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王洋, 陈爽, 赵红晔, 王月飞, 肖宇, 卢长柱

【作者机构】 齐齐哈尔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分 类 号】 G642
【基    金】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3GJYBJ125) 齐齐哈尔医学院医教协同专项项目(QYJY20240445)。
全文 参考文献 出版信息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王 洋 陈 爽 赵红晔 王月飞 肖 宇 卢长柱

齐齐哈尔医学院生理教研室,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 在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强化医学生临床岗位胜任力培养的背景下,生理学作为核心基础课程,其教学改革亟须与行业准入标准精准对接,以契合医学教育的发展需求。文章探索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路径,通过系统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教-学-评”一体化闭环。三项改革协同联动,内容重构奠定能力基石,方法创新驱动知识内化,评价改革多维度评价。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将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知识应用能力及临床思维水平,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医学基础知识。不仅为提高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为医学基础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生理学;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在当前医学教育背景下,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使得医学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临床实践能力[1]。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了解人体机能和疾病状况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医学生掌握临床技术的关键基础。因此,开展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生理学教学实践,既是提升医学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医疗行业发展趋势的现实需要[2]。文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体系3个层面,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导向下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旨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及考核评价方面的教学改革,实现对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培养,从而为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教学提供参考。

1 生理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生理学课程教学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辅以验证性实验课程,教学内容侧重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机能机制的深度解析,主要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授课[3]。传统教学模式虽有利于学生建立理论知识框架,但也存在部分不足。

1.1 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融合度不足

在当前的生理学教学中,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融合度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的临床案例数量有限,使得许多抽象的生理机制难以有效转化为学生对具体疾病现象的理解,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情境相联系,进一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建立起“生理-病理-临床”之间的完整知识链条[4]。导致学生在学完生理学课程后,通常不知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

1.2 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临床思维训练不足

生理学教学与考核多聚焦于基础知识记忆与理论阐述(如名词解释、机制详述),而缺乏针对运用生理学原理分析临床表现、推断病理机制、解释诊疗措施等核心能力的系统训练,这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量采用病例分析、强调知识应用与临床决策的考核方式存在显著差距[5]。如学生可能无法准确解释临床症状背后的生理机制,也无法将生理学原理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知识应用能力和临床思维训练不足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削弱了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而影响了医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5]

1.3 教学导向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脱节

当前生理学教学在导向上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存在明显脱节现象。一方面,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对于高频考点和核心能力要求的针对性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重要知识点的讲解深度和广度未能与考试大纲的要求精准对接,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对重点内容的掌握不够扎实,难以满足执业医师考试的备考需求[3]。另一方面,教学中所采用的考试题型与执业医师考试题型的契合度较低。例如,执业医师考试中常见的A型题(最佳选择题)、B型题(配伍选择题)及案例分析题等题型,在生理学课程考核中应用不足。这种题型上的差异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难以自然适应未来执业医师考试的思维模式和答题要求。学生在生理学课程学习中形成的思维习惯和答题技巧可能无法直接迁移到执业医师考试中,这种脱节现象可能导致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与执业医师考试的实际要求存在偏差,从而影响其在考试中的表现。

上述现状导致的后果是学生虽然掌握扎实的生理学理论知识,但在面对执业医师考试或者进入临床工作时,表现出运用基础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薄弱,影响其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和岗位胜任力的早期形成。因此,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进行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具有极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 重构生理学教学内容

2.1 解析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重构教学内容权重

笔者所在团队成立了由生理学骨干教师与临床专家组成的教学团队,系统剖析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中涉及生理学的知识点。重点识别高频考点(如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因素、呼吸运动的化学调节等)及对应的能力层级(理解、应用分析)。绘制“生理学知识点-执业医考要求-临床能力”三维图谱,针对核心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与其密切关联的常见临床问题(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肾衰竭、休克、酸碱平衡失调)进行整合,增加教学深度与学时占比,如将心肌电生理、心脏泵血功能、血管生理整合为“心血管功能稳态与调节”重点模块。同时,精简细胞信号转导细节与临床直接应用关联度较低的理论内容,或将其融入相关机制背景中简述,确保教学资源聚焦于执业医师所需的核心内容。

