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5.23
中图分类号:R271.1
钱婧, 李淑萍
| 【作者机构】 | 南京中医药大学常州附属医院妇科 | 
| 【分 类 号】 | R271.1 | 
| 【基 金】 | 江苏省常州市科技计划项目(CJ20230079) 江苏省常州市“十四五”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常卫科教〔2022〕260号) 江苏省常州市“龙城英才计划”顶尖人才项目(常人才办〔2022〕20号)。 |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与同一个性伴侣连续发生2次及以上在妊娠28周前的胎儿丢失,包括连续发生的生化妊娠。其是妇产科临床最常见的病理妊娠之一[1]。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RSA的发病率占妊娠总数的1%~5%,其发病风险与年龄及既往流产次数呈正比,严重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2-4]。目前RSA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解剖因素、内分泌因素、母体免疫功能异常、血栓前状态等相关[5]。西医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药通过辨证论治、特色治疗,在临床上取得明显效果,成为治疗RSA的重要手段[6]。在中医理论中,RSA被归属于“滑胎”“数堕胎”“屡孕屡堕”“胎动不安”等范畴,其病位在肾,涉及心、肝、脾等脏器。古今医家多从肾虚入手,从“胃实脾虚”论治不多见。而“阳道实,阴道虚”理论源自《黄帝内经》,被后世医家用来阐发脾胃之阴阳表里相合思想,将其概括为“胃病多实,脾病多虚”的病理特点[7]。本文从“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出发,深入探讨“胃实脾虚”与RSA的联系,为中医药治疗RSA提供新的辨证论治思路。
“阳道实,阴道虚”这一理论源自《素问·太阴阳明论篇》[8]:“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根据其所论述的阴阳基本内涵,后世医家对此各抒己见,从自然现象、邪气侵犯、五脏六腑、脾胃等不同角度进行阐释。隋代杨上善从天地气化角度,曰:“阳为天气主外,故阳道实也。阴为地气主内,故阴道虚也。”强调阳气外显而质实、阴气内蕴而质虚的生理特性[9]。张介宾结合病机分析,指出外邪侵袭多致阳分实证,内伤劳损易致阴分虚候,“阳刚阴柔也。又外邪多有余,故阳道实;内伤多不足,故阴道虚”[10]。现代医家张登本指出,“阳道实,阴道虚”是对五脏六腑生理特性“满而不能实,实而不能满”的总结[11]。五脏属阴,主化生,藏而不泄,易耗伤,故多不足;六腑属阳,主传化水谷,泻而不藏,易积滞,故多有余。清代柯韵伯依据《素问·太阴阳明论》开篇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提出“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观点[12]。以“阳道实,阴道虚”阐发脾胃阴阳表里相合的思想,进而引出“胃实脾虚”的病证特点。该观点可为后世所推崇与接纳。阳明之为病,津液易伤,故以热证、实证多见;太阴之为病,阳气易伤,寒湿不化,故以寒证、虚证多见[13]。
RSA属中医学“滑胎”“数堕胎”等范畴,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妊娠数堕胎候》:“血气虚损者,子脏为风冷所居,则气血不足,故不能养胎,所以致胎数堕,候其妊娠,而恒腰痛者,喜堕胎。”[14]《景岳全书·妇人规》对其病机论述详细:“凡妊娠之数见堕胎者,必以气脉亏损而然。”脾胃虚实与气脉亏损密切相关。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是人生之本。足阳明胃经与冲任二脉密切相关[15]。冲脉起于胞宫,“为十二经脉之海”,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冲脉广聚脏腑气血,任脉精血旺盛,两脉相资,则经、孕有常。《临证指南医案》云:“夫冲任血海,皆属阳明主司。”足阳明胃经与冲脉在腹部交会于气街,冲脉下输穴为足阳明胃经上的上巨虚、下巨虚,冲脉赖此获得阳明津气充养,阳明津气充沛,则“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经血得以聚而养胎,胎赖血养而有所载。因此,若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致中焦升降失司,纳运无权,则气血化生乏源。血海空虚,冲任二脉失于濡养,功能失调,冲脉失充,胞宫血运滞涩,任脉失固,胞胎维系无力,终致胎漏、胎动不安,甚则滑胎。故以“阴道虚”为本,“阳道实”为标,本虚标实,胎儿不固。
