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2.32
中图分类号:R711.71
程倩1, 李子伊1, 丁天增1, 陈洁1, 张天婵2
| 【作者机构】 |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科一 | 
| 【分 类 号】 | R711.71 | 
| 【基 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704113)。 |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T)是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宫腔以外的位置,并随激素水平变化发生周期性出血、炎症及纤维化,形成病变和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痛等症状[1]。该病具有良性的病理形态学特征,但呈现恶性的生物学行为,临床常表现浸润性生长、转移及复发等恶性病变特征,故称为“良性癌”。EMT引发的疼痛对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缓解痛经是EMT患者求诊时的常见主诉之一。目前西医对EMT主要通过手术切除病灶、激素或镇痛药等干预措施减轻和消除疼痛,抑制异位内膜生长,虽能暂时缓解患者症状,但存在高复发率和不可逆损害,且病程迁延不愈[2-3]。相比之下,传统中医方药组方的复杂性及中药药物分子间的多靶点起效机制在治疗EMT的过程中显现出诸多优势,如效果好、作用稳定、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小,且传统中医药理论在EMT的治疗过程中有独特和完整的治疗体系,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EMT在中医学中可归为“癥瘕”“痛经”“月经不调”范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经行腹痛、盆腔包块等,其病理本质在于离经之血积聚成瘀[4]。随着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创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EMT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中药当归和川芎的镇痛作用受到极大认可,以及温经汤自古被公认为治疗EMT痛经的经典名方,教材中以温经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5]载:“病下利数十日不止……瘀血在少腹不去……当以温经汤主之……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及至期不来。”该方以吴茱萸、桂枝为君药,温经通脉,散寒镇痛;当归、川芎为臣药,养血调经,活血祛瘀;芍药柔肝缓急止痛,牡丹皮活血祛瘀,阿胶和麦冬滋阴养血、润燥止血,人参、甘草补脾养胃,补气血之源,半夏泻胃消积,生姜温胃化饮,合为佐药;甘草调和诸味,为使药,具有温经散寒、化瘀止痛的功效,主治寒凝血瘀证[5]。其主要适应证为痛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疾病。温经汤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与病因病机相契合,其能多靶点、多途径、安全地发挥抗炎镇痛作用,成为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采用“单味药-药对-复方”的研究思路探讨温经汤抗炎镇痛作用的研究进展。
2.1.1 吴茱萸的抗炎镇痛作用 吴茱萸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为温中止痛要药[6]。“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肾及胃经”,有散寒止痛之功,主治经行腹痛、寒疝腹痛等症[6-7]。吴茱萸碱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等药理作用[8]。动物实验显示,吴茱萸碱抗炎镇痛作用可能通过对前列腺素F2α 收缩的离体子宫平滑肌有舒张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辣椒素受体1、磷脂酶Cβ 和钙调蛋白有关[9]。王心茹[10]通过调控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1α 表达改善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局部微环境,改善EMT低氧微环境的效果,发挥抗炎镇痛作用,并改善痛经症状。吴茱萸碱具有舒张子宫平滑肌和调节低氧微环境功能,对EMT治疗具有潜在的治疗优势。
2.1.2 桂枝的抗炎镇痛作用 桂枝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是樟科肉桂的干燥嫩枝,味辛、甘、热、无毒,具有独特香味[11]。归心、肺、膀胱经,功效为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对炎症具有良好的效果[12-14]。研究显示,其发挥明显抗炎镇痛的有效成分是桂皮醛[15]。桂皮醛通过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抑制作用,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抑制异位内膜生长,发挥解热镇痛、镇静的作用,从而实现有效治疗EMT痛经[16]。詹晓璇等[17]动物实验显示,桂皮醛可通过调控核糖体蛋白S7抑制EMT细胞生长、转移并诱导细胞凋亡的途径改善痛经,发挥抗炎镇痛效果。桂皮醛凭借降低VEGF水平在促进血液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方面起积极作用,达到减轻炎症、缓解疼痛的效果,可用于治疗EMT。
