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的思路

施学丽1, 樊明理2, 韦英才1, 黄辰杰2, 张玉梅3

【作者机构】 1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 2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3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
【分 类 号】 R246.6
【基    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zyyzdxk-2023164)。
全文 文内图表 参考文献 出版信息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的思路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的思路

施学丽1 樊明理2 韦英才1 黄辰杰2 张玉梅3

1.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南宁 530200;3.南昌大学附属康复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科,江西南昌 330006

[摘要] 脑-肠轴是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功能整合的重要通道,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从现代医学和壮医学角度出发,探讨脑-肠轴与偏头痛相关的物质基础、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的配伍原则及针刺方法,以期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一种新颖的、有效的、易操作的针刺治疗思路。

[关键词] 脑-肠轴;壮医针刺;脐环穴;偏头痛

偏头痛是原发性头痛中发病最多的一类,是世界第二大致残性疾病[1-2]。脑-肠轴是联系偏头痛与肠道菌群的重要机制和必要桥梁[3]。脑-肠轴可能成为临床治疗偏头痛的新靶点[4]。目前无完全治愈偏头痛的药物,西药治疗主要以缓解疼痛症状为主,但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偏头痛是国际公认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5]。针刺治疗既可有效调节偏头痛症状,又能对脑-肠轴进行调整。脐环穴是壮医常用的特色穴位,是壮医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壮医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以期扩展临床治疗偏头痛的思路与方法。

1 脑-肠轴与偏头痛相关的物质基础

1.1 肠道微生物

肠道微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偏头痛的发生和发展。肠道微生物可通过启动炎症因子使血管扩张因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大量释放,通过产生或促进多巴胺等神经递质释放,导致血管舒缩因子释放紊乱,进一步诱发偏头痛[6]。双歧杆菌丰度的增加能降低偏头痛的发病率[7]。链球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等直接或间接干预色氨酸代谢,上调5-羟色胺表达,引起血管舒缩,从而参与偏头痛发病机制[8-9]。肠道微生物释放的代谢产物,可经由脑-肠轴触发中枢神经系统炎症级联反应,从而导致偏头痛的发生[10]。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影响偏头痛的发生[11]。短链脂肪酸的重要组成成分丁盐酸可使5-羟色胺分泌增加,启动5-羟色胺1A/B/D/F受体,抑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释放,阻断中枢敏化,从而缓解痛感[12-13]

1.2 脑肠肽

脑肠肽在脑-肠轴的神经-内分泌互动网络中起重要作用,其中5-羟色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等与偏头痛的发生密切相关。

5-羟色胺与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调节其表达被认为治疗偏头痛的一个重要方法[14]。90%以上的5-羟色胺在肠中合成,肠道微生物是机体5-羟色胺的重要调节剂。肠道微生物通过直接或间接干预色氨酸代谢以调控5-羟色胺水平,与偏头痛密切关联。肠道微生物及其衍生物可通过直接通路或间接调控5-羟色胺等脑肠肽激活迷走神经,引发偏头痛[15]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是偏头痛的生物标志物[16]。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不仅导致血管扩张,而且可引发神经性炎症,降低痛觉阈值,从而引发或加剧偏头痛。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拮抗剂瑞美吉泮已被美国、欧洲、中国偏头痛指南推荐为新型偏头痛治疗药物[17-18]。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 等炎症因子可通过启动5-羟色胺、P物质等内源性因子,使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大量释放,导致脑血管扩张,诱发偏头痛[19]

P物质及其受体与慢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密切相关。三叉神经血管系统释放的P物质可扩张脑部动脉,增加血管通透性,激活炎症反应,引发偏头痛[20-21]。P物质能提高伤害性信息的传递,兴奋感觉神经元,降低痛觉阈值致痛觉过敏[22]