2.2 前瞻性链接药理与病理学基础知识

教师在讲授关键生理机制时,适时嵌入相关药物作用的生理学靶点内容。如教师在讲解自主神经受体与效应时,明确α/β 受体阻滞剂、胆碱酯酶抑制剂的作用基础;讲解肾小管转运机制时,指出利尿剂的作用位点。在阐明正常机体生理调节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此机制发生障碍,会出现的病理表现”。如窦房结功能障碍导致心律失常,胰岛素抵抗出现高血糖,为后续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课程学习铺垫,契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疾病机制理解的要求。

2.3 以临床问题为锚点,驱动知识有机融合

教师在授课时,应摒弃按章节顺序授课的模式,设计系列临床情景导向的教学模块。如围绕常见临床症状“呼吸困难”,整合呼吸系统(肺通气/换气、氧解离曲线)、循环系统(心输出量、组织灌注)、神经系统(呼吸中枢调节)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病因(心源性、肺源性、代谢性)导致呼吸困难的生理学机制差异。将“水肿”“意识障碍”“血糖异常”等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常见命题点作为组织教学内容核心点,开发标准化临床案例库,所采用的教学临床案例应对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纲的知识点,贯穿于理论讲授、课堂讨论和形成性评价中,实现生理学原理在临床决策中的即时应用。

3 多元化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效果

3.1 丰富教学资源,支持个性化学习

教研室依托与建设在线学习平台,通过建设电子课件库(包括图片、视频、动画形式的课件)、习题库(包括主观、客观基础题库,执业医师题库,西医综合题库)、临床案例资源库、科研资源库及课堂教学要素资源库(包括思维导图、笔记、微视频、思政案例)等教学资源,采用虚拟实验平台、分班设立的QQ群、课程公众号、在线课程资源等渠道,支持学生随时随地、短时高效学习,提高学习便利性,促进碎片化时间利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实现生理学课程全覆盖全方位立体化教学。

3.2 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及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

教学过程中,为增强学生对生理学知识的主动探究能力,可采用PBL及CBL[6-7]。教师根据整合后教学内容与执业医师高频考点设计临床案例及真实问题,课前布置案例及问题,例如糖尿病患者为何有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使学生在对教学内容预习的过程中思考,课堂以小组讨论为核心,围绕案例中涉及的解剖生理机制,教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引导与深化;课后延伸复杂案例进行巩固。将抽象的生理学原理置于真实的临床或问题情境中,将“知识学习”转变为“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代入感与探究欲。该教学过程可锻炼学生在未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病例分析题中所需的思维路径,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理学知识内容过程中即进行应考能力的演练。

3.3 采用翻转课堂模式,释放课堂价值

教师可利用高质量微课视频(聚焦核心知识点、标注考纲重难点)、在线学习平台等资源,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课堂时间则聚焦于知识内化,通过案例深度讨论、机制辨析、批判性评价练习等方式,进行高阶思维训练,使得学习目标更具挑战性和吸引力[8]。通过翻转课堂教学,课堂转变为师生、生生互动,学生参与感、获得感和解决问题的满足感显著增强,执业医师所需的核心能力(如临床推理、决策等)获得提升[9]

3.4 融入情景模拟教学,强化实践感知

在完成生理学课程核心系统(如循环、呼吸、神经)教学后,引入标准化病人进行基础问诊与查体模拟。利用高仿真模拟人创设基于生理学机制的简单场景,如模拟失血性休克的生命体征变化;在案例讨论中进行角色扮演,如医生、患者、家属等,模拟临床环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9]。使学生直观感受生理学知识在诊断、解释病情中的关键作用,增强职业认同感。

