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4.16
中图分类号:R271
吉惠妮, 朱丽红, 常青, 王红芬, 邵彦博
| 【作者机构】 | 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产二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第八临床医学院 | 
| 【分 类 号】 | R271 | 
| 【基 金】 | 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综结合函〔2024〕221号) 陕西省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中心-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临床分中心项目 陕西中医药大学校级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项目(2024XKZD27)。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严重并发症,中国发病率达5.22%~5.57%,以高血压为核心特征,常伴蛋白尿和病理性水肿,病情严重时可致抽搐昏迷、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母婴死亡,是孕产妇和围产儿的主要死因之一[1]。根据中国专家共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为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4类,其中前两类既往统称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2]。中医将其归属于“子痫”“子肿”“子晕”等范畴,核心病机为“肝风内动”“痰火上扰”[3]。现代医学主要以降压、解痉、镇静为治疗原则,但存在药物安全性顾虑及靶点单一等局限。相比之下,中医药治未病及辨证论治思想对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在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延缓病情进展及降低产科危急重症发生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当前研究相对分散,缺乏系统性梳理。本研究基于陈超美教授团队开发的CiteSpace软件构建中医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研究知识图谱,直观地呈现其研究现状、热点分布及演进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指引。
采用高级检索方式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式为(主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妊娠期高血压OR子痫OR子痫前期OR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OR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OR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OR妊高征OR子肿OR子晕),学科选择“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5年6月。
纳入标准:①与主题内容密切相关;②涉及该领域的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
排除标准:①会议、报纸、年鉴、标准、成果、图书、学术辑刊类文献;②缺少作者数据不全的文献;③重复发表的文献;④系统性综述(meta分析、数据挖掘、综述等)。
采用Note ExpressV4.0.0.9855查重,再由人工进一步筛选,以“RefWorks”格式导出,导出的文件命名为“down load_*.txt”。为确保文献的正确可靠,筛选和校对工作由2名研究者同步开展,交叉核对结果,分歧由第3名研究者协助裁定。
采用Excel 2021软件进行发文趋势分析并绘制折线图。采用CiteSpace6.4.R1软件,设置时间切片为1年,节点类型为关键词、作者、机构;阈值=20、阈值%=10%;共现选择g-index(k=10),剪方法设置为“Pathfinder、Pruningslicednetworks和Pruningthemerged network”进行简化处理,其他设置均为默认[4]。手动编辑CiteSpace.alias文件夹进行同义词合并,并对发文研究机构名称进行规范处理,规范机构所属关系的名称重复现象及将名称统一更新到现用名全称。关键词聚类分析采用对数似然比算法;聚类模块值(Q)>0.3表明聚类有效,聚类轮廓性指数(S)>0.7表明聚类分析结果可信[5]。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可通过公式 (Nmax 为最高产作者发文量)计算[6]。
(Nmax 为最高产作者发文量)计算[6]。
初筛纳入文献673篇,最终纳入444篇。中医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文献记载始于1966年,总体发文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1988年起发文量缓慢增加,2006年后进入高速增长期,2008、2017年发文量达峰值23篇。2025年仅纳入6个月数据,故发文量较少。见图1。
 
    图1 研究文献年发文趋势分析
作者网络共现图谱包含567名作者,482条连线,网络密度0.003。发文量最多的是王若光(12篇),依据普赖斯定律公式计算 ,确定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3篇。共有15名作者达到标准,累计发文67篇,占总发文量的15.09%,未形成核心作者团队。发文量前15位作者见表1。
,确定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为3篇。共有15名作者达到标准,累计发文67篇,占总发文量的15.09%,未形成核心作者团队。发文量前15位作者见表1。
表1 发文量前15位的作者
 
   纳入分析的405所机构形成超低密度合作网络(网络密度0.001 5),机构间协作关系松散。其中,中医药院校发文量占比高,并与其附属医院保持密切合作。发文量排前3位的发文机构依次是湖南中医药大学(10篇)、山东中医药大学(6篇)、山西中医药大学(6篇)。见表2。
表2 发文量前10位的机构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献主题的精炼总结,对文献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可有效揭示领域研究热点、趋势及内在关联性。图2为包含327个关键词的共现网络图谱,研究聚焦于“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高血压”“子痫”等高频核心疾病关键词,围绕“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展开,通过“临床疗效”“母婴结局”关注治疗效果及预后,依托“中医证型”“辨证论治”体现中医特色,涉及“硫酸镁”“复方丹参注射液”“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汤”等具体用药高频关键词。研究拓展至“大鼠”“氧化应激”“内皮素”等病理机制探索及“尿蛋白”等临床指标检测。其中,最高频关键词为“子痫前期(114次)”,“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70次,中心性0.49)”“中西医结合治疗(64次,中心性0.31)”为高频且高中心性的关键词。
 
