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3.01
中图分类号:R543.4
张红1, 卢玉俊1,2, 苏华1, 程雪岩1
| 【作者机构】 | 1甘肃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二科 | 
| 【分 类 号】 | R543.4 | 
| 【基 金】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5604) 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项目(国中医药办人教函〔2021〕272号)。 |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类高发的心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作为AS发展的严重阶段,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衡量标准[1]。全球AS的流行性病学调查数据显示,30~79岁人群中,2020年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相较于2000年增长了57.46%,达10.7亿人;颈动脉斑块较2000年增加了58.9%,达8.2亿[2]。目前CAS仍以西医治疗为主,但存在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升高、横纹肌溶解等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较差[3]。因此,探寻安全可靠且疗效显著的治疗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CAS属中医“脉痹”“眩晕”范畴,认为痰、瘀等有形邪气在脉道局部相凝为块,进而阻塞脉道[4]。血脂康胶囊以红曲提取物为核心成分,具备化浊降脂、活血化瘀的功效[5]。尽管近年来血脂康胶囊联合西医治疗的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但相关系统评价仍不足。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估血脂康胶囊治疗CAS的效果,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本研究对中文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中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英文数据包括PubMed、Embase、The Cocharane Library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日期至2025年3月。检索词采用主题词加自由词方式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为血脂康、血脂康胶囊、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斑块、颈动脉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英文检索为Xuezhikang、XuezhikangCapsule、Carotid ArteryDiseases、Artery Diseases、Carotid Artery Disease、Carotid Atherosclerosis及Common Carotid Artery Disease等。同时,对所有纳入的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从而补充获取潜在的学术文献。
(1)研究类型:血脂康胶囊联合常规方案治疗CAS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盲法不限,语种为中文或英文。(2)研究对象:①符合CAS诊断标准[6-7],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增厚:内-中膜融合,伴随不均质回声改变,测量值为1.0~<1.5 mm;颈动脉已经形成斑块,CIMT测量值≥1.5 mm,并且凸出于血管腔内;或颈动脉局限性的内膜增厚,测量值高于周边厚度的50%;颈动脉狭窄: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69%)。②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合并疾病不做限制。(3)干预措施:对照组以西医常规治疗(降压、降糖、抗凝等),治疗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脂康胶囊治疗,剂量、疗程不限。(4)结局指标:CIMT、斑块Crouse积分、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及不良反应。
①重复发表的文献;②联合血脂康以外其他中药及中医特色治疗的文献;③科技成果、会议论文;④数据缺失或明显错误的文献。
依据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检索文献,借助NoteExpress 4.0软件删除重复的文献;然后,依据文献标题及摘要展开初步筛选工作;仔细阅读全文后确定最终文献,并提取数据。在筛选文献过程中,若遇分歧,则由第3名研究者评定。
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0中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开展偏倚风险评价工作,其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随机分配方法、盲法实施、分配隐藏实施、结局指标数据的完整性分析、选择性报告及其他偏倚分析[8]。
使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分类变量分析的效应量指标为比值比或相对危险度。在连续性变量分析过程中,当各研究使用的测量方法和单位表征保持一致时,分析选择的统计量为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如果研究的测量法或单位表征存在差异时,则分析选取的统计量为标准化均数差,同时计算95%CI作为分析结果。利用I2 对异质性进行定量评估,当I2≤50%时,各研究间存在同质性,选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当I2>50%时,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必要时进行亚组分析或敏感性计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初步筛选出1 989篇文献,且均为中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与本研究主题不相符的学术文献后,最终纳入7篇[9-15]文献。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CAS:颈动脉粥样硬化。
7篇[9-15]文献总计909例患者,治疗组457例,对照组452例。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注“-”为未提及。结局指标:①TG;②TC;③LDL-C;④CIMT;⑤斑块Crouse积分;⑥不良反应。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纳入的7篇[9-15]文献中均仅提及随机,评为“不清楚”;均未对分配隐藏进行提及,评为“不清楚”。1项研究[11]试验过程中使用了单盲法,评为“低风险”,其余研究试均未报道盲法,评为“不清楚”。1项研究[10]由于存在不良反应而停药,存在失访情况,所以该项研究评为“高风险”;其余研究的结果数据均呈现完整状态,因此均评为“低风险”。在所有相关文献的选择性偏倚评估过程中,纳入的学术文献均为“低风险”。见图2~3。
 