2.1.3 芍药的抗炎镇痛作用 芍药为毛茛科植物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主治痛经、月经不调等,具有活血止痛、养血调经的功效,主要活性成分为芍药苷[18]。包利利等[19]研究显示,白芍总苷可通过EMT大鼠HIF-1α/VEGF信号通路抑制血管生成、雌激素水平升高、炎症反应激活,延缓EMT异位病灶增长。研究显示,芍药苷能有效减少醋酸引起小鼠疼痛模型的扭动次数,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升高大脑皮质和血清中内啡肽水平,以及减少前列腺素E2 的分泌有关[20]。芍药苷可能通过HIF-1α/VEGF信号通路降低雌激素水平,抑制血管生成,减小EMT病灶大小,达到镇痛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2.1.4 川芎的抗炎镇痛作用 川芎为伞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茎,为顺气行血要药,性辛、温,归肝、胆、心包经。功效为调经活血,开郁行气,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痛症,其药理作用为镇痛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21]。川芎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川芎嗪[22]。孙盛梅等[23]研究显示,川芎嗪注射液可有效减小EMT模型大鼠异位病灶体积,改善血管生成情况,下调组织微血管密度的表达。卢玉婷等[24]研究显示,川芎嗪注射液可有效缓解EMT术后再度复发患者痛经、闭经症状,并降低血液中VEGF水平,对复发性EMT效果良好。孙晓静等[25]研究显示,EMT患者血清中趋化因子随给药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对病灶进展起干预作用,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降低,提示其对EMT患者血管生成同样起抑制作用。研究显示,川芎嗪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激活减轻EMT大鼠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痛经症状[26]。川芎嗪可能通过TLR4/ MyD88/NF-κB信号通路展现抗炎镇痛效能,实现高效治疗EMT。
2.1.5 人参的抗炎镇痛作用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药理作用为镇痛、抗炎、神经保护等效果,其抗炎镇痛药理活性主要归功人参皂苷[27]。曹阳[28]研究显示,人参皂苷Rg3可下调大鼠异位内VEGF、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蛋白表达,控制异位内膜的生物学活性,降低血清雌激素水平,减少Akt及mTOR的磷酸化,抑制VEGF受体-2介导的PI3K/Akt/mTOR信号通路级联反应,控制新生血管形成,阻断异位病灶赖以生长和转移的营养来源与迁移通道,降低生长和种植能力,促进异位内膜细胞凋亡,抑制异位内膜生长,从而达到缓解痛经症状的目的。张琳等[29]研究显示,人参皂苷Rf可改善EMT大鼠疼痛并可减小异位病灶大小,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Huang等[30]依托从接受EMT患者腹腔镜术后所获得的异位内膜组织标本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g3显著抑制NF-κB p65亚单位和VEGF表达,并通过升高胱天蛋白酶-3水平,中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 诱导作用参与调控细胞凋亡和血管生成,从而靶向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凋亡治疗EMT。综上所述,人参皂苷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减少子宫内膜细胞的焦亡,并抑制炎症反应,缓解EMT的疼痛和进展。
2.1.6 其他几味中药的抗炎镇痛作用 温经汤中丹皮酚可减轻EMT小鼠炎症反应,降低异位病症组织中炎症小体活化及焦亡水平,激活EMT小鼠异位病症组织中Nrf2/HO-1信号通路[31]。甘草酸、甘草黄酮可通过调控前列腺素E2 水平,影响代谢而发挥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32]。此外,甘草中的槲皮素可升高胱天蛋白酶-9、3水平,下调B淋巴细胞瘤-2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抑制EMT大鼠模型中异位内膜的生长[33]。综上所述,单味药治疗EMT的潜在化学成分为临床治疗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及创新的研究思路,因相关实验研究很少,其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药对即两味功效相近的中药配对应用,是中药复方的基础与核心,具有其内在的变化规律和内涵,能更好地增加效果。
川芎与当归同为伞形科植物,化学成分相近,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血瘀或血虚类妇科疾病,该药对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川芎嗪,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抗氧化等作用。查阅文献发现,由川芎嗪、阿魏酸、延胡索乙素组成的复方新药加味佛手散和内异消,可显著抑制EMT大鼠模型的异位内膜组织生长。杨洋等[34]对EMT大鼠灌胃加味佛手散,发现加味佛手散治疗EMT与抗炎免疫调节作用相关,能调节EMT大鼠血清中炎症介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 和TNF-α 水平,下调异位组织中雌激素受体、环氧化酶-2和IL-8表达,缩小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组织的病灶体积,下调VEGF表达,上调内皮抑素表达,发挥抑制异位内膜血管生成作用,达到抗炎镇痛效果[35]。王小翠[36]研究显示,内异消可能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进而发挥调节免疫作用。川芎嗪可抑制EMT患者细胞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自分泌,对血管内皮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阿魏酸可通过抗炎和抗血管生成治疗EMT[37]。综上所述,EMT的发生与VEGF和TNF-α 水平升高,以及NF-κB信号通路的变化有关,两者合用发挥抗炎镇痛效果比单用效果更好,为后续研究提供明确的研究方向。
温经汤为经典调经名方,寒凝血瘀为EMT的病理基础,寒凝胞宫,冲任受损,使生殖器官局部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功能失调,血管舒缩因子分泌失调,引起血管痉挛,血流缓慢,血液瘀滞,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即形成局部乏氧状态[38]。异位内膜病灶形成与免疫应答中的细胞因子TNF-α 密切相关,TNF-α是主要的炎症介质,可诱导异位内膜细胞释放IL-1、IL-6等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可促进异位内膜和间质细胞的增殖分化。同时炎症细胞的渗透、微血管生成、成纤维细胞增生及纤维蛋白原合成等过程,与上述细胞增殖分化共同作用,最终促使异位内膜病灶形成[39]。
