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3.25
中图分类号:R-4;|G642
潘攀, 袁恺, 杨娇, 黄培冬
| 【作者机构】 | 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 
| 【分 类 号】 | R-4;G642 | 
| 【基 金】 | 云南中医药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23116) 国家中医药考试2024年度科研课题 云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优质课程、导师团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 |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对经络循行的认知影响着对中医整体观的构建,学生对腧穴定位的掌握及取穴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学生针灸推拿操作的安全性、疗效的可靠性及临床辨证能力的发展[1]。如何通过教学改革完善传统实训模式,实现“精准取穴-规范操作-临床迁移”的能力进阶,成为经络腧穴学实训课教学的关键命题。然而,传统实训课堂长期面临“知行割裂”的困境,如在教师示教环节,往往存在视觉死角、机械模仿等问题,而到了学生练习的环节,又存在学生主动性不强,缺乏个体化指导等问题,最后在评价环节,存在学生参与度低、评价维度单一等问题[2]。基于传统实训课堂的困境,本文构建的“导-做-评一体化点穴实训模式”,有助于破解实训中示教可视性不足、学生主动性不强、评价维度单一等核心问题,现将具体内容介绍如下,以期为经络腧穴实训课程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在传统的经络腧穴实训课堂中,教师大多通过在学生或者模拟人身上进行经络循行讲解和穴位点画示教,学生大多采用围坐观摩的形式进行学习,之后教师再让同学们在自己或同学身上进行练习,同时教师进行指导,指导的形式可能按照实训分组顺序指导、巡回指导或随机指导,而评价环节可能在指导的时候同步进行或在练习后进行。这样的传统实训模式无论是在教学效果,还是在操作规范性、学生参与度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教师示教时因围观学生人数超载,大多数生师比>20∶1,目前多数实训课采用30人班制,后排学生存在视觉盲区,即使是离教师较近距离的学生也不能获得最佳视角,比如教师在示教肩髃穴时,展示臂外展平举时前方的凹陷,只有肩髃穴正上方视角的学生能获得最佳视角,其他同学要么视野受限,要么因角度不同,造成主观上的穴位位置差异。在示教时,教师往往需要多次展示,或者采用便于观察的体位,这种体位的变化有可能和临床实际针刺所选择的体位不同,造成与临床的脱节。即使教师在示教时将同一内容示教2次(15人一组),或者直接采用15人班制,仍然无法完全解决最佳视角和观看角度差异的问题,且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降低了效率。
教师示教为一次性现场演示,学生无法回看重点步骤,且动态过程因角度问题不宜捕捉,如演示养老穴的简便取穴法时,掌心向下,用一手指按在尺骨头的最高点上,然后手掌旋后,转向自己,当手指滑入的骨缝中即是穴。在教师示教过程中,学生因翻看教材、角度不佳变换位置、自己模仿同步操作或因其他干扰,稍不留意就有可能错失关键步骤或缺失动态过程的某一环节,教师往往需要多次重复演示,即便如此,学生也很难一次性记住教师的全部示教内容,学生在模仿时易遗漏细节,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效率低下。
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集体围观与简单复现,这种单向传递-机械模仿的平面化教学模式及被动式的学习过程使部分学生主观感觉参与度低且缺乏主动性。
在传统的经络腧穴实训课堂中,教师的评价环节可能在指导的时候同步进行,但是这种指导有可能陷入课堂学习中的马太效应,即教师倾向于指导主动提问或操作明显错误的学生,而沉默或中等水平学生被系统性忽视[3]。其次,这种即时性的指导和评价容易仅关注最终取穴位置正确性,而忽视操作过程规范性,比如取穴时体表标记或骨度分寸的使用,偏离能力本位教育理念,过度关注操作正确性,忽视临床决策力与职业素养的整合培养。最后,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缺乏回溯复习改进机制,对于学生的错误或一些共性问题,教师仅作口头提醒纠正,学生无法回顾自己的错误并进行复习,缺乏案例库或者回溯复习的机制。
在传统的经络腧穴实训课堂中,教师大多通过在学生或模拟人身上进行经络循行讲解和穴位点画示教,为方便示教,选择的模特大多身材标准,骨性标记明显,学生练习也多在自己身上取穴,但是临床上遇到的患者可能存在解剖学差异,或是在面对肥胖、水肿等患者时,由于平时缺乏训练,容易导致穴位定位准确率下降,这种教学模型的单一化容易导致与临床现实的脱节。
2001—2022年,在教学改革需求推动下,经络腧穴学教学研究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南方医科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4]。教学方法上,“互联网+”混合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等创新模式应用广泛[5];考核体系方面,戴俭宇团队创新的“三站式阶段性实践技能考核”模式(占课程成绩30%)通过强化过程管理,使实验班在结业考试和技能竞赛中的表现优于对照班(P<0.05)[5-6];技术应用层面,研究发现,VR/AR及三维仿真技术的引入成效显著,如基于VC++平台的交互式虚拟人体经络腧穴模型和3Dbody手机APP的应用,结果显示实验组成绩显著高于传统教学对照组(P<0.05),为突破传统教学的“三高三难”瓶颈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6-8]。
