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3.26
中图分类号:G642
吴兰兰, 王艳玲, 谭强来, 杨佳音, 刘静, 吴伟菁
| 【作者机构】 | 厦门医学院公共卫生与医学技术学院 | 
| 【分 类 号】 | G642 | 
| 【基 金】 | 厦门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4085) 厦门医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BGK2023004) 厦门医学院人工智能赋能课程改革试点课程项目(AIKC2025016)。 |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驱动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教育部等16个部门推进《全民体重管理专项行动(2025—2027)》落地,标志着中国慢性疾病防控体系正加速向“全周期健康管理”转型[1]。该行动计划拟在3年内构建健康支持体系,优化体重管理环境、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并改善重点群体体重状况。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疾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已达50.7%[2]。目前大学生肥胖率持续上升,且肥胖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因此校园范围内的体重管理工作亟须系统推进[2-3]。《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虽已确立“健康监测-教育指导-营养干预”三位一体模式,但实际管理中仍偏重传染病防控,对非传染性疾病关注不足,且膳食干预滞后于安全监管[4]。现有学校健康管理体系在结构和实践上存在明显短板[5]。在该背景下,“体重管理年”行动为学校营养卫生教育提供新契机,但其有效落地仍面临实施路径缺失问题。营养学作为医学教育中公共卫生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较强的政策对接性与实践延展性,因此成为承接该战略目标的关键载体之一。为响应“体重管理年”国家战略要求,并以此为契机深化营养学课程服务于慢性疾病综合防控的实践能力,亟须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重构,推动其从知识传授向健康促进与干预实践转型,从而培养能应对与肥胖相关慢性疾病的营养健康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营养学课程是医学教育中公共卫生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医科”背景下承担着培养创新型健康促进实践人才的重要使命,丰富中国学校卫生教育与健康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6-7]。营养学课程不仅涵盖机体营养规律,而且涉及健康管理、疾病预防、营养干预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与“大健康”理念高度契合,具有知识传播与健康促进实践的双重价值[8-9]。在“体重管理年”政策引导下,肥胖作为多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其有效管理已成为国家公共卫生优先议题。这为营养学课程改革提供重要契机,促使课程以体重管理为典型案例和核心抓手,强化其在慢性疾病综合防控中的战略地位,使其成为连接医学教育与国家健康战略的重要桥梁。因此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不仅是优化教学内容,使其与国家健康战略和医学教育目标紧密衔接,而且承载着推动医学教育从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转型的实践使命,培养具有公共卫生视野的创新应用型医学人才。然而当前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仍有短板。
现行营养学课程内容以传统营养素理论为主,偏重营养素代谢、生理功能等基础知识的灌输,虽有助于纠正学生营养知识碎片化的问题,但缺乏贴合学生需求的趣味性场景教学。学生更关注与日常饮食、体重管理密切相关的问题,然而在缺乏问题导向与应用场景支撑的知识体系下,即使完成课程学习,学生对营养的理解、应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限[10-11]。此外,营养问题在实际情境中常涉及多营养素的协同调节与综合应用,现有课程体系未能充分融合临床营养与公共卫生领域的最新实践标准或政策,如《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及“体重管理年”实施方案等,未能有效利用该类热点议题作为载体,将营养学原理辐射至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其他肥胖相关慢性疾病的防控知识中,直接削弱课程对国家策略及校园营养卫生实践的支撑。
