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3.22
中图分类号:R246.1
黄鸿鹏1, 柯曼姗1, 沈扬艺1, 曾红文2, 刘悦2
| 【作者机构】 |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 2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 | 
| 【分 类 号】 | R246.1 | 
| 【基 金】 | 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粤中医办函〔2023〕108号)。 | 
面肌痉挛是一种以单侧面部肌肉不自主阵发性抽搐为特征的良性功能障碍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交功能,若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干扰视力、言语及咀嚼功能,进一步发展则导致面部联动现象、肌无力,甚至面瘫[1-2]。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面神经出脑干段受压有关,微血管减压术可验证该假说,还有“短路学说”“交感学说”“中枢学说”等理论[3-4]。西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肉毒杆菌毒素穴位注射等,但药物治疗易产生不良反应,手术治疗则可能引发面瘫等并发症,因此患者接受度较低[5]。临床研究显示,针灸治疗该病的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少[6]。
广东省名中医刘悦教授及其团队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风胜则动-久病入络”是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关键病机,并在传统针刺手法的基础上改良设计一种新颖而独特的针刺方法——坠刺法,该针法要求医者手持3~4支毫针,针尖并拢成束,同时快速刺入患者面部穴位约半分,取其重坠之意,达重镇息风的功效[7]。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采用坠刺法联合刺络放血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有显著效果,现将其治疗思路总结如下。
面肌痉挛又称“肉瞤”,“瞤”即“目动”,该症多初发于眼部,中医学认为该病可归属于“痉证”“面风”“瘛疭”等范畴,《备急千金要方》载:“夫眼瞤动,口唇动,偏㖞,皆风入脉。”《素问·太阴阳明论》载:“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风胜则动。”提示面肌痉挛的发生与风邪存在密切关联。风邪又分外风和内风,风寒之邪外袭,气血凝滞,经络失养,可发为面肌痉挛,此为外风因素。内风主要病位在肝脏,根据中医理论,肝主筋,年老体弱或过度操劳可能引发肝肾阴血亏虚,阴血匮乏时,易于内生风邪,同时筋脉因缺乏阴血濡养而失其柔韧,加之内风鼓动,导致痉挛[8]。外风和内风相引,致面肌抽搐而动[9]。《审视瑶函·胞轮振跳症》载:“胞轮振跳,岂是纯风,气不和顺,血亦欠隆。”《医林改错》载:“抽风之症,气虚无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提示面肌痉挛的发生与瘀血存在密切关系。一方面,风邪窜入面部络脉,并与瘀血交结,使该病迁延难愈;另一方面,瘀血多发于该病后期,此时病性多属于本虚标实,以气血亏虚为本,风瘀交结为标,治疗多以扶正为本,兼顾通络祛邪。
李东垣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邪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引发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具有易于侵袭人体阳位(腰以上区域)的倾向,且常与其他外感邪气共同作用而致病,最常见的是合并寒邪。《灵枢·经筋》云:“颊筋有寒,则引颊移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风门》载:“凡筋……中于风冷,则挛急。”风邪性质为阳,易袭阳位,而头面部居上,是诸阳经汇聚之处,属于人体的阳位,因此这些区域特别易受到外界风邪的侵袭。当外感风寒等邪气侵入人体时,易导致气机雍滞,经脉阻塞,进而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使其无法充分濡养头面部组织,且寒则收引,筋脉挛急,共同作用发为面肌痉挛,故认为该病与风寒侵袭头面部经络相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在临床实践中,凡遇到头晕目眩、震颤、抽搐或症状忽来忽止的情况,多由内风引起,其病机常涉及肝脏。肝主藏血,主筋,目为肝之窍,风气通于肝,而肝本身具有体阴用阳的特点,当肝阴不足时,肝脏失去柔润,无法充分滋养筋脉,从而导致抽搐、抖动、震颤和痉挛等症状。面肌痉挛有两大特点:①精神紧张、焦虑及过大的心理压力均可能触发或加剧症状的发作;②入睡时抽搐可减轻或停止。中医认为肝在志为怒,可影响情绪;肝藏血,夜间血液回流,滋养肝阴,养肝之体,肝得阴助,则阴阳调和,肝风自息。脾主肌肉,胞睑属脾,肝亢则克脾,脾失统摄,可发为肌肉病变。《审视瑶函》载:“此症谓目睥不待人之开合,而自率拽振跳也,乃气分之病,属肝脾二经之患。”肝易升易动,内藏相火,若肝血肝阴不足,阴虚阳亢,化火化风,肝风内动,上攻头目,同时肝亢克脾,可致面肌痉挛[10]。