    图2 关键词共现分析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图3示S=0.932 6,Q=0.773 8,提示12个聚类有效可信。#0锚定疾病基础范畴;#1、#2聚焦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妊娠期高血压,结合中医证型、辨证及平均动脉压相关指标揭示病机,并突显杜仲颗粒等中药多靶点改善胎盘灌注,保护胎儿发育的核心优势;#3~#6深入子痫、子痫前期及丹参、天麻钩藤饮等方药,运用网络药理学等手段阐明其改善内皮功能等机制,为危重症救治与精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7探索中西医结合手段,通过临床观察验证其协同增效的疗效优势;#8挖掘益气化瘀法等医案经验,为子肿诊治传承辨证施治思路;#9、#10深入现代病理机制,从TGF-β/Smad信号通路、炎症-氧化应激核心病理轴阐释中药调控胎盘血管重塑及抗炎抗氧化作用,为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11关注母婴结局,评估益气养阴汤联合拉贝洛尔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预后作用。
 
    图3 关键词聚类分析
2.4.3 关键词时间线分析 图4呈现出中医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研究的发展脉络。研究始于1988年,“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疾病本体率先成为关注焦点,初步界定研究范畴,并凸显“中西医结合治疗”特色。2000—2010年,“子痫”“子痫前期”成为核心关注,“丹参”“天麻钩藤饮”等中医与复方应用深入,“医案”研究积累临床经验,“母婴结局”等预后评价指标受到重视。2010—2020年进入深入研究阶段,“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病理机制探索开启从临床应用到机制解析。近年来,研究热点集中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子痫前期”“炎症反应”“母婴结局”等方面。
 
    图4 关键词时间线分析
2.4.4 关键词突现分析 图5为1966—2025年排前17位关键词突现情况。“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14.28)”作为领域内最早受关注的关键词,突现强度居于首位;“子痫前期(6.61)”突现强度次之,研究年限长达20年。持续至今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子痫前期高危亚型防治、母婴结局优化、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分子机制探索。
 