脾属五脏,为阴中之至阴。《四圣心源·胎妊解》云:“土者,所以滋生气血,培养胎妊之本也。木火以生长之,金水以收成之,土气充盈,四维寄旺,涵养而变化之,五气皆足,十月而生矣。”[16]胎孕形成与发育成熟,是五脏协同作用的结果。心肝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肺肾则主司组织器官的成熟。脾土失健则难以运化水谷精微,若土德不彰,则木火温煦之力不足,难以推动精微物质输布胞宫,使胚胎失养而生长停滞。胃气虚弱则心火下降不及,肾水不得滋养,金水不生则胎元固摄无力,终致胎元失固而致胎儿早堕。故妊娠早期胎停多责木火不荣,晚期胎漏常因金水不固,究其根本乃中焦枢机失运,四维气化失其本源所致。此外,脾主升清,胎系胞宫赖脾气之升,脾虚则升举无力,中气下陷,如傅青主云:“胎中之萌血,必赖气以卫之,气虚下陷,则萌胎之血亦随气而下陷。”脾主卫外,胎无邪扰赖脾气之卫,脾虚则卫外不固,外邪侵袭,冲任虚损[17]。因此,“阴道虚”即脾虚可为RSA发病之根本。
2.1.1 脾失健运,气血亏虚《妇科玉尺》曰:“胎之所以不安者,除一切外因,总因气血虚不能荣养胎元所致。”李东垣《脾胃论》曰:“脾胃不足,皆为血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气血虚弱则冲任不固,不能摄血荫胎,胎失所养,易于流产。
2.1.2 脾肾阳虚,痰湿内蕴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女子肾脏系于胎,是母之真气,子所系也”“胞脉系于肾,胎元成于精,肾健精充则能寿胎无忧”。脾为仓廪之本,运化水谷以生气血,充养先天之精。若中州失司,水谷精微运化无权,则精血生化乏源,难以下济肾水,导致肾精亏虚,胎失固系而不得安。此外,脾肾两脏共同主司水液代谢,肾藏元阳,具备温煦与气化之能,可资助脾阳。若脾阳虚弱,脾土不能制水,导致寒水上泛,或土虚水侮,津液运行失司,聚而成痰,瘀阻胞宫,使子宫动脉血流运行不畅,阻力升高,灌注量减少,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则胚胎着床不利,易于滑胎[18]。
2.1.3 肝郁脾虚,气郁化火《四圣心源·堕胎》云:“乙木郁陷,而克己土,土气困败,胎妊失养,是以善堕。”屡孕屡堕者常因久不生育,心理压力大,肝气郁结,木郁克土,中焦升降失序,气血精微输布之道壅滞,胞胎失于濡润,遂成堕胎之候。气郁日久,易于化火,胞络热盛则动胎。如傅青主言:“大怒则火益动矣,火动而不可止遏,则火势飞扬,不能生气化胎,而反食气伤精矣,精伤则胎无所养。”
胃属阳明经所主,性喜润恶燥,乃传化之腑,胃气以降为顺。《黄帝内经》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饮食停滞、湿热蕴结、邪热内扰等病理因素,皆易滞于中焦,致胃气壅滞,升降失常,久而形成燥热之变,甚则日久成瘀,阻络胞宫、冲任,使胎元失养而不固。因此,“阳道实”即胃实可视为RSA发病之标。
2.2.1 脾胃湿热,浊邪内生《内外伤辨·饮食劳倦论》曰:“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若妇人平素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加之屡孕屡堕,情志内伤,五志化火,则湿热内生,进一步影响脾胃运化之能,大量膏脂积聚于脉络,血行滞涩,脉道不利,终致酿生浊邪,糖脂代谢紊乱。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糖酵解异常一方面可影响母胎界面免疫细胞的功能,如糖酵解的重编程参与巨噬细胞的极化过程,RSA患者母胎界面M1/M2较正常妊娠者更高,糖酵解异常导致蜕膜巨噬细胞更倾向于促炎型M1极化[19];另一方面,糖酵解影响子宫内膜蜕膜化。糖酵解通量增强是保证子宫内膜蜕膜化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糖酵解过程中存在两种限速酶,即己糖激酶2和丙酮酸激酶M2,其表达水平可反映糖酵解水平。临床研究显示,RSA患者蜕膜中丙酮酸激酶M2表达较正常妊娠者明显下调,提示RSA患者子宫内膜蜕膜化过程中糖酵解通量不足,导致其蜕膜化功能受损[20]。此外,抑制有氧糖酵解可损害滋养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从而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2.2.2 日久成瘀,癥阻胞络《临证指南医案》云:“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但气钝血滞,日渐瘀痹。”