《审视瑶函·胞轮振跳症》曰:“胞轮振跳,岂是纯风,气不和顺,血亦欠隆。”早在明代就有医家提出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因病机不仅是风邪侵袭,还有人体经络气血失调,尤其是疾病后期,外邪留着,气血亏虚,邪气易与败瘀凝痰,混处经络而加重病情[11]。《素问·痹论》载:“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医林改错》载:“抽风之症,气虚无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提示原发性面肌痉挛与瘀血相关,尤其是发病日久,人体气血亏虚,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虚则血行无力,血虚则面部经络所属筋肉失养,外邪可循经窜入面部络脉,与痰浊瘀血交结而致该病迁延难愈,加之血瘀使新血不生,血虚加剧内风,内风妄动导致病情逐渐加重,因此原发性面肌痉挛迁延难愈、逐渐加重的特点多与瘀血相关。
基于“风胜则动-久病入络”病机,广东省名中医刘教授提出面肌痉挛应从风、瘀论治,以疏外风、平肝风、止痉挛、化瘀血为法。坠刺法联合刺络放血疗法以动静平衡、五行生克制化及皮部理论等为基础,通过以静制动达重镇息风,佐金平木以平肝风,疏表散邪以驱外风,活血祛瘀以息风止痉。
张景岳《类经》载:“凡病有动极者,必当以静制之;有静极者,亦当以动调之。盖动与静皆不可偏胜,偏则为病矣。”《类经附翼》提出“动极者镇之以静”的治疗原则。静与动可归属于阴与阳,对人体而言,阴阳双方对立制约关系正常,方能维持健康状态,若某一方面偏盛偏衰,阴阳失衡,则疾病内生。中医认为面肌痉挛属“形”动,治疗上当以静制动,采用弱刺激手法、静留针法、运用浅刺法等属于“静”疗法[12]。李永明教授在治疗抽动类疾病时提出“多动不能宁,轻浅刺头面四肢,令其安静”的观点,又是遵循“动则静之”的原则[13]。
坠刺法入针轻浅,破皮即止,且刺入后,不做捻转提插等手法,静留针30 min,遵循以静制动的治疗原则,可达解挛止痉的功效。坠刺法属于浅刺法,具有刺激弱的特点,是对悬挂针法的延伸和发展,悬挂针法以单针刺入穴位,使针体悬挂在针刺部位而不滑落,悬挂针疗法能借助针体自身重力,促使紧绷的肌肉达到松弛状态。同时能激活浅部经络,调动气血至面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紧张和痉挛[14]。坠刺法是在悬挂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采用一穴多针刺。坠刺法(多针浅刺)能通过多根毫针的重量拉扯面肌,强化重力作用,使收缩肌肉得到更大程度的放松,进而减轻面部张力,加快神经末端轴突再生,改善神经肌肉接头,促进肌肉电信号通路修复,最终更好地缓解面部痉挛[15]。中医则取其重坠之意,达重镇息风之效。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提出的“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不仅是对自然界和人体内部五行关系的高度概括,而且是中医理论体系中关于维持动态平衡的重要哲学思想。在《素问集注》一书中,张志聪认为,肝气之病源于体内,外则表现为风气之象。面肌痉挛之颤,源于肝木亢进,风气强盛则动。《素问·六微旨大论》载:“木气之下,金气承之。”依据五行理论,肺金对肝木有制约作用。若人体生理上肺气衰弱,则无法有效抑制肝木病理上的亢进。因此调整肺肝两脏间的制约与平衡,是治疗面肌痉挛的关键所在。
肺主皮毛,坠刺针法属于皮部刺法,针刺轻浅,点到为止,专刺皮分,无伤肌肉,可调动肺金之气,“金曰从革”可理解肺金具有沉降、肃敛的特性。通过补益肺金之气,可有效制约肝木的过度亢进,进而使两者间的承制关系复常[16]。世间万物皆遵循《黄帝内经》所述的亢害承制关系,制亢以维平衡态,互制而显生机繁[17]。如清末医家周学海言:“制也者,万物之所以成始而成终也,既防亢害之后,而又开生化之先。”坠刺法以肺制衡肝之亢害,又开生化之先机,制约肝木之盛,以恢复正常的承制关系,息风止痉,治疗面肌痉挛。
皮部是十二经脉气血散布于体表的区域,通过孙脉、络脉和经脉系统,人体表面与内部脏腑紧密相连,形成一个由皮部、经脉到脏腑的有机整体。《灵枢·本脏》载:“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由于皮部位于人体浅表层,首先接触到外界病邪。在外邪入侵时,皮部与分布在其间的卫气共同发挥作用,抵御病邪,保护机体免受侵害。通过针刺皮部,能调动运行于肌肤表层的卫气,使之充盈于患处,驱邪卫外,散邪通经[18]。面肌痉挛的发病机制涉及肝风内动、正气不足及风寒侵袭等多重因素。治疗上要重视皮部的作用,固表实卫,驱邪外出,调和营卫。