    图5 关键词突现分析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历史悠久,其记载可追溯至晋代医家陈延之的《小品方》中,其称“妊娠忽闷,眼不识人,须臾醒,醒复发,亦仍不醒者,名为痓病,亦号子痫、子冒”。为后世妇产科理论的发展奠定关键基础[7]。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热度渐增,规模最大的湖南中医药大学王若光、尤昭玲、李春梅、李杰、贺福元研究团队突破传统“肝风内动、痰火上扰”理论,首次论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存在“血瘀证”本质,并深入探究以益气化瘀立法的黄芪丹参复方提高胎盘血供、抑制免疫病理损伤的作用机制[8-9]。成都中医药大学卢雪莲团队聚焦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研究,为临床辨证体系的完善奠定基础[10-11]。国内不同地区机构对中医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注持续广泛,合作模式以区域内部院校-附属医院协作为主,但跨区域、跨机构、跨学科的高水平协作仍显不足。这可能与区域差异、地理制约及研究侧重不同等因素有关,未来需依托大规模的学术交流、数据共享平台和多院校互助,推动更多研究团体形成与跨区域多中心国际合作。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显示,子痫前期是中医药干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研究领域的核心聚焦病种,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进展的关键阶段,是遏制其向致命性子痫发展的核心干预窗口,“早期干预、截断病势”尤为重要,深度契合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防治思想。中医认为子痫前期主要病位在肾,兼涉肝脾,病因为气滞、血瘀。临床研究中基于辨证论治,应用杞菊地黄汤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平肝熄风、复方丹参注射液活血化瘀等抑制微炎症状态,改善凝血功能,显著降低血压,并保护肝肾功能,延缓子痫前期病情向重度进展,延长孕龄,降低剖宫产率及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保障母婴安全[12-15]。鉴于妊娠特殊性,需更严格评估和长期监测中药用药安全性,建议加强妊娠禁忌中药研究与管理,完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融合西医控制急危重症的优势与中医整体调节、改善症状及减轻副作用的优势。多项研究显示其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陈锦红等[16]研究显示,拉贝洛尔联用芪菊当归芍药汤合五皮饮治疗可显著提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总有效率,改善血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1水平,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丁立格等[17]研究显示,建瓴汤加减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较单用西药能显著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血压及母婴结局,且未增加不良反应;母婴结局始终是中医药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关注的焦点,聚焦围生期心力衰竭、脑出血、肾功能衰竭、生长受限、早产、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妊娠结局的改善[16-19];中医情志护理对妊娠结局有积极作用[20]。当前研究薄弱环节在于母婴结局长期评估,未来需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深入探索中医药干预对母体产后心血管代谢健康及子代神经系统发育的远期影响。
子痫前期发病机制复杂,其核心病理过程遵循经典的胎盘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两阶段学说(抗血管生成因子大量释放,伴随氧化应激和炎症激活,导致母体血管内皮系统功能障碍)。近年来,中药活性成分因其多靶点、多通路调控特性,在子痫前期抗炎与抗氧化干预中展现出潜力,为治疗提供新方向。研究显示,葛根素可上调胎盘生长因子表达、调控CREB/HO-1信号通路、抑制GADD45α/p38 MAPK和NF-κB信号通路激活,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改善内皮功能[21]。雷公藤红素苷通过调节T辅助细胞1与T辅助细胞2比例及T辅助细胞17与调节性T细胞比例,抑制肝肾细胞凋亡,从而减轻炎症损伤[22];大黄素通过调控AMPK/TXNIP/NLRP3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小体激活,减少尿蛋白和氧化应激产物[23];栀子苷通过调控HMGB1/RAGE信号通路减少胎盘组织氧化损伤,提升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活性[24]。这些研究为中医药防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验支持。但当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中药活性成分,对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的协同作用机制探索尚不深入。未来发展应着力挖掘中药复方整体调节优势,加强临床研究以明确其人体效果与安全性,为开发更有效的子痫前期中医药治疗方案、推动该领域发展奠定基础。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医药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国内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首次构建起该领域的全景式知识图谱,清晰呈现当前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有助于研究者精准把握研究重点与方向,规避研究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未来研究应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为推动中医药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防治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郭慧敏,封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预测研究进展[J].济宁医学院学报,2025,48(1):76-79.
[2]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唐熠达,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心血管风险综合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5,53(3):235-246.
[3] 地娜拉·加力肯,李明峰,戴晶,等.妊娠高血压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24,19(21):3374-3377.
[4] 焦雅婷,秦雪梅,武兴康,等.基于CiteSpace的中药治疗老年抑郁症研究现状及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中草药,2024,55(21):7409-7418.
[5] 张晨,任艳芸,冯露夷,等.2002—2022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研究热点及趋势可视化分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4,48(2):151-157.
[6] 章丹,秦琦,宋婷婷,等.基于CiteSpace的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25,22(9):11-16.
[7] 唐文佩,李笑天.子痫-子痫前期的早期认知与概念演变[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24,27(11):965-968.
[8] 尤昭玲,王若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医药研究思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7):545-546.
[9] 王若光,尤昭玲,刘小丽,等.黄芪丹参复方成分对妊高征模型孕鼠胎盘滋养细胞eNOS及VEGF mRNA表达的影响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2):44-47.
[10] 卢雪莲.初探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医证型分布[J].西部中医药,2014,27(11):75-77.
[11] 卢雪莲,王琼,李平平.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的浅析[J].光明中医,2013,28(1):31-32.
[12] 原振宇.杞菊地黄汤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7):31-32.
[13] 赵亚宁,曹静,杨静.天麻钩藤饮加减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微炎症状态、凝血功能及肾功能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4):35-38.
[14] 刘晓华,柳伟伟,朱晓明.天麻钩藤饮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压及电解质、PRA、AngⅡ和UⅡ水平的影响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1(5):1188-1195.
[15] 李云霞,高倩,张颜,等.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子痫前期患者凝血功能与妊娠结局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2,44(22):3437-3440.
[16] 陈锦红,方雪芳.芪菊当归芍药汤合五皮饮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4,14(23):36-39.
[17] 丁立格,刘蕾,王翠玲,等.建瓴汤加减对妊娠期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母婴结局及血压调控情况的影响[J].四川中医,2023,41(10):175-177.
[18] 巫家璐,王静.芪桂温补汤加减治疗对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清sFlt1、Hcy、PLGF水平的影响观察[J].四川中医,2024,42(8):158-162.
[19] 张楠,杨海澜.子痫前期发病严重程度危险因素及妊娠结局分析[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25,36(3):259-262.
[20] 李建红,杨兰英.中医情志护理联合Orem自理模式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4,39(9):1878-1881.
[21] 刘敏,赵小卫,胡昌瑜.葛根素防治子痫前期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5,40(2):520-524.
[22] 吴义军,柴小利.雷公藤红素苷对子痫前期大鼠肝肾细胞凋亡的影响及保护作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24,40(8):1653-1657.
[23] 陈芬,袁飞飞,李伟,等.大黄素调节AMPK/TXNIP/NLRP3信号通路对子痫前期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4,40(14):2068-2072.
[24] 杨厚君,程佳,张水勤.栀子苷调节HMGB1-RAGE信号通路对子痫前期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4,45(8):959-963.
Visual analysis of domestic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