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3.27
中图分类号:G641
王硕1, 南瑞茹2, 王利3
| 【作者机构】 | 1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2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 3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 【分 类 号】 | G641 | 
| 【基 金】 | 北京中医药大学全媒体建设发展研究课题(XC-K202403)。 |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迭代,社会已逐步进入全媒体时代。当下信息传播相较于传统传播媒介,范围更广泛、表达更多元、互动形式更丰富,这些特点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也带来新的机遇[1]。201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充分发挥主流舆论的引领作用。这一要求为高校宣传工作与思政工作的开展指明方向。
榜样力量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北京中医药大学充分利用全媒体优势赋能榜样教育,基于社会学习理论视角探索实施路径,以求进一步完善大思政格局的构建,提升高校在学生群体中的引领作用。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具时效性。伴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快速迭代,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喷薄而出,新闻或事件能在极短时间进行广泛传播。相较于传统传播媒介的滞后性传播,信息借助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可实现“发生即传播”的效果,为信息传播带来便捷。但人人都可作为信息传播者的特性导致信息未经审核,真伪难辨,对传播受众提出更高要求。
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内容更具多元化。不仅传播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各个领域,信息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以短视频平台为例,用户可获取从美食制作、旅游攻略到新闻传播、知识科普等各种类型的信息,形式多样丰富,对受众产生较强吸引力。但受审核机制限制,低质的传播内容通过“博眼球”的方式,对传播受众产生不良影响。
全媒体时代传播平台更具交互性。相较于传统媒介传播平台,单方面的信息输出,当下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常都增加社交属性,即平台使用者可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评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甚至可发起话题讨论。这种互动性极大地改变信息传播的模式,也能帮助传播者及时了解受众的反馈。但交互内容的管理对平台管理者和信息发布者都带来极大挑战,一些评论者刻意发表“带节奏”信息,曲解信息发布者本意,更有甚者发表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达到吸引眼球,获取流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全媒体时代让用户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还可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3]。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在各媒体平台发布消息,分享生活与观点,降低信息发布的门槛,导致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虚假信息、低俗内容,甚至蕴含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庸俗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信息在网络空间时有传播[4]。这凸显高校在全媒体时代肩负的艰巨使命,不仅需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需要主动作为,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强大的传播力,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网络内容建设与传播全过程。
榜样教育能促进思政教育的具象化。思政教育的内容常包含抽象的理论和价值观念,而榜样教育将抽象的价值观具象化、人格化、生动化。高校学生除去对知识的学习外,通过对教师、同学等榜样的观察,同样对学生产生影响[5]。但同时教育环境当中所呈现出来的形式主义、相对主义等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榜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6]。
榜样教育能丰富思政教育的感染力。相比于单纯的理论讲解,榜样教育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引领同学们向榜样看齐,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正确的、值得追求的价值观念。优秀的榜样人物,诚实守信、尊老爱幼、敬业奉献等,为学生提供具体的道德行为示范。当学生以这些榜样为参照时,其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的不足,并努力向榜样看齐。
榜样教育能提高思政教育的实践性。美国心理学阿尔伯特·班杜拉指出个体在社会当中通过观察获得的有效信息方式是观察学习[7]。榜样教育通过展示榜样人物是如何将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参考和行动指南。同时通过榜样教育有助于以社会、个体的发展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为媒介,对大学生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从而使其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以榜样的经验应用于自身实践,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