4 重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期末考试以笔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难以全面、动态地反映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无法使得教学内容符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10]。因此,须重构考核评价体系,以确立“能力导向、过程为主、对标执考”为考核评价理念。第一,明确评价目标,考核的核心目标从单纯的知识记忆,转向评价学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临床表现,分析诊疗问题、进行初步的临床推理,同时也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的核心要求之一。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过程性评价,降低终结性评价权重,提升过程性评价占比,二者比例为5∶5或4∶6为宜。第三,教学评价标准应紧密对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所有评价环节的题型设计、能力要求、评分标准需要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题型高度契合[11]

4.1 构建多元化形成性评价体系

4.1.1 采用课堂即时反馈工具 教师可利用在线平台的线上投票功能,在讲授关键概念或机制后,即时推送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同题型的选择题、判断题(如A型题),快速检测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可获得即时反馈。课堂中可加入简短的临床情景描述,要求学生分析关键生理机制进行分析汇报,教师即时点评其回答的逻辑性、准确性和理论与临床结合能力。

4.1.2 通过线上学习平台进行互动评价 教学后,教师选用包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或高质量模拟题(按知识点、题型、难度分类)的在线题库。教师根据系统分析学生教学过程中的答题情况,推送个性化练习题,记录答题正确率、速度、知识点薄弱项等数据,计入形成性评价。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定期发布标准化虚拟病例,要求学生在线提交关键生理机制分析报告或回答结构化问题(模仿病例分析题的部分要求),教师进行批阅反馈。

4.1.3 结构化小组任务与评价 在PBL、CBL实施过程中设置小组表现评价。评价主体可包括教师评价、组内互评、学生自评[12]。教师评价依据详细量表观察学生整体课堂情况进行记录,聚焦临床问题识别、生理学机制分析深度、信息整合能力、团队协作及职业素养等,提供能力诊断与个性化反馈。组内互评以在线评分方式,同学之间量化组内成员主动发言、观点质疑、共识推动、队友支持等合作行为。学生自评则是学生自己通过结构化反思表,对标执医能力标准进行表现自检,结合案例证据分析优势、不足并制订改进计划。三方评价共同驱动学生向执业医师核心能力标准持续靠近。

4.2 构建多元化终结性评价体系

在生理学课程期末考试命题中,应增加应用分析题比重,将传统的记忆型题目(名词解释、填空)比例压缩。采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核心题型,包括A型选择题、B型选择题及病例分析题[13]。A型选择题即最佳选择题,成为考试主体题型,占比应≥50%,题目设计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核心知识点和高频考点相衔接,侧重考察学生对生理学机制的理解、应用和分析能力。题目情境化,融入简单临床场景。B型选择题即配伍选择题,考察学生对关联概念、机制、调节因素的掌握和区分能力(如不同激素的作用、不同离子通道的特性)。病例分析题即综合应用题,作为独立大题,占比为20%~30%。应提供更复杂的标准化临床病例摘要,包含主诉、病史、体征、关键检查结果等,要求学生识别与生理学相关的关键临床问题,运用相关生理学知识(常涉及多系统)解释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的机制。同时可在实验课或情景模拟教学环节,增加对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分析模拟人参数变化、进行简单临床推理的能力评价[14]

4.3 建立基于数据的评价反馈闭环

教师利用在线平台和学习管理系统收集和分析形成性评价数据(各知识点掌握率、题型错误率、薄弱环节分布)和终结性评价数据(各题型得分率、能力维度表现)[15]。系统为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分析报告,展示其在知识掌握、能力维度(如记忆、理解、应用分析),以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薄弱知识点,提供改进建议。教师团队定期分析班级的整体评价数据,识别教学中的共性问题、难点和盲区。