近年来,经络腧穴实训教学领域研究围绕技术革新、考核优化、教育融合等方向深入探索,呈现多元发展态势。在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上,大连锐森科技有限公司的仿真教学系统和许玉龙团队的虚拟三维人体模型,通过3D建模与交互设计,解决了传统教学中解剖资源匮乏、操作风险高的难题,同时其远程教学优势尤为显著[9-10]。实践考核方面,辽宁中医药大学的“三站式”考核将技能评估贯穿教学全程,有效提升学生竞赛成绩[5]。人文教育与专业训练的融合成为新趋势,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将人文元素融入点穴实验课,研究发现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呈正相关[11];长安医院“理论+实操”模式则强调中医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此外,教学改革注重标准化与个性化平衡,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分层授课、辽宁中医药大学差异化考核,既遵循国家标准又兼顾学生差异[12];成都中医药大学“三期三融合”等模式推动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结合,传承中医实践精髓[13]。未来,人工智能个性化教学和科学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将成为该领域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选择模特环节,以学生自愿+超星学习通随机选择的模式确定模特,作为模特的同学可以获得超星学习通积分,而课程积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通过学习通随机选择模特,提高学生参与感、避免固定模特体型单一,结合学生自愿报名+积分奖励机制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主动性,这种随机+自愿双驱动模式,既保证教学案例多样性(不同体型模特),又尊重学生能力发展差异。在示教环节,采用线上线下“双线”融合的形式,线下继续保留学生围观教师真人示教的形式,保留传统直观的优势,同时线上采用超星学习通直播的形式,让处在最佳视角的2~3位同学进行直播,通过手机直播多角度呈现细节,破解围观视觉死角,直播中学生可通过弹幕提问,教师现场解答,产生即时互动。在直播结束后,保存视频,同学们可反复观看,同学们既可在课中实时模仿而不担心错过内容,又可在示教后反复观看练习,通过“实体+数字”双场景协同教学强调技能学习的时空延展性。这种经穴双线即时延展实训模式不仅可以更多地产生师生/生生多向互动,还利用多视角直播突破了传统单维观察局限,取穴视频也可成为教学案例和资源,实现了师生共同生成动态教学案例库。
三维协同动态实训法是通过“个人-互助-团队”三维任务链重塑实训路径。在“做”环节中(示教结束后),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发布个人任务和团队任务,以任务驱动代替被动练习。个人任务一是要求同学们在自己身上点画部分穴位,点画后通过超星学习通拍照上传待老师点评,形成自主练习+数字反馈,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便于回顾和复习,完成个人维度的练习。个人任务二是要求学生在除自己外的另外两个同学身上点画穴位,点画后通过超星学习通拍照上传待老师点评,通过“在他人身上操作”任务,模拟临床患者个体差异(如不同体型、不同解剖差异),既能产生同伴监督(互助)作用,又能增加生生互动,完成互助维度的练习。团队任务是在分组后,教师给出穴位清单(或模拟临床针灸处方),每组选一个模特,同组同学共同在模特身上完成点穴,然后通过随机分配,各组交换模特相互打分,通过小组协作模式与跨组互评,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完成团队维度的练习。三维协同动态实训法通过个人维度、互助维度、团队维度的练习,体现“个人独立实践+团队协作演练”双线并行的任务结构,强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从传统的单一模仿、被动练习升级为“自主-互助-协作”三维能力锻造。三维协同动态实训法的“动态”内涵体现为任务驱动的动态进阶性、临床情境的动态适配性、操作过程的动态可溯性。即通过“个人-互助-团队”三级任务链实现能力螺旋上升:学生先在自身完成定位,后在同伴身上适应个体差异(如肥胖体型),最终在团队协作中处理临床复杂决策(如模拟胃痛患者配穴),契合布鲁姆认知目标从“记忆”到“创造”的递进发展,体现了任务驱动的动态进阶性[14];不同的点穴场景、标准体型/非标准体型的动态切换,体现了临床情境的动态适配性;学生的点穴图片记录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实现练习过程的留痕与即时反馈,体现了操作过程的动态可溯性。
经穴三驱评促实训模式通过“教师驱动式初评-同伴驱动式互评-竞争驱动式终评”三维联动机制,构建了覆盖“个体-小组-团队”全层级的评价生态。首先,教师驱动式初评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实现精准反馈:学生个人任务点穴照片经教师批阅后,教师将优质案例共享至班级空间,并给予课程积分奖励,形成可视化标杆;针对同学们的一些共性错误,教师在课堂集中进行讲解和纠正。其次,同伴驱动式互评采用双盲随机组队机制:系统随机分配2人为一组,在教师监督下完成限时互测任务(教师随机选择2个穴位,1 min内完成),操作全程录像并上传至学习通,由全班同学进行匿名交叉打分(表1)。最后,竞争驱动式终评以分组对抗赛实训为载体:以实验分组为单位(4~6人小组),通过“互派模特-接力点穴-错穴加时”的竞速机制展开对抗,每轮实训由两组对抗(A组vs.B组,随机两组),完成后继续下一轮,直到覆盖全部组别,开始前A组选派1名成员担任B组模特,B组选派1名成员担任A组操作模特。开始后,由教师公布本轮目标穴位清单,之后开始计时,每组成员采用“接力式操作”,每人每次仅可定位1个穴位,依次进行,全部穴位定位完后停止计时。结束后由教师和对方组共同进行裁定,每错1个穴位在基础用时上加10 s,总耗时(基础用时+错误加时)最短组全员获得课程积分加分。此模式通过积分体系串联三类评价,既遵循“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教育学原理,又有助于打破教师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师生-生生”评价共同体,实现“评价即学习”的良性循环。