2 针刺治疗偏头痛对脑-肠轴的影响

针刺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和肠道微环境,恢复肠黏膜和血-脑屏障的稳定性,激活迷走神经、减轻炎症反应等方式调节脑-肠轴,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23]。meta分析显示,针刺在防治偏头痛方面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24]。针刺能干预脑肠肽的生物活性,并通过对脑-肠轴的调节,使表达异常的脑肠肽恢复正常[25]。针刺可通过调节偏头痛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和中枢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通过脑-肠轴发挥抗炎镇痛作用[26]。韩晶基于脑-肠轴理论提出调神和胃法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思路,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27]。针刺能降低或抑制三叉神经激活神经肽的功能,减轻无菌性炎症,发挥抗痛觉作用,缓解偏头痛症状[28]。针刺可降低P物质水平或减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释放,从而缓解偏头痛的症状[29]

3 基于脑-肠轴理论的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

3.1 壮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壮医称偏头痛为“巧尹”,“巧”,壮语意为“头”;“尹”,壮语意为“痛”,属于壮医“火路病”范畴。其病因病机为正气亏虚、邪毒内盛、气机郁结、两路阻塞,“虚-毒-郁-塞”相互作用,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最终头脑塞滞或失养,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从而产生“巧尹”。补虚、祛毒、解郁、通路为主要治疗原则。

3.2 壮医对脐环穴的认识

壮医认为脐处腹部中央,是天、地、人三气的精华聚集所在,又是龙路、火路分支交叉的一个特殊网结,承担调节消化、呼吸、循环三大生理系统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内外妇儿多科疾病。脐是人体的缩影和“微诊系统”,通过观脐可察知人体精气血之盛衰、外感内生毒邪之轻重。脐又是治疗全身疾病的一个窗口,刺激该窗口的相应位置,能通过三道两路的传导,作用于相应的组织器官,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作用[30]。脐部是天部精气下降及地部津液上升的必经之路,脐部正常,则天、地之气相交,身体安康。

林辰教授在脐部特定穴的应用与启示下,结合“圆运动”理论、“神阙布气”理论、脑-肠轴理论、壮医“天圆地方”理论、生物全息律理论,并经过不断地调研、挖掘整理、临床实践,将零散的壮医脐部用穴归纳整理出一组脐环穴。脐环穴,以脐为中心,沿脐边缘作圆环,在圆环上按时钟的时刻对应12个穴位。针灸脐环穴可畅通三道两路,调畅气机,补益气血,祛除毒邪、解除郁滞,恢复天、地、人三气同步运行,从而治疗各类疾病。

3.3 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的理论基础

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与壮医三道两路理论、三气同步理论及毒虚致病理论密切相关。

3.3.1 三道两路理论 三道即“谷道”“水道”“气道”,两路即“龙路”“火路”。三道两路理论是壮医针灸核心理论之一。壮医认为三道两路不仅是体内气血化生运输的通道,也是人体内外信息传感的重要通道。脐位于人体中央,先天连接胎儿,后天连接谷道,脐周密布龙路、火路的网络分支,位置浅表,刺激局部脐环穴,可激发、调动全身的气血运行,使三道两路通畅无阻,通则不痛,缓解偏头痛。

3.3.2 三气同步理论 三气同步理论是壮医最核心的理论,壮医把人体分为天、地、人三部,天部包括头、颈、上肢,地部包括前后二阴、臀、下肢,人部包括胸部、腹部、腰部。脐处于人部,是连接“天部”与“地部”的桥梁,也是天、地之气交通的枢纽。壮医认为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小系统,是整个人体的缩影。以脐水平线为中线,中线以上为天部,中线为人部,中线以下为地部[31]。故针刺脐环穴可调节天、人、地三部之气机,调气解郁,均衡气血,缓解偏头痛。

3.3.3 毒虚致病理论 毒虚致病理论是壮医独特的病因病机学理论,壮医把凡是能导致人体发病的因素称为毒,毒是导致人体发病的主要原因。虚指正气虚,是导致人体发病的病因,也是病态的反应。毒、虚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外感或内生之毒,聚于巧坞(头脑),或正气虚,不能荣养巧坞,终致巧坞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脐通百脉,是先元气之命蒂,后天之气舍。针刺脐环穴可补虚祛毒,缓解偏头痛。