温经汤通过下调炎症反应与血管生成,改善子宫血流灌注状态,并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临床中该方已被证实能显著减轻EMT患者的痛经程度,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茅菲[40]研究显示,EMT患者经温经汤治疗,可有效调节子宫动脉血流,缓解EMT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血清前列腺素E2、IL-17和VEGF水平。在大鼠模型中,温经汤可显著减小病灶体积,上调IL-10表达,下调TNF-α、HIF-1α、JAK2/STAT3、VEGF和IL-17表达,诱导异位内膜线粒体损伤,通过调控JAK2/STAT3信号通路调整免疫状态,阻断血管新生,起到治疗EMT的作用[41-42]。庄梦斐等[43]研究显示,温经汤对异位内膜生长及炎症因子IL-1、IL-6、TNF-α 水平有抑制作用,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温经汤中药单体和复方可通过抑制多条信号通路下调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发挥抗炎镇痛、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及抗氧化等作用。其有效成分为吴茱萸碱、桂皮醛、芍药苷、川芎嗪、阿魏酸、人参皂苷、丹皮酚、甘草酸、槲皮素等。但因实验研究较少,抗炎镇痛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值得深入探讨与交流。
EMT是妇科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涉及炎症反应、免疫功能等多方面影响。本文归纳和总结温经汤单味中药、药对、复方抗炎镇痛的作用机制,提示其在EMT发生和进展过程中的多重影响:单味药层面,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能通过下调前列腺素F2α 生成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减轻痛经症状;桂枝中的桂皮醛可通过下调VEGF表达缓解疼痛反应;芍药中芍药苷通过HIF-1α/VEGF信号通路减轻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进而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疼痛症状。川芎中的川芎嗪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发挥镇痛作用。人参中的人参皂苷可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抑制炎症反应,控制新生血管形成,促进异位内膜细胞凋亡,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缓解EMT导致的疼痛。药对层面,当归-川芎药对所含有的阿魏酸和川芎嗪成分通过调节NF-κB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如TNF-α 水平,抑制异位内膜组织生长,限制局部炎症反应,控制EMT的病情进展。复方层面,温经汤通过减轻炎症反应,下调TNF和促炎性细胞因子表达,改善子宫动脉血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诱导异位内膜线粒体损伤,减小病灶体积,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血管新生等多途径缓解EMT痛经。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EMT有显著优势,可从抑制异位内膜增生、抑制血管生成、改善氧化应激状态和调整免疫平衡等多角度对EMT起到良好的临床治疗作用。近年来,温经汤的抗炎镇痛机制研究有一定新进展,仍存在一定的不足:①单味药活性成分研究多集中于常见成分,对微量成分关注较少;药对研究数量有限,机制探讨不够深入;复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多基于预测,缺乏充分的动物实验验证,且对温经汤抗炎镇痛作用的特异性机制研究不足。②研究明确单味药的较多抗炎镇痛成分,从温经汤复方整体而言,其抗炎镇痛成分尚不明确。③为提高效果,后续研究应更注重温经汤中的抗炎镇痛成分进入人体后的代谢转化。④研究样本量较小、周期短、研究未能应用新兴研究方法等,未来研究需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等进一步丰富临床抗炎镇痛机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EMT提供新思路及科学依据。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三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1,56(12):812-824.
[2]戴毅,郎景和,朱兰,等.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的现在和未来[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21,51(8):1017-1023.
[3]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管理指南(2024年实践版)[J].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4,40(1):50-61.
[4]谈勇,邓高丕,冯晓玲,等.中医妇科学[M].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5]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6]张红梅,赵志礼,王长虹,等.吴茱萸的本草考证[J].中药材,2011,34(2):307-309.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8]ZHANG W D,CHEN X Y,WU C,et al.Evodiamine reduced peripheral hypersensitivityon the mouse with nerve injury or inflammation[J].Mol Pain,2020,16:1744806920902563.
