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5.07
中图分类号:R248.2
姚格, 金泓颖, 唐锐, 张茂豫, 万俊丽, 杨婷玉
| 【作者机构】 | 甘肃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甘肃省中医院护理部; 武汉大学护理学院 | 
| 【分 类 号】 | R248.2 | 
| 【基 金】 | 
术后尿潴留(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POUR)指患者术后8 h内出现膀胱排空困难、残余尿量>100 ml,并伴有小腹胀满不适感,是肛肠科、妇科等椎管内麻醉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可达70%[1-3]。POUR可诱发尿路感染、自主神经反应、肾功能损伤等风险,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还严重危害其生活质量[4]。当前临床上干预POUR主要采用留置导尿管和药物治疗等方式,而其副作用明显、患者接受程度较低[5]。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中明确指出减少术后并发症,推动适宜技术向基层普及[6]。中医特色技术在其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耳穴疗法通过刺激耳郭特定穴位调节神经传导与脏腑功能,具备安全高效、操作简便且成本低廉等优势[7-8]。然而,目前耳穴干预POUR选穴和操作参数不尽相同,临床研究多基于个人经验,且鲜见系统性的选穴规律和参数优化研究。因此,本研究拟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文献中耳穴干预POUR的选穴规律与参数组合,探索潜在优化的干预方案,以期为耳穴疗法在POUR中的规范化应用提供循证依据。
检索方法以计算机检索为主,采用主题词及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5年3月31日。中文检索式为(“耳穴”OR“耳压”OR“耳针”OR“耳贴”OR“耳豆”OR“埋豆”OR“王不留”OR“磁珠”OR“耳甲迷走神经刺激”OR“耳尖放血”)AND(“术后”)AND(“尿潴留”);英文检索式为(“auricular point”OR“auricular pressure”OR“auricular acupuncture”OR“auricular plaster”OR“auricular bean”OR“buried bean”OR“wangbuliuxing seed”OR“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OR“magnetic beads”OR“ear acupuncture”)AND(“postoperative”)AND(“urinary retention”)。
纳入标准:①研究类型为耳穴干预术后尿潴留的随机对照试验;②研究对象为明确诊断为术后尿潴留的患者;③干预措施为以耳穴干预为主要治疗方法,单独或者结合其他疗法。排除标准:①综述、系统评价、meta分析、资讯、会议类等文献;②未给出明确的穴位处方;③使用干预技术>2种的文献;④收集病例数<30例的文献;⑤无疗效观察指标或干预疗效不明确;⑥重复发表或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
运用EndNote软件管理文献,采用Excel 2023记录文献相关信息,包括文献篇名、作者、发表时间、干预措施、耳穴处方、干预方式等。2名研究人员分别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进行交叉核对。此外,建立规范化耳穴处方数据库,依据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定位》(GB/T13734-2008)对穴位命名进行标准化处理[9]。
将整理好的耳穴数据导入SPSS 27.0软件和SPSS Modeler 18.0软件,运用SPSS 27.0软件对高频耳穴进行聚类分析,选用组间联接、Pearson相关系数法进行聚类,结合树状图拐点,以20为类间距离[10];运用SPSS Modeler 18.0数据挖掘软件分析耳穴配伍关联规则并绘制穴位复杂网络图,建立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挖掘模型,通过多次试验后设置耳穴项集支持度>15%、置信度>80%、提升度>1,最大前项数为5,经多次验证上述参数组合可使模型达到饱和状态,最终关联结果按照支持度进行排序[11-12];运用Excel 2023录入相关参数数据,统计归纳所涉疾病、干预疗法、取穴次数等参数的频次和占比。
本研究共检索出文献1 180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人工筛选,最终纳入172篇文献。文献筛选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2.2.1 高频耳穴及频次分析 本研究共纳入172篇文献,涉及穴位30个,总应用频次891次。通过分布数值分析,列举应用频次>10次的穴位,应用频次较高的前8位分别为膀胱、肾、神门、三焦、尿道、交感、皮质下、输尿管。见表1。
表1 耳穴干预术后尿潴留的高频耳穴及所在部位
 
   2.2.2 关联规则分析 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采用Apriori算法对30个穴位进行关联分析,共得到60条关联规则,列举关联度较高的前10位关联组合见表2。按照支持度排序常见2~5阶关联规则见表3。构建高频耳穴关联图,线条粗细程度表示耳穴穴位间关联强度,膀胱、肾、神门、尿道、交感、三焦之间的关联线最粗,关联性最强。网络关系图见图2。
表2 耳穴干预术后尿潴留的关联规则分析
 
   表3 耳穴干预术后尿潴留的2~5阶关联规则分析
 
    
    图2 耳穴干预术后尿潴留的网络关系
2.2.3 聚类分析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7.0软件,对频次≥5次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得出3个聚类群。聚类1为肺、腰骶椎、脾、膀胱、肾、三焦、尿道、肾上腺、腹、肝、心;聚类2为大肠、直肠、肛门、皮质下、神门、交感;聚类3为内分泌、输尿管、外生殖器。聚类分析结果见图3。
 