3.4 基于“脑-肠轴”理论的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

解剖方面,脐下腹膜血管丰富,脐周深层腹腔内分布小肠及大肠。肠道菌群紊乱导致的三叉神经血管通路重复持续激活可能是偏头痛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针刺脐部穴位,调节肠道菌群恢复正常,从而缓解偏头痛。

神经内分泌免疫方面,针刺脐部治疗偏头痛与调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 等有关。研究显示,迷走神经节埋线结合脐针能提高患者血清中γ-氨基丁酸及5-羟色胺水平[32]。针刺脐部能提高患者血清5-羟色胺和P物质水平[33]。在术后常规镇痛治疗基础上,联合脐针治疗可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分泌和释放[34]。刺激脐部可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35]。脐针联合普通针刺及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能有效地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缩短发作频率,减轻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总有效率为94.9%[36]

壮医针刺脐环穴能提高头痛患者血清5-羟色胺水平[37]。独取脐环穴位进行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针刺治疗偏头痛发作,总有效率为92%,其即时镇痛效果优于布洛芬胶囊,且操作简单[38]。壮医药线点灸脐环穴位可抑制偏头痛模型大鼠中脑miR34a-5p表达,降低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肿瘤坏死因子-α 等水平,调控炎症反应,发挥治疗偏头痛的作用[39]。针刺脐环穴可起调神求本的治疗作用,临床治疗偏头痛、溃疡性结肠炎方面获得良好效果[40]

4 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的配伍原则及方法

4.1 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的配伍原则

壮医“天圆地方”理论是壮医针灸的穴位处方配伍总则。壮医认为,天是圆的,“圆”是指“圆环”,有“灵活、恒动”之意。地是方的,“方”是指“方形”,有“平衡、稳固”之意。在临床治疗疾病时,把整个人体作为一个圆,根据病情需要在人体天、地、人三部中各选1个穴位,或再在三部中选加1个穴位,叠加成3个或4个穴位,形成地方;也可在局部以壮医腹环、脐环等为“天圆”,在环上选取3个或4个不同方位的穴位组成“地方”,见图1[41]。在“天圆地方”理论指导下选穴针刺,一圆一方,一动一静,恢复机体气血平衡状态,从而使人体从疾病状态转归为健康状态。在“天圆”轨道进行针刺,可使穴位产生振动,以活化不同穴位的特异功效和能量,并汇聚穴在同一轨道上,通过量变引起质变,治愈或减缓偏头痛。

图1 壮医脐环穴

4.2 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的方法

4.2.1 壮医脐环穴的定位 患者正坐位或仰卧位,以肚脐为中心,在脐边缘作圆环,仿照钟表刻度进行十二等分定位,每个时刻处为1个穴位,共12个穴位。1时刻为脐环1穴,记为RQh-1(R代表是位于天、地、人三部的人部,Qh代表脐环,1代表穴位在1点钟位置)……12时刻为脐环12穴,记为RQh-12,见图1[41]

4.2.2 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的取穴、操作及方解

取穴:取脐环穴12、3、6、9穴。

操作:医者用毫针针刺所取4穴,直刺0.5~1.2寸。按“8”环针法针刺脐环穴12穴→脐环穴3穴→脐环穴9穴→脐环穴6穴→脐环穴12穴(最后回到该穴运针)。留针30 min,每两日1次,6周为1个治疗周期。轻度偏头痛施以轻手法,中度偏头痛施以中手法,重度偏头痛施以重手法。

方解:取脐环,相当于天圆,取12、3、6、9点构成地方,12点对应天部,3点、9点对应人部,6点对应地部。刺激天部,可通龙路、火路,祛瘀毒、痰毒等;刺激人部,可化生气血、调畅气机;刺激地部,可排出谷道、水道之毒邪;最终达到补虚、祛毒、解郁、通路作用。并配合实施“8”环针法,引天部之气下降,地部之气上升,三气复归和谐同步。同时经由脑-肠轴,使刺激从肠脑转递到颅脑,再由颅脑调控肠脑,调节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促使机体达到协调平衡状态,促进偏头痛向愈。