综上所述,榜样教育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较高的重要性。然而现有研究多侧重于榜样教育的一般性价值探讨和实践问题描述,针对如何紧密结合特定时代背景和特定专业院校的文化特质系统性创新榜样教育模式,尚缺乏深入探讨。尤其在全媒体环境下,如何利用新技术重构榜样学习路径、增强互动反馈、提升效能感,现有研究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9]。
随着全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榜样力量的传播方式将不断丰富和创新。这不仅是技术赋能的机遇,而且是高校在复杂网络舆论场中主动抢占思想阵地、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关键契机。将榜样力量的宣传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有助于突破传统榜样教育的局限性,提升榜样教育的时代性、时效性与感染力,助力榜样教育的开展。新媒体技术为高校有意识地、系统性地在榜样教育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引导学生价值判断,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庸俗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提供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和传播渠道。
全媒体为学生与榜样建立深度联系,强化价值共鸣与认同。全媒体即时传播的特性,可有效放大榜样教育的时效性与影响力,特别是在弘扬爱国奉献、敬业拼搏等核心价值方面。运动员在赛场上奋勇争先、为国争光的直播瞬间,让学生感受榜样拼搏精神;宇航员在太空中从容出舱、稳健漫步的转播画面,是国家科技实力与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全媒体交互性重构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引导学生理性思辨与价值澄清。直播平台为学生与榜样建立沟通联系的渠道,通过提问沟通的过程,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围绕社会热点或专业伦理问题进行理性思辨和价值澄清,可有效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抵制网络谣言和偏激观点,从而实现价值共鸣。
全媒体技术的发展提高榜样教育的精准性,突出身边榜样可学性。通过大数据算法,对学生进行用户画像,根据学生生源地、高校所在地、专业特点推送榜样事迹,进行个性化的榜样教育,提升榜样教育的亲和力。通过视频、虚拟现实等技术,以情景重现的手段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榜样精神谱系。通过立体呈现“身边榜样”的奋斗历程,拉近榜样距离,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有效抵御庸俗消费主义观念。
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榜样教育开辟新的发展契机,高校应充分发挥全媒体技术,构建全媒体矩阵,为榜样力量教育的开展提供新平台,使之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强基固本、铸魂育人的重要平台。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提出,其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观察学习、三元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与自我效能4个方面,理论深刻揭示人类学习行为的社会认知机制。目前社会学习理论作为人类模仿与学习行为的核心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传播等各领域[10]。目前传统榜样教育模式具有线下单向传播、榜样距离感强、环境互动性弱等问题,现有研究虽关注全媒体对教育的影响,但较少系统性地结合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机制,尤其在中医药文化背景下进行路径创新。
本文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框架,深入剖析全媒体技术特性与中医药院校育人特色的契合点,旨在提出更具时代性、实效性和专业性的榜样教育创新路径。全媒体技术不仅是工具革新,更应是对观察学习路径、三元互动场域和自我效能感提升机制的深刻重构。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行为并非仅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而是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完成。经典的“波波玩偶实验”显示,儿童通过观察暴力行为会模仿其攻击动作,从而验证观察模仿的强大作用。相较于以往学生将日常校园生活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全媒体时代极大地拓展学生观察源头与学习路径。但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产生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各类“炫富”“暴力”等不良社会现象对学生价值观产生冲击。因此加强学生对信息的辨识能力具有必要性。
相较于传统榜样教育依赖文字报告、静态展板等媒介,全媒体平台扩展观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全媒体技术通过沉浸式直播、精准推送、动态视频等多种形式,不仅丰富学生接收榜样信息的渠道,而且能高度还原榜样行为的生动细节与环境氛围,为学生提供具象化认知体验,显著提升观察学习的真实感与代入感,有力促进价值认同与行为模仿。
基于算法推送增加观察频次具有必要性。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是占据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号”“朋友圈”“短视频”以高频词对学生产生影响,基于大数据推送,进一步强化观察学习的频次。因此构建多平台全媒体信息矩阵,提高信息质量,进行精准推送对提高学习效果大有裨益。
阿尔伯特·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强调,个体认知、行为、环境三者构成动态交互系统,共同影响学习效果。相较于传统高校榜样教育在认知、行为、环境的构建中,主要依赖学校课堂,初步延展至社会课堂[11]。全媒体时代,互联网逐步成为榜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场所。