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若有邪气犯经,易入血入络,日久则血滞成瘀。瘀阻胞络,胞宫失养,胎元不固。瘀血不祛,新血不生,母体气血愈发亏虚,胎元愈发失养,形成恶性循环,遂致屡孕屡堕。在现代医学中,血瘀型流产可被视为RSA中的血栓前状态。正常妊娠期血液呈生理性高凝状态,其是一种保护机制,以防分娩时过量出血。然而,RSA患者体内高凝状态过度激活,子宫和胎盘的血流状态发生改变,易在血管局部形成微小的血凝块,或阻塞胎盘,造成胎盘供血量减少,妊娠组织宫内血氧供应不足,生长受限,导致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不良而流产[21]。
《景岳全书·妇人规》曰:“故凡畏堕胎者,必当察此所伤之由,而切为戒慎。凡治堕胎者,必当察此养胎之源,而预培其损。”由于RSA患者发病机制复杂,应嘱患者先进行全面检查,确定相关病因,如免疫、遗传、解剖、内分泌等,予西药对症治疗,合并中药调理,衷中参西,为种子奠定根基。《妇人规》言:“凡胎孕不固,无非气血损伤之病,盖气虚则提摄不固,血虚则灌溉不周,所以多致小产。故善保胎者,必当专补气血。”由于脾胃虚弱所致气血亏虚者,临床常见其平素不喜锻炼,头晕乏力,神疲肢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滑或弱。治宜健脾益气,滋补化源。可用胎元饮或泰山磐石散,方中党参、白术补中益气,摄血固胎;当归身、生地黄、白芍养血荫胎,使气血俱旺,胎有所养;砂仁、陈皮、茯苓健脾安胃,以助中州化生气血。
《傅菁主女科·妊娠》曰:“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肾精依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补充,才能充盛,但“脾胃之能生化者,实由肾中元阳之鼓舞”,先天温养后天,两者互滋互助,方能胞宫得养,胎孕有常。对脾肾两虚型患者,罗颂平教授提出补益后天以助先天,选用四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益气,养血填精,助肾中元阳之生气[22]。郑慧芳教授主张在寿胎丸方的基础上加党参、黄芪、茯苓、山药等健脾益气之品,共奏脾肾双补、气血双调之效[23]。蔡莲香教授基于“精血”理论,孕前创制补肾助孕方干预,重用菟丝子30 g以补肾健脾,填精养血,孕后自制补肾安胎方聚精养血,以助胞宫封藏[24]。李淑萍教授秉承孟河医派学术思想,将顾护脾胃贯彻始终,总结出育麟益胎方,全方共达补脾益肾、养血安胎之功[25]。
丁甘仁曰:“血藏于肝,赖脾元以统之,冲任之气以摄之。”现代女性由于工作生活压力变大,心态失衡,焦虑、紧张情绪加重,加之屡孕屡堕后思想负担加重,以致肝气郁结,木失调达,反乘于土,气郁日久而化火,胞络热盛而动胎,故而见乳房胀痛、善太息、烦躁易怒、腹胀纳差等肝郁脾虚证的临床表现。故治疗当以疏肝解郁,益阴清热为主。方用保阴煎合二至丸加减。方中生地黄、墨旱莲滋肾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肝旺体质,胎火易盛,加黄芩、黄柏苦寒直折相火,清胎热之气;山药、白术健脾安胎而无温燥劫阴之弊;白芍疏肝理气;续断补肾壮腰,固系保胎。《女科经纶》谓:“肝经有风,致血得风而流散不归经。”故阴道出血和胎漏者可加防风、荆芥炭祛风宁络,凉血止血。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痰浊、瘀血等邪气留恋阳明胃经,易致阳明热盛,化热化燥,以致大肠津液燥结,故这类患者常可见喜食肥甘厚腻、消谷善饥、大便秘结、经期血块较多等临床表现,这些症状表面看似与脾虚之基本病机不一致,实则为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腑壅实和脾气虚弱两者共同导致的结果。因此,治疗上在补脾虚时,还需加清胃通腑、祛瘀化浊药。临床症见D-二聚体水平升高、子宫动脉阻力偏高、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滑者,可用当归芍药散加减。该方为血水同治代表方,其中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行血中之滞;白芍养血缓急止痛;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水以资生之源[26]。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当归芍药散可通过调节NF-κB、TGF-β1等信号通路,调节免疫平衡,抑制炎症反应,并改善血液黏度,促进微循环,降低子宫动脉阻力,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提高妊娠成功率[27]。张淑芬教授基于“亢害承制”理论,孕前自拟抑亢助孕汤,去菀陈莝,活血通络,以平“亢害之乱”;孕后自拟保胎方,在寿胎丸基础上加当归、丹参等药性平和之活血药,中病即止,以达破宿血而无动胎之弊[28]。