    图2 血脂康治疗CAS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CAS:颈动脉粥样硬化。
 
    图3 血脂康治疗CAS纳入研究偏倚风险汇总
CAS:颈动脉粥样硬化。
2.4.1 TG水平 6项研究[9-10,12-15]报道了TG水平,涉及治疗组413例及对照组414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I2=61%、P=0.03,各项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T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36,95%CI(-0.49,-0.22),P<0.000 01]。见图4。
 
    图4 两组TG水平比较森林图
TG:甘油三酯。
2.4.2 TC水平7项研究[9-15]报道了TC水平,涉及治疗组457例及对照组452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I2=61%、P=0.02,各项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T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93,95%CI(-1.17,-0.70),P<0.000 01]。见图5。
 
    图5 两组TC水平比较森林图
TC:总胆固醇。
2.4.3 LDL-C水平 7项研究[9-15]报道了LDL-C水平,涉及治疗组457例及对照组452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I2=95%、P<0.000 01,各项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90,95%CI(-1.34,-0.47),P<0.000 1]。见图6。
 
    图6 两组LDL-C水平比较森林图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4.4 CIMT 3项研究[11,13,15]报道了CIMT水平,涉及治疗组179例及对照组173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I2=88%、P=0.000 2,各项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CIM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24,95%CI(-0.47,-0.02),P=0.03]。见图7。
 
    图7 两组CIMT比较森林图
C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2.4.5 斑块Crouse积分 3项研究[9,11,14]报道了斑块Crouse积分,涉及治疗组136例及对照组129例。异同性检验结果显示,I2=0%、P=0.82,各项研究间存在同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斑块Crouse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32,95%CI(-1.99,-0.64),P>0.000 1]。见图8。
 