    图3 耳穴干预术后尿潴留的聚类分析
2.3.1 所属病种分析 数据统计显示,肛肠疾病手术后129篇、妇产科手术后8篇、肾穿刺术后7篇、骨科手术后6篇、其他外科术后22篇。
2.3.2 干预疗法分析 列举干预疗法频次>3次的应用疗法,其中单纯耳穴、艾灸+耳穴、中药外敷法+耳穴处于前3位。见表4。
表4 耳穴干预术后尿潴留应用疗法
 
   2.3.3 操作方法分析 本研究纳入文献中主要以耳穴贴压为主,耳穴具体刺激方式分别为3篇采用磁珠压耳穴法、11篇采用耳针法,其中最主要的为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法(158篇)。因而主要列举耳穴贴压相关参数。耳穴干预POUR的主要操作参数为每日按压频次3~5次(20.93%),每穴按压时长为1~2 min(44.18%),耳穴更换频率为3~5 d更换1次(6.98%)。具体操作方法统计见表5。
表5 耳穴干预术后尿潴留操作统计
 
   POUR属于中医学“癃闭”范畴,耳穴干预POUR的核心选穴为膀胱、肾、神门和三焦,其理论依据源于《内经》对此病机的阐述[13]。《素问·灵兰秘典论》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指出膀胱气化在排尿中的主导作用;《灵枢·本输》载“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强调三焦通调水道的功能[14]。基于“肾主水”理论,肾穴与膀胱、三焦穴共同构成水液代谢调控系统。神门穴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排尿障碍,三焦穴协同利水通淋。上述穴位配伍形成了以调节膀胱气化功能为核心,同时整合神经调控与水液代谢调节的综合干预方案[15-16]。
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肾→膀胱和膀胱→神门等高阶配伍印证了“肾与膀胱相表里”的经典理论,而4~5阶规则如神门→皮质下、交感、肾、膀胱提示高级神经中枢通过皮质下-交感通路参与膀胱功能的调控,体现了从局部刺激到整体神经调节的中西医结合思路[17]。聚类分析得到3个聚类群,聚类1:以膀胱、肾、三焦、尿道为核心穴位,《笔花医镜》云“肾气足则化,不足则癃闭”,其直接调控下焦气化与水液代谢功能;配伍肺、脾、肝等穴,通过宣肺行水、健脾化湿、疏肝调气等机制,构成了从局部到整体的多层次水液代谢调控体系[18]。聚类2:皮质下、神门、交感等穴,体现了《灵枢·口问》“耳为宗脉之所聚”的整体调节观,通过镇痛和自主神经调节发挥作用;配伍结肠、直肠、肛门等特异性穴位,针对肛肠术后特有的疼痛神经反射机制进行干预[19]。聚类3:内分泌、输尿管、外生殖器等穴,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的治疗原则,重点调节激素失衡与泌尿结构异常。综上,多层次治疗体系既传承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核心原则,又融合了现代神经反射理论,为POUR的耳穴干预提供了系统化的选穴方案,但其具体的神经体液调节通路仍有待深入研究。
根据研究结果,耳穴疗法干预POUR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肛肠术后,其次为妇产科、肾穿刺及骨科术后,这一分布与实际临床中各类手术POUR的发生率基本吻合。肛肠POUR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手术类型,主要与腰麻药物抑制骶神经丛排尿反射及手术创伤刺激阴部神经导致尿道括约肌痉挛有关[20]。同时,男性因尿道解剖结构复杂更易出现排尿不畅[21]。妇产科POUR作为次高频干预病种,可能与其对盆底神经的牵拉或妇科手术对膀胱支配神经的干扰有关[22]。而脊柱手术及其他手术的POUR多与麻醉因素相关且具有自限性,因而耳穴干预研究相对较少。
在具体操作方法上,各文献耳穴贴压操作流程存在较大差异。在每日按压频次方面,存在按压次数1~2次/d或3~5次/d或>5次的差异;在每个穴位按压时间方面,存在每穴<1、1~2、3~5、>5 min的差异;在更换间隔方面,存在每日更换、3~5日更换及按季节更换的差异。当前耳穴贴压的操作标准主要基于通用性参数,其在不同病种中的适用性、疗效及操作规范仍需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和细化。陆振涛等[23]研究表明,其具体操作参数范围与本研究基本一致,提示尽管目前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但关键操作参数已呈现相对集中的波动范围,为后续标准化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结合前述研究与临床实践,耳穴干预POUR在机制验证、疗效评价和技术应用方面仍需深化。在机制层面,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耳穴通过神经反射改善膀胱功能的宏观效应,但对神经递质及传导通路的分子机制仍需通过动物实验或电生理技术进一步验证,可结合功能影像学明确具体调控路径,并探索耳穴刺激对膀胱逼尿肌-括约肌协调性的电生理影响[24-25]。疗效评价方面,现有指标同质化倾向明显,未能充分反映不同手术POUR的机制差异。应建立不同手术特异性评估方案,如肛肠术后增加肛门括约肌压力测定等;当前疗效评估多为短期,疗效评价应以维持自主排尿能力为核心,区分短期成功率与长期治愈率,可采取结构化排尿康复日记记录、便携式膀胱扫描仪定期进行残余尿量检测及分阶段尿流动力学检查的多维度整合方案,同时开发低成本动态监测工具以提升基层适用性[26]。技术应用方面,建议结合红外热成像和电阻抗检测优化评估参数,并探索基于排尿模式识别的智能算法辅助个体化治疗方案设计。未来需通过多学科协作构建“机制-疗效-技术”转化体系,重点解决操作标准化问题及基层推广策略,以提升耳穴干预的科学性与临床价值。
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分析了耳穴干预POUR的临床规律,为其临床实践提供了数据支持。但本研究仍存在文献质量不均、英文文献不足等局限,且分析所得客观选穴及参数虽具临床参考价值,但其疗效稳定性需进一步验证。未来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针对不同病种及中医证型,整合尿流动力学、神经影像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多维度数据,建立“穴位-生物标志物-临床结局”的预测模型,并形成诊疗知识图谱,为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提供循证依据。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刘华茹,顾伟于,潘凌静秀,等.“通督调气”法针刺结合温针灸治疗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22,42(1):41-44.
[2] 蔡晓莉,夏瑞,刘旭江.经皮穴位电刺激预处理对蛛网膜下腔阻滞肛肠手术后尿潴留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3,39(2):140-144.