5 总结

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的系统性重构。三者相互支撑、紧密联动,共同服务于提升医学生临床岗位胜任力基础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的终极目标。教学内容重构是根基、教学方法创新是引擎、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是指挥棒与校准器。三者协同发力,共同构建了一个以“临床岗位胜任力基础”为核心、以“执业医师考试能力要求”为导航的“教-学-评”一体化闭环系统。这一系统化改革,从根本上弥合了基础教学与临床实践的鸿沟,使生理学真正成为连接基础与临床的坚实桥梁;高效赋能学生核心能力发展,显著提升其运用生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奠定坚实基础;引领医学教育范式变革,为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对接行业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同时,该教学改革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良好反馈,普遍认为该课程学习过程中就已在潜移默化进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相关训练,这使得学习目标更实、知识理解更深、临床思维更强、考试准备更足,为未来成长为合格临床医生奠定了坚实的医学基础。因此,系统推进教学内容、方法与评价体系的协同改革,是确保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生理学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和服务于培养新时代卓越医学人才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曲波.高校新医科建设的基本内涵、现实困境与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5(6):41-50.

[2] 卢丽笋,吕志钢,徐以淅,等.从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角度浅谈课程教学改革[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4,54(5):427-431.

[3] 张永忠,荆娇.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融入生理学教学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198-199.

[4] 陈长梅,鲁松,杨丽,等.以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西部素质教育,2025,11(6):172-177

[5] 张玉梅.雨课堂联合BOPPPS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4,16(15):170-173.

[6] 朱勋帅,田腊梅,尤静,等.CBL联合PBL教学法在药学实习生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5,17(8):43-47.

[7] 王洋,肖宇,王月飞,等.SPOC联合CBL教学模式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24,26(11):991-995.

[8] 王鑫,段超,闫鑫磊.OBE理念指导下的案例教学结合翻转课堂在人体生理学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2024,45(11):143-146.

[9] 张博,樊荣,牛雯,等.合作性情景式教学法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心脏杂志,2025,37(2):236-238,242.

[10] 吕晶,刘宇宁,侯鑫,等.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以生理学课程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4(10):25-28.

[11] 李彦艳,董丽君,李连山,等.以能力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设计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5,11(14):95-99.

[12] 李建涛,李跃华,李晓宇,等.问题导向学习在医学生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023,6(6):473-475.

[13] 张娴文,白洁.以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生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3):164-165.

[14] 陈晓云,李翔,黎炜力,等.基于模拟人的情景案例教学模式在临床技能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5(1):134-136.

[15] 王程,陈雪,张巍,等.智慧教育视域下基础医学CBL联合PBL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22):12-14,18.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ology course oriented towards the practicing physician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WANG Yang CHEN Shuang ZHAO Hongye WANG Yuefei XIAO Yu LU Changzhu

Office of Physiology Teaching and Research,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Heilongjiang Province,Qiqihar 161000,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medic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position competence of medical students,physiology,as a core basic course,its teaching reform urgently needs to be precisely aligned with the industry access standards to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medical education.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eaching reform path of the physiology course oriented by the practicing physician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By systematically reconstructing the teaching content,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and reforming the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system,an integrated closed loop of “teaching-learning-evaluation” is constructed.The three reforms are coordinated and interactive.Content reconstruction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capabilities,method innovation drives the internalization of knowledge,and evaluation reform conducts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s.The teaching reform of physiology course deeply integrates basic teaching with clinical practice.By enhancing students’learning efficiency,knowledge application ability,and clinical thinking level,it further strengthens students’basic medical knowledge.It not only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passing rate of the practicing physician examination,but also offers a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reform of basic medical courses.

[Key words] Practicing physician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Physiology;Teaching reform;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 R-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5)08(c)-0194-04

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4.37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3GJYBJ125);齐齐哈尔医学院医教协同专项项目(QYJY20240445)。

[作者简介] 王洋(1983.8-),女,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理学教学改革。

(收稿日期:2025-06-20)

(修回日期:2025-07-25)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