男精壮而女经调为有子之道,屡孕屡堕者必气脉亏损,气血不足,对该患者必须长期治疗,以调冲任,培补其源,方能种子。故治疗宜分期论治。国医大师夏桂成首先提出“调周法”,强调气血阴阳随着月经周期变化而变化,辨证治疗当与调周相结合[29]。行经期活血调经,祛瘀生新,予五味调经散加减;经后初期为阴长初始,宜滋阴养血,以阴扶阴,予归芍地黄汤加减;经后中期继以养血滋阴,佐以助阳,故予归芍地黄汤合菟蓉散加减;经后末期与排卵期相连,宜阴阳并调,予补天种玉丹加减;经间期重阴转阳,宜活血通络,补肾促新,予补肾促排卵汤加减;经前期补肾助阳,扶助阳长,予右归丸加减,后半期助阳健脾,疏肝理气,予加减健固汤合越鞠丸,促进新的调周形成。闫东平根据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提出月经周期的气血变化以脾胃为轴变换,经前期加川芎、丹参等辛香通络之品,以改善胞宫微循环,促进经血顺畅排出;行经期宜重用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培补中气以资生新血,并通过健运中焦,促进中焦气机的升降流转,以使气血周流无碍;经后期加石斛益胃生津,以促进胃气和降,进而协助肺气清肃下行,或加生地黄以柔润肝木,使肝体得养而助藏血;排卵期予紫苏梗助脾气左升,配合香附调畅肝气,肝气升发以助排卵[30]。经过调理再次成功受孕后,仍需秉持“预培其损”的原则,一般滑胎者,下次之堕必如期复然。因此用药保胎时间应为既往堕胎时间的2周以上。
患者,女,30岁,2023年8月23日因“反复流产2次”初次就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常州附属医院。现病史:患者有2次不良妊娠史,2020年孕18+6 周难免流产,引产;2022年9月生化妊娠1次。月经史:14岁月经初潮,经期5~6 d,周期30 d,量中,色鲜红,有血块,经前乳房胀痛,经行小腹坠胀伴腰部酸痛。排卵期有小腹疼痛。末次月经为2023年7月29日。既往史:夫妻双方染色体均正常。2020年9月于上海进行“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辅助检查:性激素、甲状腺功能、凝血功能、同型半胱氨酸均正常。免疫学检查:抗双链DNA免疫球蛋白G 2+/3(90.4、43.7U/ml,均↑),其余为阴性。糖耐量胰岛素释放试验(0、1、2、3 h):7.72、117.20、71.09、34.74 μU/ml。体重指数25.6 kg/m2。刻下:平素压力较大,熬夜,嗜食甜食,夜寐欠佳,入睡困难,四肢颈部湿疹时作,平素怕冷,大便稀溏,每日1~2次,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西医诊断:RSA;抗磷脂综合征。中医诊断:滑胎。辨证:脾肾阳虚证。治法:补肾健脾,温阳利水。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炙黄芪10 g、人参5 g、陈皮10 g、茯苓10 g、炒白术10 g、葛根10 g、炒山药30 g、枳壳10 g、法附片6 g、炙甘草6 g、生姜3 g、红枣10 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西药予阿司匹林25 mg,每日2次+硫酸羟氯喹片0.1 g,每日2次+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0.5 g,每日3次+盐酸吡格列酮胶囊30 mg,每日1次。
二诊(2023年9月14日):患者末次月经2023年8月23日,量色质如常,稍痛经,有血块,经前乳胀,腰酸。刻下:纳一般,大便偏稀,服中药后明显好转。予上方去人参、茯苓、枳壳、红枣,加党参10 g、干姜3 g、砂仁3 g、白扁豆10 g、桂枝10 g。15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西药继服。
三诊(2023年10月17日):患者末次月经2023年9月20日,量色质如常,稍痛经,有血块,腰酸,经前乳胀明显减轻。予二诊方去黄芪、干姜、山药、砂仁、桂枝、葛根,加茯苓20 g、枳壳10 g、柴胡10 g。15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西药阿司匹林加至25 mg,每日3次,加服泼尼松1粒,每日2次。