浅刺是坠刺法的特点之一,作用在皮部。面肌痉挛病位浅显,采用坠刺法浅刺痉挛的皮下组织,旨在疏通面部经络,调畅局部气血,以达开腠理、泻表邪、调阴阳的功效[19]。研究显示,采用毫针进行浅刺刺激皮部,可有效激活经络系统,这种方法不仅能治疗表浅部位的疾病,而且能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同时浅刺可避免因针刺过深可能带来的风险,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20]。此外,《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虛。”面肌痉挛与面部脉络空虚、卫表不固、外邪侵袭相关,治疗上应调补营卫。卫气行于皮肤,散布在浅表,《医学入门》载:“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坠刺法的另一特点是“寓复于补,寓浅于补”,这里的“复”是指多针并用,“浅”则强调作用于体表。这种多针浅刺的针法偏向于补益,能调和营卫,养血柔筋,并调动脏腑和经络之气,以增强正气,巩固卫外功能,从而实现扶正祛邪的效果[21]。研究显示,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中,血管性因素占比超过90%[22]。浅刺法能作用于末梢神经,引发轴突的反应及节段反射机制,扩张血管,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改善血供、促进炎症吸收[23]。
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病情常迁延难愈,久病则入络生瘀,瘀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内风随之而生,最终引发痉挛。现代研究显示,瘀血是导致内风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瘀血是由何种原因所导致,当发展至阻塞经络、上及清空之窍时,皆可引动内风[24]。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其认为治疗风病时,应从养血行血着手,使血脉通利、血液畅行,则邪风自无可容之地。元朝医家罗天益提出“高巅之上,射而取之”,认为头面部疾病可刺络放血,通过活血祛瘀以奏祛风的功效[25]。此外,情志作为致病因素,与面肌痉挛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血为神气之本,《素问·调经论》载:“泻其小络之血,神气乃平。”无独有偶,《针灸甲乙经》载:“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神气乃平。”提示刺络放血疗法有泻血以达定神止痉的功效[26]。研究显示,放血疗法借助神经体液的调控机制,有效清除血液中的有害物质,激发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力,降低血液黏度,加快面部血液循环速度,减轻血管压迫,提高血流量,促进经络通畅,从而缓解面肌痉挛[27]。
坠刺法的操作要点:医者消毒双手,戴好无菌手套,刺手持3根毫针,拇指、示指握住针身,尽量使针尖集中到一个点上,快速进针,深度约半分,使3根毫针悬挂在脸上,不做提插捻转等手法刺激,静留针30 min。坠刺法除要把握针刺的深度外,其选穴也独具特色,一般选择面肌抽搐处附近的穴位,取穴依据痉挛部位而定,眼周痉挛取患侧攒竹、阳白、四白、丝竹空,面颊部痉挛取患侧迎香、颧髎、颊车,口角周围痉挛取患侧地仓、承浆穴。
刺络放血的操作要点: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针头快速点刺内颊车3~5下,使其局部微微出血。内颊车是颊车穴在颊黏膜上的对应位置,在颊黏膜上进行刺络放血,能加速患侧面部的血液循环,改善血管紧张度。颊黏膜血流丰富,比面肌外侧更易实现点刺出血[28]。研究显示,口腔内的伤口较皮肤的伤口具有愈合速度更快、形成瘢痕更少、炎症反应更轻的特点[29]。因此选择内颊车进行刺络放血,可避免在外侧面肌进行刺络放血后可能出现皮下肿胀、瘀血、伤口愈合缓慢及瘢痕遗留等有损美观的缺点。