5 小结

脐环穴是壮医治疗疾病常用的、极具特色的一组穴位。壮医针刺脐环穴主要用于无先兆偏头痛,对发作期即时止痛效果较好,具有简、便、廉、验、捷的优势,在壮族聚居区接受度高,依从性好,具有突出的民族医学特色和临床应用潜力。但临床缺乏对慢性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的效果观察,以及多中心、大样本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长期随访数据。偏头痛与脑-肠轴关系密切,壮医针刺脐环穴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偏头痛新途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脑-肠轴相关。本文基于脑-肠轴理论浅述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以抛砖引玉,引起广大临床及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本文通过理论探讨,认为脑-肠轴与偏头痛关系密切,因此给偏头痛临床诊疗提供的指导有限,未来需结合16S rDNA、18S rDNA等高通量测序技术,以肠道菌群为靶点,通过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深入研究其具体作用机制,以提高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等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国内外影响力。②如何结合患者病情及证型选择轻中重手法、针刺的时间,针刺的疗程尚无统一规范和标准,制约临床推广。未来应开展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的操作规范化研究,以利于其在临床推广普及。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雒振琪.芎虫通络汤治疗偏头痛(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24.

[2]STEINER T J,STOVNER L J,JENSEN R,et al.Migraine remains second among the world’s causes of disability,and first among young women:findings from GBD 2019 [J].J Headache Pain,2020,21(1):137.

[3]赵煜,陈星宇.基于脑-肠-菌轴探讨肠道菌群与偏头痛关系及对针刺治疗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2,40(10):44-48.

[4]陈红艳,田琳.基于肠道菌群-肠-脑轴从肝脾同调探讨偏头痛诊疗思路[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26(11):134-137.

[5]李心怡,石兆峰,胡嘉元,等.针刺治疗偏头痛核心结局指标集的建立[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1):7-12.

[6]常露露,刘顶鼎,曾贵荣,等.肠道微生物参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2,39(4):560-565.

[7]杨振国,王蕾.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肠道菌群与偏头痛[J].现代预防医学,2023,50(20):3656-3662.

[8]AKRAM N,FAISAL Z,IRFAN R,et al.Exploring the serotonin-probiotics-gut health axis:a review of current evidence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J].Food Sci Nutr,2023,12(2):694-706.

[9]FRIMPONG-MANSONK,ORTIZYT,MCMAHON LR,et al.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migraine pathophysiology:a bench to bedside review of research insights and therapeutics [J].Front Mol Neurosci,2024,17:1355281.

[10]ARDIZZONE A,CAPRA A P,REPICI A,et al.Rebalancing NOX2/Nrf2 to limit inflamma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across gut-brain axis in migraine[J].Free Radic Biol Med,2024,213:65-78.

[11]梁爽,成泽东.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探讨从脾胃论治偏头痛[J].中外医学研究,2024,22(5):153-157.

[12]KAPPÉTER Á,SIPOS D,VARGA A,et al.Migraine as a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dysbiosis and possible therapy with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J].Microorganisms,2023,11(8):2083.

[13]马建福,张慧,王豆,等.5-羟色胺系统在偏头痛中的作用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J].中成药,2023,45(8):2656-2661.

[14]冯卫星,贺佳妮,熊雪,等.艾灸对偏头痛大鼠血清5-HT、ET-1与脑干c-fos、c-jun蛋白表达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32(9):1188-1193.

[15]安文凤,刘源香.中医基于微生物-肠-脑轴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4,41(23):3341-3346.

[16]IFTINCAM,DEFAYE M,ALTIER C.TRPV1-targeted drugs in development for human pain conditions[J].Drugs,2021,81(1):7-27.

[17]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版)[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2,28(12):881-898.

[18]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头痛协作组.中国偏头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一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3,56(6):591-613.