表1 同伴驱动式互评分表
 
   本文构建的导-做-评一体化点穴实训模式,通过“双线融合-三维协同-三驱评价”的设计,有助于破解传统经络腧穴实训中示教可视性不足、临床场景脱离、评价维度单一等核心问题。导的环节以“经穴双线即时延展实训”重构教学场景,通过“随机+自愿”双驱动选模机制与“实体+数字”双轨示教,既保留学生围观教师真人示教的形式,保留传统直观的优势,又以多视角直播破解围观视觉死角,同时视频回放增加学习的时空延展性和时间弹性;做的环节依托“三维协同动态实训法”,通过“个人筑基-互助校验-团队精进”的分层任务链,将单一技能模仿升级为“自主-协作-临床”三维能力锻造;评的环节创新“经穴三驱评促模式”,以“教师初评树标杆-同伴互评促反思-竞争终评激潜能”的联动机制,构建了覆盖“个体-小组-团队”的全域评价生态。
本文构建的导-做-评一体化点穴实训模式,将有助于破解传统经络腧穴实训课中的一些困境,但是当前的经络腧穴实训教学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困难。第一,技术依赖与真实体验的失衡。尽管多数的院校引入虚拟仿真、AR示教等技术,但过度依赖数字化工具可能导致学生临床触诊感知钝化,如中医“揣穴”过程,学生通过揣穴可以感受人体穴位处的解剖学结构及穴位的酸胀感,这些需真实人体交互,而现有技术多聚焦视觉呈现,未解决“触觉-经验转化”的数字化瓶颈[15]。其二,临床场景还原度不足。尽管本实训模式已经尽可能地随机选择示教和练习的模特,以期尽可能地去覆盖不同体型的训练,但是对临床上真实病患的解剖变异或者因病导致的强迫体位下的针刺场景模拟不足,有可能导致学生临床适应力不足。未来,将在导-做-评一体化点穴实训模式的基础上,持续深化探索,以应对经络腧穴技能培养的复杂性与时代挑战。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李洋,王晓燕,孔庆悦,等.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经络腧穴学实训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7):169-171.
[2]李媛,王耀帅,朱世鹏,等.经络腧穴学实训课混合式教学实践初探[J].科教文汇,2023(19):126-129.
[3]张丽霞,康伟,王艳松.大学专业课学习中的马太效应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5):21-23.
[4]官宏,胡孜岩,张学成,等.经络腧穴学教学文献计量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5,23(5):4-6.
[5]戴俭宇,李记泉,金颖,等.基于三站式阶段性实践技能考核探讨经络腧穴学教学新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1):21-23.
[6]戴俭宇,白增华,马原.3Dbody手机APP在经络腧穴学实训课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3):26-28.
[7]吴天秀,符华春,蔡洁.三维虚拟仿真教学系统3Dbody在系统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解剖学杂志,2020,43(1):77-79.
[8]林怡,程凯,彭超,等.VR技术应用于经络腧穴学教学的探索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5):1-3.
[9]李洋,王晓燕,孔庆悦,等.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经络腧穴学实训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7):169-171.
[10]许玉龙,许冬玉,高希言,等.基于三维仿真技术的交互式虚拟人体经络腧穴模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8):94-97.
[11]周美玲,金红,凌晓,等.湖南师范大学医学院针灸点穴实验课的人文教育实践与评价[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3):112-115.
[12]潘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卫生产业,2021,18(6):196-198.
[13]胡一梅,余曙光,曾芳,等.中医药特色人才成长过程中“三期三融合”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中医教育,2022,41(3):7-10,16.
[14]王天平,蒋花,杨玥莹.深度学习对布鲁姆认知教育目标认识的异化样态及其复归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36(11):17-26
[15]陆春雨,丁穗娟.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医针灸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21(6):37-38.
Application of the “guidance-practice-evaluation” integrated acupoint -pressing training model in the practical course of meridians and acupoints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