[3] LIU B,CHEN Y L,ZHENG P,et al.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 in patients underwent surgery for benign anorectal diseases: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J].BMC Anesthesiology,2024,24:272.
[4] 吕丽,胡玉凤,张海燕,等.雷火灸联合全息刮痧防治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24,30(11):106-109.
[5] 丁媛媛,徐锋,陈向东.针刺治疗术后急性疼痛等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24,53(5):681-686.
[6]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手术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3-08-22).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8/content_690 0753.htm.
[7] 王娜,汪彦良,廖永新,等.低浓度布比卡因联合耳穴压豆对老年混合痔术后尿潴留及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5,45(3):591-594.
[8] 王姗姗,梁海松,杨瑞勇,等.电针董氏“三其穴”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复杂性肛瘘术后并发症:一项真实世界研究[J].中国针灸,2021,41(7):730-734.
[9]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耳穴名称与定位:GB/T 13734-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10] BAO F,MAO L,ZHU Y,et al.An improved evaluation methodology for mining association rules [J].Axioms,2022,11(1):17.
[11] HIKMAWATI E,MAULIDEVIN U,SURENDRO K.Minimum threshold determination method based on dataset characteristics in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J].J Big Data,2021,8:146.
[12] 蔡冬美,朱佳欣,陈家敏,等.基于R语言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耳穴疗法干预焦虑症的选穴规律[J].护士进修杂志,2024,39(13):1375-1381.
[13] 杨碧英,黄敏,李进安,等.耳穴压丸联合中药封包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2):272-274.
[14] 涂育铭,曲善艟,林舜艳,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排尿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24,44(4):395-399.
[15] 陈娜.艾灸联合耳穴埋豆在肛肠术后护理中对预防患者尿潴留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28):129-131,135.
[16] 廖莹盈,翁泽鹏.针刺联合耳穴压丸治疗产后尿潴留65例[J].光明中医,2022,37(21):3939-3941.
[17] 万一彤,王渊,乔海法,等.基于“肾与膀胱相表里”理论论治膀胱过度活动症[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4,30(10):1660-1662.
[18] 何晓艳,邹国军.针刺治疗肛肠术后尿潴留(脾肾两虚夹瘀证)30例[J].光明中医,2022,37(7):1238-1240.
[19] 邹水娟,祝志娟,马银芬,等.耳穴压豆对产后尿潴留的治疗作用及对产妇情绪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23,30(3):601-602.
[20] 王玉秀,杨雅,贾超,等.腕踝针结合耳穴压豆对肛瘘患者术后疼痛及尿潴留的改善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11):45-48.
[21] 李永豪,沙静涛,金铭锴,等.中医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研究现状[J].河北中医,2022,44(5):864-869.
[22] CHEN Y L,LI L,SHI Y X,et al.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arly urethral catheter removal combined with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for promoting early recovery of bladder function after laparoscopic radical hysterectomy:a 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Trials,2024,25(1):422-431.
[23] 陆镇涛,石福霞,王玉慧,等.基于数据挖掘的耳穴贴压干预癌因性疲乏的临床应用规律[J].护理学报,2024,31(19):8-11.
[24] 徐坤,褚会敏,吴文斌,等.耳针治疗脊髓损伤后相关并发症研究现状[J].西部中医药,2025,38(2):120-123.
[25] 毕迎立,翟宏伟,张锦黎,等.不同频率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25,40(1):32-35.
[26] 杜承威,樊垚,郭妍,等.热膨胀支架置入联合排尿康复训练治疗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因素的前列腺梗阻性尿潴留: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J].中华男科学杂志,2025,31(3):279-282.
Research on the selection of auricular points and related parameters for 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 after auricular point intervention based on data mining analysis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