[19]SPEKKER E,KO..RTÉSI T,VÉCSEI L.TRP channels:recent development in translational research and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s in migraine[J].Int J Mol Sci,2022,24(1):700.

[20]黄绍磊,王苏瑶,王萌萌,等.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血管活性物质和腺苷A1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4):579-582.

[21]YANG L,XU M Y,BHUIYAN S A,et al.Human and mouse trigeminal Ganglia cell atlas implicates multiple cell types in migraine[J].Neuron,2022,110(11):1806-1821.

[22]费容,熊小平.辅酶Q10辅助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血浆5-HT、NPY和P物质的干预作用[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2,30(3):150-153.

[23]邢敏,乔丽娜,万红叶,等.基于菌群-肠-脑轴的针刺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25,50(6):728-734.

[24]宋倩,赵守法,李礼,等.针刺与西药比较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的Meta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4):821-826,897.

[25]陆晔庆,黄佳颖,周丽倩,等.基于“脑肠轴”理论的针刺治疗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23,44(11):3149-3152.

[26]孙铭声,陈星宇,周梦荻,等.基于“肠-脑”相关理论的针刺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及中枢炎症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8):2726-2734.

[27]梁爽,成泽东.基于“微生物-肠-脑轴”理论探讨从脾胃论治偏头痛[J].中外医学研究,2024,22(5):153-157.

[28]VICKERS A J,VERTOSICK E A,LEWITH G,et al.Acupuncture for chronic pain:update of a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J].J Pain,2018,19(5):455-474.

[29]黄雅帝,何婷婷,陈雯雯,等.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4,38(8):22-24.

[30]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31]黄瑾明,黄贵华,苏曲之,等.壮医脐环穴及其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13,33(6):561-564.

[32]黄思敏,赵炬禹,兰蕾.迷走神经节埋线结合脐针十二地支进针法治疗单纯性失眠症的疗效及对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24,40(10):50-55.

[33]郝强,王国磊,陈蕾,等.脐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25,41(1):52-55.

[34]刘启明,邵利芳,华慧,等.脐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辅助镇痛效应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4,43(2):205-209.

[35]赵振宇,李梅.脐疗法的作用机理及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J].天津药学,2008,20(3):54-57.

[36]李欣雅.脐针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23.

[37]施学丽,黄辰杰,张青槐,等.壮医针刺脐环穴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25,34(1):47-50.

[38]宋宁,曾振东,牙语薷,等.壮医药线点灸结合针刺脐环穴治疗偏头痛的即时效应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3):639-640.

[39]范小婷,沈小淞,施学丽,等.基于miR-34a-5p/SIRT1通路探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偏头痛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3,30(2):93-99.

[40]韦明婵,秦祖杰,李凯风,等.壮医“三气同步”理论核心在于“动”之内涵及在临床诊疗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4,33(21):1-4.

[41]林辰.壮医针灸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Way exploration on Zhuang medicine acupuncture at umbilical ring p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based on brain-gut axis theory

SHI Xueli1 FAN Mingli2 WEI Yingcai1 HUANG Chenjie2 ZHANG Yumei3

1.College of Zhuang Medicine,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Nanning 530001,China;2.Graduate School,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Nanning 530200,China;3.Depart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habilitation,Affiliated Rehabilitation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 Brain-gut axis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integrating function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nd enteric nervous system,and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migraine.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material basis related to brain-gut axis and migraine,compatibility principles and acupuncture methods of Zhuang medicine acupuncture at umbilical ring point in the treatment of migrai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odern medicine and Zhuang medicine,aim is to provide a novel,effective,and easy to operate acupuncture treatment way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migraine.

[Key words] Brain-gut axis;Zhuang medicine acupuncture;Umbilical ring point;Migraine

[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5)08(b)-0099-05

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3.19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zyyzdxk-2023164)。

[作者简介] 施学丽(1979-),女,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壮医针灸临床应用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张玉梅(1979-),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民族医治疗脑病、痛症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25-04-25)

(修回日期:2025-06-07)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