全媒体时代多维度感官刺激,增加个人认知深度。相较于纸质媒体,全媒体时代提供语音、视频等模式的榜样教育路径。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增加榜样教育形式的吸引力,通过互动进一步增强认知水平。
全媒体时代提供交互行为反馈,推进知行统一。全媒体平台的发展,为榜样教育的交互提供平台。通过对热门事件的讨论,与榜样直播连线,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呈现,通过讨论环境的影响,修正学生价值观。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录制榜样视频,模仿榜样行为,宣传榜样事迹实现交互触发,从而进一步推进知行统一。
全媒体时代重构榜样教育场域,提供交互环境。全媒体时代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的交互联动,为榜样教育提供新的契机。无论是朋辈榜样还是社会榜样,均在校园环境与课堂环境进行体现,与互联网环境开展联动,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榜样学习环境。同时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校园环境中构建体验场所,增强现实教育的体验感。在虚拟环境中,以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为重要场域,学生在网络环境讨论现实榜样,实现虚拟现实联动,从而增加榜样教育环境深度。
自我调节指个体对自身行为方式和过程进行监控、调适和引导的一种心理机制[12]。传统榜样教育中,学生自我调节过程隐性且缺乏有效记录与反馈;全媒体技术为其实现提供可视化工具。通过各类打卡应用、线上视频记录、朋友圈打卡等各类全媒体手段的使用,对自我行为实现自我监督。通过全媒体平台的发布,通过点赞、评价等形式以实现即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策略,从而实现调试引导。同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全媒体平台为学生感受提供多维的变现平台,为教师及时引导提供可能。
自我效能指主体关于自身是否有能力控制影响其生活的环境事件的信念[12]。传统榜样教育,树立的榜样常过于“高大上”,易使学生产生“遥不可及”感,挫伤其自我效能感。全媒体有助于拉进榜样距离,呈现多元化的“身边榜样”。生活与学习中的普通人榜样行为进行立体化呈现,使学生意识到榜样可学可及,从而提高其模仿践行的信心,即自我效能感。促进积极行为的示范,从而实现引导学生的进步。
综上所述,社会学习理论为全媒体时代中医药院校榜样教育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全媒体技术绝非简单替代传统媒介,而是通过全媒体技术的应用,深刻重塑社会学习的机制与路径。其通过沉浸式体验与智能推送重构观察学习路径;通过构建闭环交互与特色文化场域深化认知-行为-环境的三元互动;通过提供可视化工具与身边榜样叙事,支持自我调节并提升自我效能感。这三大启示构成中医药院校创新开展全媒体榜样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
教育场景从单向灌输向交互体验转型。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10秒”中医药体验馆、中医药博物馆、中医天文馆等场所,依托虚拟现实技术,生动再现古代医家如张仲景、孙思邈在疫病流行时“大医精诚”“舍己救人”的奉献精神,以及严谨求实、守正创新的科学态度,使抽象的医德规范变得可感可知。学校各类馆所,年接待量达3万余次,获得媒体多次报道,得到师生广泛认可。同时通过校园环境的打造,树立医家雕像,营造多维观察环境。
教育场景从平面展示向立体化呈现升级。提升原有身边榜样展板展示的局限性,通过视频推送,答辩直播等形式对“十佳大学生”评选活动进行全程报道,以视频、图文等形式深度挖掘并展示优秀学生的成长心路,突出其理想信念、专业追求、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强化榜样示范效应。相关活动单篇推送阅读量最高达5 000余次,直播最峰值观看量近万人。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开展学术讲座,整合资源展示中医药领域前沿成果,着重介绍其在传承中医药精华、推动中西医结合创新开展守正创新方面的贡献和科学精神,树立学术创新标杆。
校园文化环境打造与网络环境构建,提升榜样认知深度。通过校园“历代医家”雕像弘扬其济世情怀与仁爱精神;“五老上书”雕塑展现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壶天湖”“燕地湖”湖泊命名体现“悬壶济世、胸怀天下”的医者仁心与济世情怀;校友捐赠楼宇“天心楼”的命名展现“饮水思源、感恩回馈”的传承精神,通过多维度校园文化环境的强化,推进学生榜样认知。同时依托网络环境与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联动,“国小医”“鹊先生”等网络新媒体矩阵进一步强化榜样认知深度[13]。
增强榜样教育交互反馈,围绕讲好中医药故事和北中医故事为核心,聚焦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医药核心价值的人物与事件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多元化媒介,打造线上线下的交互反馈。如对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地铁“飞针救人”事件,新媒体平台不仅报道事件本身,而且深度挖掘其背后的专业素养、职业精神、社会担当和仁爱之心,组织“新时代医者担当”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弘扬正气。事件推文24 h阅读量破10万,报道获多家官媒转载,评论中学生表达“愿精进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愿望。
构建榜样资源库,打造“文化传播与榜样展示”融合场景。以“政治素养、道德品质、专业能力、社会贡献”作为榜样选树的四大核心标准,并通过全媒体技术实现精准传播。通过开展“青马工程”宣讲团宣讲强调政治素养、通过阳光榜样宣讲团宣讲彰显道德品质、通过国奖宣讲团凸显专业能力,通过退伍大学生士兵宣讲体现社会奉献,通过榜样资源库建立,形成行为模仿范例,树立学生榜样;依托公众号平台,针对不同榜样,系统性推送传播,以管理学院“湖畔·青志”系列宣讲为例,向新生与学生家长定向推送。通过录制视频宣传片,扩大宣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关注人次近3万人。同时注重挖掘名医大家诊疗案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仿真教学场景,着重展现其高尚医德、济世情怀、严谨学风及在关键历史时刻展现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实现中医药文化传承的行为具象化,树立名家榜样[14]。