当前课程体系主要依赖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侧重于知识点传授与记忆,而评估方式多以作业和测验为主。这种模式未能有效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健康促进等实践领域。教学实践显示,尽管学生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等有基本认知,但在将理论转化为个体化健康建议、制订膳食干预及体重管理方案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明显不足;现有课程考核未将真实的健康干预实践纳入评价体系,难以全面评估学生在营养评估、个性化干预设计及健康促进行动中的综合能力;这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应对能力与课程知识掌握程度不匹配,进而削弱营养学知识的实用性,限制学生的职业竞争力[12-14]。因此拓展课程实施途径及载体,提升课程实用性也是增强学校健康教育与卫生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6]。拓展的途径可结合国家发展策略,以体重管理为切入点,培养慢性代谢性疾病综合管理能力。因此亟须构建涵盖资源配置优化、专业人员技术水平提升和健康教育完善等多个方面的高水平学校卫生体系,在该背景下,应用型营养学课程的改革显得尤为重要[5]。
营养学作为兼具自然科学与社会责任属性的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育人元素[10,15-16]。但目前课程思政多以零散的传统营养理念案例呈现,尚未形成系统化、贯穿全程的育人体系[17]。如课程虽引入《黄帝内经》等传统典籍中的营养理念,但核心素养与知识目标关联薄弱,更缺乏与现代健康教育理念、前沿科学研究相衔接与验证的系统框架,削弱渗透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力度,降低批判思维的培养成效[18]。此外,课程内容与国家政策、社会热点和公共卫生实践耦合不足,而使学生对“体重驱动的疾病管理路径”仅停留在个体层面,缺乏从群体健康干预、校园食品优化、健康政策倡导等公共卫生视角运用营养学知识开展健康促进与管理的意识,影响医学生职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融合政策要求与学生关注,构建以“基础营养-健康群体营养-临床营养-公共营养”为主线,内容层层递进、难度螺旋上升的知识框架,形成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体到群体再到特殊个体的完整学习链。
教学内容以实际健康案例为切入点(如奶茶依赖、肥胖干预、饮食行为管理等),开展个体健康问题为导向式逆向教学设计。以基础营养中碳水化合物章节为例,围绕大学生常见的“奶茶依赖症”开展干预实践教学[19]。学生调研记录1周奶茶摄入情况,结合每日糖摄入标准(≤25 g)及全糖奶茶平均含糖量(约60 g),计算糖摄入超标倍数,提升营养认知与健康意识。同时结合调研成果,在教学楼和食堂入口设置“含糖量警示墙”与“你今天喝多少糖”打卡板,引导学生对标营养建议,提升健康意识。该案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健康干预方案,实现跨越教材界限、融合生活误区,打破固有知识框架的知识体系重构,形成兴趣-知识-能力的关联通路,切实满足学生需求,提升课程的育人功能与实践价值。
为突破传统营养学“重理论、轻应用”局限,课程以“体重管理年”政策为导向,构建多样化教学场景、“全过程、重实效”的教学评价体系,聚焦“知行合一”实现学生从自我健康管理到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2.2.1 “内化教学闭环”:知-行-评教学路径,驱动行为转化 依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网络知识并提升实践技能,推动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实现从“知营养”到“行营养”的跃迁[20-21]。课程以学生自身健康管理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其完成从理论学习到个性化干预实践的全过程 [22]。教学流程包括健康问题识别→核心知识学习→个性化方案制订→行为追踪与调整反馈,形成闭环式教学结构。以模块二健康群体营养为例,该模块关注行为变化评估与健康管理。课程融合“健康行为干预计划”,推行“万步挑战赛”“体重打卡”等健康行为主题。结合小组协作机制,引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干预方案,并开展阶段性监督实践。借助“增值性评价”方法,将学生的健康行为改变与课程考核挂钩,提升学习主动性与目标感。
2.2.2 “外行服务闭环”:课程-校园-社区跨场景教学,深化社会服务意识 研究显示,现有学生营养状况监测工作开展率总体水平较低[23]。坚持问题导向是加快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应用转化成效的重要途径[6]。该课程突破传统课堂局限,以校园营养卫生为切入点,结合“体重管理年”执行策略,肥胖作为代谢性疾病导火索,拓展教学课堂边界,将学生实践从课堂、实验室向校园食堂、校园迈进,实现“自我管理”到“社会服务”的延伸,构建学生群体层面的健康素养[3]。以模块二健康群体营养为例,课程构建“医校联动”教学场景,引导学生开展营养调查发现校园健康问题,编制《校园健康白皮书》。进一步通过“校园食堂健康改造计划”,以校园食堂为干预场景,学生调查食堂菜品的血糖生成指数值、热量及营养密度,基于分析结果为每日菜谱设定“红(高能、高脂、高盐)-黄(中等)-绿(推荐)”颜色标签,帮助学生快速识别健康餐食,强化对高风险食物的认知。同时联合学校食堂研发“控盐减油”“减糖均衡”等主题健康套餐,结合学生线上投票反馈持续优化菜品结构,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满意度。学生参与菜品营养成分分析与健康提示系统构建,建立“膳食红黄绿标签”规则与视觉识别系统,推动营养知识由课堂走向真实生活。“学生营养顾问团”在临床营养这一模块中设计健康专项菜谱。食堂根据学生设计结果设立“能量管理餐”专区,真正实现从“吃什么”到“怎么吃”全流程干预。不仅为校园体重管理提供有效工具,其构建的膳食评价标签体系和健康套餐研发流程,而且为未来推广应用于糖尿病膳食管理、心血管疾病风险群体的校园营养干预等场景提供可复制的模式和宝贵的经验。通过跨场景教学激发学生的专业认知与社会责任感,提升其在多元场景中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该改革方向契合“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创新应用型营养干预人才的培养要求[10,15,24]。