    图8 两组斑块Crouse积分比较森林图
2.4.6 不良反应 在纳入文献中,共有3项研究[10-11,14]报道了不良反应,1项研究[11]未发现严重副作用;1项研究[14]只提及5例受试者在早期存在消化道反应,持续服用药物后症状消退;1项研究[10]中治疗组有2例因消化道症状,肝、肾功能异常而停药。所有研究均未发现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可降低TG、TC、LDL-C水平,降低CAS风险。提示血脂康在改善CAS患者血脂方面效果显著。脂质代谢异常在CAS发展中至关重要,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会促使LDL-C在内膜下积累,被氧化并促进进一步的病理学改变,从而形成CAS[16]。有研究表明,血液中LDL-C水平的降低可有效抑制AS斑块的产生,且LDL-C很可能是诱发AS斑块形成的关键起始因素[17-18]。武会敏等[19]研究发现,高残余胆固醇水平可能是更年期妇女发生CAS的独立危险因素。当TG水平超标时,血液黏稠度会升高,过量的脂质成分在血管内沉积,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管发生病变的风险[20]。研究显示,调控血脂水平有助于减缓CAS的发展进程[21]。汪燕红等[22]研究发现,近10年中成药治疗高脂血症发文量最高的药物为血脂康胶囊。血脂康作为以红曲为主要成分的中成药制剂,具有健脾益气和活血化瘀的作用,该药包含红曲提取物、多种必需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血脂代谢及机体免疫功能等特点[23]。血脂康包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及氨基酸能够有效抑制肝脏内胆固醇的合成,还能减缓血液中LDL-C水平的上升速度,通过降低斑块内脂质含量进一步促进斑块的稳定性[2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改善CIMT、斑块Crouse积分方面优势显著,能减小斑块面积、降低CAS程度。颈动脉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可得到CIMT、斑块Crouse积分等结果,对于预测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具有重要作用[25]。研究发现,CIMT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管腔狭窄之间紧密关联,并且其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李林等[26]研究结果显示,CIMT、颈动脉斑块数量、Crouse积分均是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可作为临床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因子[25]。血脂康胶囊能够降低CIMT、斑块Crouse积分,有效改善CAS的发展进程。同时,该药物在血管形成术后应用可显著降低再狭窄发生率,为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24]。在药物不良反应方面,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肝、肾功能异常等,主要表现轻微或一过性,在继续服药后逐渐消失。因此,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疗程有关,联合使用血脂康胶囊较为安全。
综上所述,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搭配血脂康胶囊不仅可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使其趋向健康,还能改善颈动脉病变,有效减缓CAS进程。在治疗过程中,该联合疗法未引发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有充分保障。基于其疗效与安全性,联合疗法展现出了显著的临床效果。该疗法具备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让更多患者受益。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纳入高质量文献数量较少,且均为中文文献,这种地域性选择偏倚导致研究结论的可比性及说服力不足;②部分研究样本量较小且观察疗程较短,导致效应量估算偏差增大;③由于纳入文献均未报道分配隐藏且对盲法报道的文献较少,研究结果的异质性较大。因此,在后续进行循证分析时,应尽量纳入高质量RCT研究,如大样本量、多中心、顶层设计的临床RCT。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LI W,ZHAO J,SONG L,et al.Combined effects of carotid plaques and hypertension on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J].Clin Cardiol,2020,43(7):715-722.
[2]SONG P,FANG Z,WANG H,et al.Global and regional prevalence,burden,and risk factors for carotid atherosclerosis:a systematic review,meta-analysis,and modelling study [J].Lancet Glob Health,2020,8(5):e721-e729.
[3]LI M,HE Q,CHEN Y,et al.Xuezhikang Capsule for Type 2 Diabetes with Hyperlipem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ails[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5,2015:468520.
[4]刘强,丁元庆.基于血脉理论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探讨与临床调研[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2,4(12):45-49.
[5]李香娜.血脂康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4,36(11):92-94.
[6]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中西医防治专家共识(2021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42(3):287-293.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8):7.
[8]刘伟,李星星,林泉,等.通心络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系统评价[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4,32(12):1074-1081.
[9]张晋.血脂康对脑梗死患者血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调控作用[J].新中医,2015,47(5):46-48.
[10]薛飞,路楷,袁建新,等.血脂康胶囊对颈动脉硬化症的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J].江苏医药,2011,37(8):924-926.
[11]卢益中,徐建欧,朱春海,等.血脂康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1,23(11):129-130.
[12]潘永源,赵虹,王立,等.颈动脉超声评价血脂康对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16,25(2):96-98.
[13]刘晓峥.血脂康治疗高血压伴颈动脉硬化临床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2):182-183.
[14]唐永亮,张子诚,苏东升,等.血脂康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3):13-15.
[15]苏白玉,张力双,田春凤,等.血脂康胶囊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影响研究[J].河北医药,2016,38(16):2453-2455.
[16]FU J,DENG Y,MA Y,et al.National and provincial-leve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Chinese adults [J].JAMA Network Open,2024,7(1):e2351225.
[17]BORÉN J,CHAPMAN M J,KRAUSS R M,et al.Lowdensity lipoproteins cause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pathophysiological,genetic,and therapeutic insights: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Consensus Panel[J].Eur Heart J,2020,41(24):2313-2330.
[18]WANG J K,LI Y,ZHAO X L,et al.Ablation of plasma prekal-likrein decreases LDL cholesterol by stabilizing LDL receptor and protects against atherosclerosis [J].Circulation,2022,145(9):675-687.
[19]武会敏,武园梅,沈雪阳,等.残余胆固醇与更年期妇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21):2567-2571.
[20]张中民,程川江,王利奇,等.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变化轨迹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发生不良心血管结局的研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3,28(5):441-445.
[21]DING Y,LI B,TIAN F,et al.Effects of blood lipid stability on progressi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J].Pakis J Med Sci,2017,33(3):599-602.
[22]汪燕红,崔丹阳,楼一方,等.近十年中成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证据图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24,49(22):6214-6223.
[23]周立宏.血脂康胶囊对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血脂及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5,20(3):95-98.
[24]张海川.血脂康胶囊治疗高脂血症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11):1375-1377.
[25]ZHANG H,LIU M,REN T,et al.Associations between Carotid Artery Plaque Score,Carotid Hemodynamic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5,12(11):14275-14284.
[26]李林,尚晓斌,梁金文.颈动脉超声评估颈动脉硬化程度及斑块情况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J].海南医学,2025,36(4):534-538.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Xuezhikang Capsules in the treatment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