肝胃不和、心胆两虚、气阴两虚、肝阳上亢、肝郁湿阻及气滞血瘀证,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
李廷荃教授治疗郁证重视病机,从疏利肝气入手,辅以燥湿化痰、益气养阴,同时注重对患者情志进行疏导调节。本研究以期为治疗郁证提供思路,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有限且3年观察周期难以全面揭示郁证用药的动态演化特征,未来应结合代谢组学及网络药理学进一步阐释其作用机制。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季建林,张虹复.抑郁症躯体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9):605-608.
[2]牛雅娟.《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药物治疗解读[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8,16(5):6-8.
[3]ALLEN A M,ANSARI D,NAVEED S.Fluoxetine-induced Seizure: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J].Innov Clin Neurosci,2024,21(10):22-24.
[4]SHAHEEN A A,KAPLAN G G,SHARKEY K A,et al.Impact of depression and antidepressant use onclinical outcomes of hepatitis B and C:a population-based study [J].Hepatol commun,2023,7(3):e0062.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
[6]中华医学精神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8]南京中医药大学,赵国平,戴慎,等.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9]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10]陈炳为.医学统计学[M].南京: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23.
[11]LENNAN J M,TANG Z H,CRIVAT B.数据挖掘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90-292.
[12]邢如意.经方解郁文献及临床运用探讨[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13]张慧,原晨,卢华锋,等.小柴胡汤对抑郁症大鼠JAK2/STAT3通路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J].中国药师,2021,24(4):617-624.
[14]程瑶.小柴胡汤对抑郁症病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睡眠质量及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5(10):1250-1252.
[15]侯一鸣,郭峥,卞国本,等.温胆汤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30(1):176-181.
[16]李玉娟,罗和春,钱瑞琴,等.丹栀逍遥散对抑郁症患者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3):197-200.
[17]姚辛敏,关慧波.地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5,42(1):84-89.
[18]徐鑫梓,吴辉,黄博文,等.重构本草——酸枣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0(5):489-491.
[19]王怡涵,桑希生.合欢皮治疗抑郁症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4,27(5):711-716.
[20]杨洁.基于抗抑郁作用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21]康大力,瞿融,朱维莉,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有效部位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38-141.
[22]张成宸,石京山.天麻的酚类成分及其中枢神经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9,35(2):167-174.
[23]顾成娟,吴学敏,王涵.蜈蚣粉、全蝎粉、僵蚕粉治疗顽固性头痛经验——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J].吉林中医药,2019,39(11):1460-1462.
Discussion on the medication patterns for depression syndrome based on data mining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