[9]李晓亚,刘金玉,穆玉雪,等.吴茱萸碱对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的舒张作用及机制研究[J].中国药师,2017,20(10):1713-1717.
[10]王心茹.吴茱萸碱通过调节低氧微环境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及机制初探[D].石家庄:河北中医学院,2022.
[11]吴普,孙星衍,孙冯翼,等.神农本草经[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12]李经纬.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13]陈嘉谟,陆拯,赵法新.本草蒙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14]孙思邈.孙思邈医学全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15]陈雅茜,李卓远,陶琳,等.基于基准关联度与信息熵权法优选桂枝配方颗粒中挥发性成分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0(6):582-588.
[16]李军鸽,王永春,邱智东,等.经典名方温经汤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27(1):156-162.
[17]詹晓璇,刘城移,彭佳华,等.桂皮醛调控RPS7表达抑制人子宫内膜异位症细胞生长、转移及诱导凋亡[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25,60(3):405-413.
[18]史素影,杜倩倩,邢丽花,等.白芍赤芍分用的本草沿革[J].中药材,2021,44(10):2464-2469.
[19]包利利,赵达,俞岩,等.白芍总苷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异位组织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23,31(4):689-695.
[20]WU L,WANG L L,FEI W T,et al.Analgesic effect of paeoniflorin and albiflorin on acetic acid induced writhing mice and the expression of β-EP and PGE2[J].Chin J Trad Chin Med Pharm,2018,33:915-918.
[21]殷越,牟春燕,沈子芯,等.川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25,18(3):635-641.
[22]任伟光,郭丽丽,张翠英.川芎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1,23(9):3307-3314.
[23]孙盛梅,吴雅冬,周德娟.川芎嗪注射液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微血管密度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5):5-6.
[24]卢玉婷,卢斋.川芎嗪注射液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者治疗前、后血中VEGF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17(12):1628-1630.
[25]孙晓静,任利东,石红.川芎嗪注射液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趋化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J].中国药业,2017,26(20):51-53.
[26]唐艳,张莉,刘海红.川芎嗪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减轻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炎症反应[J].免疫学杂志,2023,39(6):469-477.
[27]迟文成,姜庆辉,姜家康,等.“药食同源”人参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5,34(6):850-853.
[28]曹阳.人参皂苷Rg3抗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9.
[29]张琳,曹井贺,张晓慧,等.人参皂苷Rf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大鼠的作用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4,40(19):2869-2874.
[30]HUANG R,CHEN S,ZHAO M,et al.Ginsenoside Rg3 attenuates endometriosis by inhibiting the viability of human ectopic endometrial stromal cells through the nuclear factorkappaB signaling pathway [J].J Gynecol Obstet Hum Reprod,2020,49(1):101642.
[31]杜秀芳,杨宏洁,康晓蓓,等.丹皮酚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NLRP3炎性小体活化及炎症水平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24,40(8):646-654.
[32]谢瑞强,王长福.炙甘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23,40(4):84-89.
[33]JAMALI N,ZAL F,MOSTAFAVI-POUR Z,et al.Ameliorative effects of quercetin and metformin and their combination against experimental endometriosis in rats[J].Reprod Sci,2021,28:683-692.
[34]杨洋,王小翠,陈刚,等.加味佛手散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及免疫学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1):3001-3006.
[35]杨洋.内异消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初探[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6]王小翠.内异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血管生成与雌激素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7]张成玲.Notch通路介导的“内异消”抑制异位内膜增殖的作用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38]王晓松,王蓓,姚晓光,等.温经汤对妇科实寒证模型大鼠子宫HIF-1α、ET-1及VEGF表达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1):15-17.
[39]HORNUNG D,KLINGEL K,DOHRN K,et al.Regulated on activation,normal T-cell-expressed and-secreted mRNA expression in normal endometrium and endometriotic implants:assessment of autocrine/paracrine regulation by in situ hybridization [J].Am J Pathol,2001,158(6):1949-1954.
[40]茅菲.温经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前列腺素E2白介素1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子宫动脉血流参数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21):3959-3962.
[41]任艳青,成秀梅,方惠敏,等.基于调控HIF-1α 表达探讨温经汤改善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26(23):63-70.
[42]孙瑞英,崔轶凡,曹娟,等.温经汤加味对EM肾虚血瘀型大鼠JAK2/STAT3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5):41-51.
[43]庄梦斐,曹阳,谢丹丹,等.温经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异位内膜生长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医学报,2020,35(5):1040-1044.
Research progress on Wenjing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 based on multi-level of “single herb-couplet medicines-compound prescription”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