依托“新医科”大健康教育理念,该课程构建涵盖家国情怀、职业价值、生活态度和科学素养的“四维一体”课程思政体系,深度融合以体重管理为典型案例的慢性疾病综合管理与校园营养卫生,贯穿于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全过程。在家国情怀维度,在“中国特色营养方案”实践项目中,结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鼓励学生查阅《饮膳正要》《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中的“食养”智慧,与现代营养学研究成果相融合,从中挖掘并验证传统食养理念,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古为今用、中西融合”的科学视野[25]。职业素养方面,依托“体重管理年”实践-校园健康白皮书与体重管理干预,学生开展体重指数测评、营养咨询、健康宣教等活动,学生分组完成“校园肥胖高风险群体筛查报告”,组建“学生营养观察员”队伍,通过体质监测数据分析与健康测评,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精准识别体重异常个体,并提出针对性干预建议合,在该基础上,形成《校园健康白皮书》。同时根据筛查结果,设计个性化膳食建议,协助食堂制订能量食谱,推动精准营养干预在校园场景中的落地应用。不仅提升体重管理的精准性,而且锻炼学生运用流行病学调查、风险评估、健康宣教等手段解决校园公共营养健康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应对其他学生常见营养相关健康问题(如贫血、维生素缺乏、饮食行为异常等)积累经验,提供可行的解题思路。不仅提升专业技能,而且强化服务同学、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生活态度层面,课程引导学生通过日常饮食记录与健康档案建设进行自我监测,如课程中设计的“健康行为干预计划”“奶茶依赖症”等项目,增强对自身身体状况的关注与主动管理意识。科学素养方面,通过“营养政策辩论”,围绕“校园超市是否应禁售含糖饮料”开展辩论,解读相关政策文件,引导学生从执行者视角思考专业责任,并从健康促进与个人选择两方面展开论证,培养其政策研判与公共卫生伦理意识。鼓励学生担任“校园营养观察员”,参与制度制订与日常监督。同时通过“校园健康白皮书”等项目,系统训练学生的数据采集分析能力、证据评估能力与健康传播技巧。四维协同推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课程育人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依托“体重管理年”实践策略,营养学课程将体重管理理念贯穿理论教学、校园实践与社会服务全过程,不仅助力校园营养卫生优化,而且为学生未来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积蓄专业力量和价值担当。
课程实施面临多重挑战:资源调配方面,跨场景教学(如社区服务、食堂改造)需协调场地、设备(体测仪器、营养分析软件)及材料(标签制作)等资源。同时实践环节(如健康追踪、营养调查)更显著增加师资人力负担,与现有学生营养监测工作低开展率的资源困境相呼应[23]。需通过建立校内外共享平台、开放实验设施及将食堂调研纳入常规教学时序,缓解资源配置压力。多方协同层面,“医校联动”、健康档案建设等高度依赖教学、后勤、学工、校医院及社区机构的深度协作,部门壁垒成为关键瓶颈,印证高水平学校卫生体系构建中协同优化的必要性[5]。需推动成立校级“校园健康促进工作组”(涵盖教学、后勤、学工及医疗部门),明确权责并探索社区合作基地,为跨部门实践提供制度支撑。师资能力上,新模式要求教师兼具健康项目管理、行为干预、政策解读及跨学科协调等实践技能,部分教师存在经验缺口。师资发展侧重组织健康管理、行为干预及课程思政专题培训,鼓励参与公卫实践项目,引入临床营养师担任校外导师,并建立团队经验分享机制。评价体系需突破,行为追踪、增值评价及社会服务成效的评估较传统笔试更复杂,亟须开发科学工具。评价体系则融合过程性(方案设计、小组贡献)、结果性(知识考核)、增值性(行为改变对比)及社会效益(白皮书采纳率、健康套餐反馈)多维评价。
该课程改革以“体重管理年”战略、肥胖问题为鲜明切入点和核心实践载体,但其根本目标在于通过这一高度聚焦、社会关注度高的公共卫生议题,驱动营养学课程四大核心模块知识的深度融合与实践转化。体重管理是起点和典型案例,其根本目标在于构建面向慢性代谢性疾病综合管理的营养学教学新范式,而非局限于体重管理本身。
本文通过设计多维度应用实景,融合多元课程思政元素,构建知-行-评创新教学模式,不仅为“健康中国”战略注入教育动能,而且强化医学教育与校园营养卫生间的协同效应。校园营养文化的建设既是推动“体重管理年”政策落地的土壤,又是营养课程实践创新的基础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形成以健康价值为导向的良性循环,为医学院校营养学课程全面对接“健康中国2030”行动、培养应用型公共营养人才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爱卫办,教育部,等.关于印发“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报,2024(6):6-9.