患者,女,52岁,2023年5月31日至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就诊。主诉:反复左侧面肌跳动8年,再发加重1周。患者8年前因工作压力较大及过度劳累后出现左侧眼睑跳动,当时未予重视,逐渐发展至左侧面颊部,出现不自主、阵发性面肌抽搐。曾于外院治疗,症状未见明显改善,面肌痉挛仍反复发作,尤其是劳累或情绪波动时易出现且持续时间较长,1周前患者因头面部不慎吹风受凉后再发面肌跳动,症状较前加重。刻下症:左侧眼睑、面颊部肌肉不自主跳动,纳眠差,二便调。舌质淡暗,苔白,脉弦细。辅助检查:Cohen痉挛强度量表Ⅱ级(轻度);Penn痉表Ⅳ级,痉挛>10次/h;特异性面肌痉挛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22分。西医诊断:原发性面肌痉挛。中医诊断:“面风病”(肝风内动,瘀血阻络),外风侵袭,引动肝风,夹瘀阻络,外内相引,搐颤而动。治则:平肝息风,活血化瘀。予坠刺法配合刺络放血,针刺取穴:患侧攒竹、阳白、四白、丝竹空、迎香、颧髎、颊车。操作:对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选用规格为0.35 mm×40 mm “环球”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手持3根毫针,尽量使针尖都集中到一个点上,快速进针,深度约半分,使3根毫针悬挂在脸上,不捻转提插,留针30 min。留针结束后行刺络放血疗法,取穴:患侧内颊车。操作:患者取坐位,头向上微仰并张口,医者戴无菌手套,押手拇示指捏住左侧颊部并稍向外用力,充分暴露内颊车穴位,刺手使用1.2 mm×38 mm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针头快速点刺3~5下,使其局部微微出血,嘱患者尽力吐出口中血液,用0.9%氯化钠溶液漱口。嘱患者勿食辛辣刺激物。坠刺法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后休息2 d,10次(共14 d)为1个疗程,每5次针刺治疗后进行内颊车放血1次。
二诊(2023年6月14日):患者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好转,左侧面颊部已无抽搐,左侧眼睑部痉挛强度较前减轻,发作频率较前减少。辅助检查:Cohen痉挛强度量表Ⅰ级;Penn痉挛频率量表Ⅲ级(1次/h<痉挛发作≤10次/h);特异性面肌痉挛生活质量评价量表评分28分。坠刺法针刺处方调整为患侧攒竹、阳白、四白、丝竹空;予暂停内颊车刺络放血,坠刺法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后休息2 d,10次(共14 d)为1个疗程,患者左侧面部痉挛基本消失。半年后进行电话随访,患者诉面肌痉挛未再复发。
按语:患者长期工作压力大和情绪紧张导致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负责调节人体情志活动和气机运行;同时肝主筋,筋脉依赖气血滋养。肝气郁结则气机不畅,气血运行受阻,面部筋脉失养,导致肌肉紧张和痉挛。肝郁易化火生风,进而引发面部肌肉异动。患者过度劳累,正气损伤,特别是脾气亏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不足,无法正常滋养筋脉,脾土本虚,加之肝木内亢,木旺克土,导致肌肉痉挛。过劳除脾气不足于内外,还可导致卫气不足于外,未能有效抵御外界风寒之邪的侵袭,使风寒之邪通过皮毛进入体内,阻滞局部经络气血运行,加重面部肌肉的紧张状态。患者病程长达8年,久病入络生瘀,瘀则气行不顺,内风自生,发为痉挛。治疗方面,患者主要是眼部及面颊部痉挛为主,循痉选穴,眼周取患侧攒竹、阳白、四白、丝竹空,面颊部取迎香、颧髎、颊车。采用坠刺法联合内颊车刺络放血,坠刺法令毫针仅悬挂在颜面上,取其重坠之意,达重镇息风之效;且入针轻浅、不做手法刺激,以静制动;针刺作用于皮部,调动肺金之气,以佐金平木;同时激活皮部经络之气,以疏表散邪,调和营卫;刺络放血以活血祛瘀,息风止痉;共奏平内风、驱外风、化瘀血、止痉挛之效。二诊时,患者左侧面颊部已无抽搐,考虑疾病逐渐向愈,患者病性属于本虚标实,刺络放血属于攻法,易伤正气,因此邪祛即止,并予减少面颊部穴位。
面肌痉挛作为神经科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针刺疗法在治疗该病方面取得显著效果,且不产生毒副作用,更易被广大患者所接受[30-31]。面肌痉挛的病变位置较表浅,因此采用常规的深针刺或较强手法可能加重病情。相比之下,坠刺法仅需轻浅地穿透皮肤,刺激温和,疼痛感轻微,患者更易接受,且不良反应较少,预后更理想。内颊车放血具有伤口愈合快、不影响美观等优势。广东省名中医刘教授从“风胜则动-久病入络”病机出发,认为面肌痉挛是内风与外风相煽的结果,治疗当以疏外风、平肝风、止痉挛、化瘀血为法,使用坠刺法联合刺络放血,通过以静制动达重镇息风,佐金平木以平肝风,疏表散邪以驱外风,活血祛瘀以息风止痉,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相较于传统针刺,该疗法针法特色鲜明,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提供一种新的选择。但目前缺乏大样本量随机对照试验验证,未来应加强相关临床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其临床效果。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李世亭,王旭辉.面肌痉挛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6):481-484.