四诊(2023年11月30日):患者末次月经2023年11月15日,5 d净,量色质如常。辅助检查:复查自身抗体两项均阴性。子宫动脉:内膜厚度0.8 cm;右侧子宫动脉:搏动指数2.09,阻力指数0.82,动静脉血流比值5.6,右侧子宫动脉见舒张早期切迹。左侧子宫动脉:搏动指数2.03,阻力指数0.8,动静脉血流比值4.9,左侧子宫动脉见舒张早期切迹。刻下:少量淡黄色豆渣样白带,自用保妇康栓,自觉改善,无外阴瘙痒,纳寐可,大便稀溏。予初诊方去枳壳、附片、甘草、生姜、红枣,加防风10 g、菟丝子20 g、白扁豆10 g、白芷5 g、小茴香20 g、砂仁3 g、巴戟天10 g、独活30 g、细辛5 g。15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并嘱患者下次月经干净后停盐酸吡格列酮胶囊,并开始监测排卵;其余西药继服。
五诊(2024年4月30日):患者末次月经2024年1月6日,自怀,现已孕16+3 周,孕后查2次自身抗体两项均阴性。定期产检,总胆汁酸偏高,尿蛋白(+),其余均正常。期间嘱患者B超见胎心后停二甲双胍;孕14周加服熊去氧胆酸胶囊,1粒/次,每日2次,2周;孕15周时停泼尼松。方选茵陈五苓散加减。处方:茵陈10 g、茯苓20 g、炒白术10 g、泽泻10 g、柴胡10 g、党参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六诊(2024年5月14日):患者孕18+3 周,停强的松后,抗双链DNA略升高。刻下:纳可,夜寐差,大便不成形,小便色黄,舌质红嫩,无苔,脉细滑。予五诊方基础上加荆芥10 g、防风10 g、浮萍10 g、猪苓10 g、砂仁3 g、菟丝子10 g。15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晚温服。后定期产检随诊,电话随访患者于2024年9月23日剖宫产1名健康男婴。
按语:该患者以“反复流产2次”就诊,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RSA合并抗磷脂综合征。症见经期腰膝酸痛,平素肢冷畏寒,四肢颈部湿疹时作,大便稀溏,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四诊合参辨证为脾肾阳虚证。患者素体阳虚,水湿不化,聚湿成痰,且嗜食膏粱厚味,痰湿内生,气机不畅,壅阻胞宫。其本为阳气虚弱,其标为痰湿。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湿聚成痰;肾阳虚,气化失司,水湿停聚成痰,痰阻冲任,故见胞宫不能受胎。痰湿郁于肌表,发为湿疹。遂予补中益气汤加减,脾肾得温,水湿得化。其中黄芪、人参为君药,共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之效。白术、茯苓、附片、葛根共为臣药,其中白术、茯苓健脾渗湿,两者配伍共同化解脾虚湿滞;附片温肾助阳,可助君药补气之力转化为阳气;葛根升发脾胃清阳,助黄芪提升中气。山药、枳壳、陈皮、姜枣共为佐药,其中山药补脾益肺,既佐助君药补虚,又兼防渗利药茯苓过耗阴液;陈皮理气健脾,防补药壅滞,枳壳行气宽中,与陈皮协同疏通中焦气机,两者配伍,在补气同时行气,体现“补而不滞”之意;生姜、红枣可调和脾胃,助诸药吸收。炙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引经入脾。全方配伍脾气得健,肾精得养,脾肾阳气充盛则水湿无以复生。再配合西药改善患者免疫环境、内分泌功能等,遂嘱其监测排卵,方可备孕。孕后患者总胆汁酸偏高,尿蛋白阳性,大便不成形,遂予茵陈五苓散加减,茵陈清热利湿,直击肝胆湿热;荆芥、防风祛风解表,开腠理以散外邪;茯苓、泽泻、猪苓为利湿三药,协同茵陈通利水道,增强渗湿清热之力;白术健脾燥湿,与茯苓配伍“健脾以制水”;浮萍轻浮透表,助荆芥、防风疏散风邪,兼利水消肿,强化表里分消之功;党参补中益气,扶正固本,兼防祛邪药耗伤正气;菟丝子补肾益精固胎;柴胡疏肝解郁,升发清阳,助气机畅达;砂仁醒脾化湿,行气宽中,既防补药壅滞脾胃,又可理气安胎。如此孕前预培其损,孕后健脾安胎,标本兼治,胎元稳固,最终获诞麟儿。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孙莹,杜惠兰,李蓉,等.复发性流产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J].中国中药杂志,2024,49(9):2544-2556.
[2] 张冰婷,段润滋,白新久,等.复发性流产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23,14(6):72-76.
[3] 自然流产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自然流产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0,36(11):1082-1090.