[2]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3]陶芳标.提升学校集体健康素养全面推进健康学校建设[J].中国学校卫生,2025,46(1):1-4,8.
[4]吴杰,彭姬,李娜,等.高校食品营养卫生与安全现存问题与对策[J].现代食品,2022,28(24):142-144.
[5]董彦会,陈璐,马军,等.构建高水平学校卫生体系促进学生常见病共防行动[J].中国学校卫生,2024,45(5):609-614.
[6]张俊杰,刘海元.百年学术史观照下的中国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4,47(9):82-97.
[7]束莉,赵文红,张媛.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培养方案之营养课程体系现况调查[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4,49(5):686-689,694.
[8]阮锡宇,侬廷华,张婷,等.非预防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4,23(13):215-217.
[9]冷歆辉,夏培艳,张欢,等.食品营养学在解决人群营养问题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2024(2):95-97.
[10]黄益娜,张国强.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高校教学改革探索——以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为例[J].中国食品,2024(2):32-34.
[11]赵颂宁,张婷,刘静波.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的国家级精品课程——“食品营养学”教学改革研究[J].食品与发酵科技,2025,61(2):164-168.
[12]李丽,辛广,李斌,等.“健康中国2030”背景下的食品营养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食品工程,2025(1):102-104.
[13]朱晓艾,朱广素.“大食物观”理念下“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创新与探索[J].食品工业,2025,46(3):174-176.
[14]韩晓江,王涛,郭耀东,等.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食品工业,2025,46(1):333-336.
[15]朱琳,蔡诗鸿,李彦勋,等.高职“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的探索——以营养与肥胖章节为例[J].食品工业,2024,45(11):172-175.
[16]楚秉泉,袁海娜,肖功年.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融合“互联网+思政”的教学与实践——以“食品营养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5(11):153-156.
[17]王喜庆,李成凤,郭丽,等.创新创业背景下“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食品与发酵科技,2025,61(1):188-192.
[18]孙长花,李欢,郑小双.食品营养学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与实践[J].中国食品,2024(24):9-11.
[19]李晟芃,梁定雄,苏凡,等.大学生奶茶消费与超重肥胖抑郁症状共患的关联性[J].中国学校卫生,2024,45(11):1644-1647,1652.
[20]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N].2024-12-29.
[21]葛月婷,寇博洋,王艳.项目式学习在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2025(2):9-11.
[22]王安世,石玮,常微微,等.以应用为导向的混合教学模式在营养学系列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皖南医学院学报,2024,43(5):489-491.
[23]刘瑶,张宇晶,杨涵,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独立学校卫生科室业务工作开展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23,44(4):612-616.
[24]沈淑铃,郑小林,宦晨.任务导向法在食品营养学课程互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2024(22):6-8.
[25]马玮玮.结合中医药膳与西方营养学的新型膳食模式探索[J].中外食品工业,2024(8):80-82.
Exploration on practical path of nutrition cours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weight management year” national strategy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