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依托学生组织开展各类特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组织开展各类比赛打卡活动,将五育并举融入其中[15]。在活动设计与宣传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
通过“光盘行动”打卡倡导勤俭节约,学生通过打卡拍照“光盘”照片,在朋友圈广泛传播,学生参与度达到90%、通过“志愿服务”打卡的积分排名活动强调奉献友爱,使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达到100%,从而实现德育榜样教育;通过依托专业课程开展“生物代谢图绘制大赛”“解剖图手绘大赛”等体现精进专业学习的各类活动,依托公众号进行征集传播展示,使参与人数由第一届的不足20人,逐步提升至近百人的参与,在学生群体中获得较高认同度,从而实现智育榜样教育;通过“校园健康跑”运动打卡,“减脂大作战”等打卡活动,以每日运动步数累计运动积分,排行领取礼品的形式,遴选身边运动榜样,彰显拼搏进取的精神,实现体育教育;通过“生命科学之美摄影比赛”“寻找身边最美榜样”微电影比赛等活动,聚焦平凡中的伟大,从而实现美育教育;通过“播种春天,收获希望”通过在朋友圈记录绿植成长过程,累计发放物资2 000余份,相较于传统劳动教育不足10%的学生参与度,该项活动学生参与度达到40%,助推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实现劳动教育。
在丰富多彩校园活动的开展中,全媒体技术将抽象的价值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和朋辈示范,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倾向,在实践中内化价值、提升修养。通过全媒体技术进行自我监督,推动调控实现。
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对高校思政工作是一把危机并存的双刃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充分拥抱时代发展,不断强化自身全媒体运用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为工作指明方向。研究聚焦榜样教育这一关键资源,基于社会学习理论,探索全媒体赋能路径,特别注重将价值引领作为核心贯穿于榜样选择、传播、互动与实践的全过程。
全媒体时代通过直播、虚拟现实等技术,对重构观察学习路径,拓展具象化场景,提升榜样感染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交互性深化三元互动,实现线上平台与线下场域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价值内化与行为转化。通过拉近榜样距离,推送“身边榜样”,并通过打卡反馈等工具,增加学生思政活动参与度,实现自我效能增强,从而引导实践行动。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实践表明,充分应用全媒体技术,对榜样教育的实施开展有所裨益。
未来需持续提升思政队伍的全媒体素养,深化对新技术影响机制的研究,探索更精准的榜样推送与效果评估,以充分发挥榜样教育在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核心价值中的核心作用,助力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蓝晓霞,潘广燕.全媒体时代榜样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路径[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2(6):97-103.
[2]王咏倩,宋海涛,王婷,等.榜样力量融入医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J].医学教育管理,2023,9(S1):82-86.
[3]张敏.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研究[J].中国报业,2024(22):40-41.
[4]阮晨欣.网络传播违法信息的刑法规制[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4(4):230-243.
[5]GARCIA MARTINEZ J.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your mentors and role models will shape your career [J].Chemistry,2021,27(55):13664-13668.
[6]HANNA R C,CRITTENDEN V L,CRITTENDEN W F,et al.Social learning theory:a multicultural study of influences on ethical behavior[J].J Market Educ,2013(35):1-3.
[7]阿尔伯特·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20.
[10]李沁雨,岳泉,袁勤俭.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在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J].现代情报,2022,42(9):154-160.
[11]陈金慧,代玉启.基于观察学习理论的“大思政课”形态优化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5(1):68-72.
[12]李晶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述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3):22-25.
[13]王利,刘玉,李楠,等.基于中医药文化开展美育育人的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4,32(7):1-3.
[14]陈一凡,李雁,李昕,等.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医学领域应用现状分析[J].中医药导报,2022,28(2):146-150.
[15]于欢,李楠,宋珊珊,等.“五育并举”视域下中医药院校第二课堂育人路径探索[J].经济师,2024(7):177-178.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model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mnimedia era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