[2]黄选兆.耳鼻咽喉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3]贾建平,崔丽英.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4]夏磊,窦宁宁,王永南,等.面肌痉挛发病机制新假说[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8):8537-8540.
[5]王亚,王东,苏少波,等.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后面瘫的探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8,23(10):433-436.
[6]白雪,陈佳丽,陈凡,等.针灸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J].西部中医药,2024,37(6):94-97.
[7]李文坚,唐纯志,曾红文.坠刺法配合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3):368-372.
[8]李柱.从肝辨病治疗面肌痉挛探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126-127.
[9]孙师静,李斌,张连城.火针联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8,7(4):151-153.
[10]杨军雄,张建平,于建春,等.三焦针法结合药物罐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5):2304-2306.
[11]陈霞,何晓芳,郑新璐,等.从叶天士辛润通络法论治类风湿关节炎[J].环球中医药,2023,16(1):99-102.
[12]吴可欣.悬挂针与揿针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对比观察[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2023.
[13]刘武,唐敏,胡昭端,等.基于“动则静之,静则动之”的针灸治则探析[C]// 中国针灸学会.2024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时珍实验室,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长春中医药大学,2024:4.
[14]朱运喜.长吊针治疗面肌痉挛19例[J].中医杂志,2007,48(3):202.
[15]于爽,徐立光,李秋凤,等.表面肌电图观察多针浅刺对面瘫疗效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8,33(18):2702-2706.
[16]姚春同,成泽东.陈以国教授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经验[J].亚太传统医药,2024,20(1):134-137.
[17]李永乐,翟双庆.《黄帝内经》“亢害承制”理论演进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5):585-586,589.
[18]邓婷婷,李子腾,张昆,等.《黄帝内经》毛刺法治疗项背肌筋膜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8):39.
[19]郑利芳,金亚蓓.《黄帝内经》刺皮针法及临床举隅[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5):517-519.
[20]何燕玲.毛刺法临床应用概况[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4(2):97-100.
[21]解越,武连仲.武连仲教授毛刺法浅识[J].中医药信息,2003,20(1):38-39.
[22]SINDOU M P,POLO G,FISCHER C,et al.Neurovascular conflict and hemifacial spasm[J].Suppl Clin Neurophysiol,2006,58:274-281.
[23]汤永龙,邱蕊,连清清.挂针为主结合TDP照射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5,31(6):577-578.
[24]向楠.内风病症与瘀血相关的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
[25]屈一平,杨婷婷,李云基,等.“高巅之上,射而取之”学说及临床应用探析[J].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4(7):758-760.
[26]赵娟.悬挂针结合点刺放血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
[27]杨改琴,高小利,梁东升,等.刺血疗法对KOA家兔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J].陕西中医,2013,34(1):116-117,122.
[28]海东虎,王俊霞,金粉清.口腔颊黏膜放血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顽固性面瘫10例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7):214-215.
[29]杨丕波,赵佳佳,占柳,等.探索口腔黏膜无瘢痕愈合的修复机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28(11):699-701.
[30]张玉莹,杨佃会,黄丽霞,等.调神疏肝法针刺结合浅刺治疗面肌痉挛30例[J].中国针灸,2022,42(3):350,354.
[31]马磊,曾简.对穴针刺法治疗面肌痉挛40例[J].中国针灸,2021,41(12):1398.
Exploration on suspending-needle therapy combined with bloodletting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facial spasm based on “predominate wind causing motion-chronic diseases transforming to collaterals”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