[4] VAN DIJK M M,KOLTE A M,LIMPENS J,et al.Recurrent pregnancy loss:diagnostic workup after two or three pregnancy loss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meta-analysis [J].Hum Reprod Update,2020,26(3):356-367.
[5]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51(1):3-9.
[6] 奚婷,刘雁峰,包晓霞,等.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23,18(10):1482-1486.
[7] 刘頔.基于“阳道实,阴道虚”的脾胃气化理论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22.
[8] 王冰,戴铭.黄帝内经素问[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9] 吕衡,郑阳,沈晓萍.“阳道实,阴道虚”辨析[J].中医药信息,2004,21(5):4.
[10]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
[11] 张登本.读《素向》有感三则[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2):7-8.
[12] 朱文晓,包小丽,吴抑扬,等.剖析“阳道实,阴道虚”理论[J].光明中医,2010,25(8):1338-1339.
[13] 刘頔,纪立金.胃强脾弱之刍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5):2476-2478.
[14] 谈勇.中医妇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15] 黄婷,郭延彤,程志强.程志强教授从脾胃论治妇科疾病经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32):3589-3593.
[16] 胡玲娟,董伦燕.《四圣心源》从脾胃论治妊娠病学术思想浅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9):58-60.
[17] 李品,张爽,臧凝子,等.从“脾滋胎气”理论探讨蜕膜巨噬细胞极化在甲状腺自身免疫合并流产中的作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4,42(9):183-188,300.
[18] 闫朋宣,张海艳,赵雨坤,等.温阳法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性不孕症中的应用探讨[J].中医杂志,2025,66(3):312-316.
[19] 李国栋,冯晓玲.巨噬细胞糖代谢重编程在复发性流产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5,35(3):33-37.
[20] 高靖茹,冯晓玲.糖酵解在复发性流产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24,33(8):636-638.
[21] 李聪聪,赵爱民.高凝状态对复发性流产的影响和处理[J].实用妇产科杂志,2022,38(4):244-247.
[22] 刘昱磊,宁艳,罗颂平.罗颂平教授“预培其损”学术思想在复发性流产中运用经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17):1877-1881.
[23] 官璐,连方,相珊.郑惠芳从脾论治胎动不安经验[J].山东中医杂志,2022,41(5):470-474.
[24] 李河桥,谢京红,杨斌,等.蔡连香运用“精血”理论辨治复发性流产经验探析[J].江苏中医药,2023,55(10):21-24.
[25] 杨兴颖.育麟益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机制初探及早期妊娠结局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25.
[26] 傅尹航,邰迎春,杨艺垚.基于血水同病理论探讨当归芍药散治疗复发性流产血栓前状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26(10):184-189.
[27] 王玲,马雪琦,张春兰,等.当归芍药散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30):50-54.
[28] 曹琪,张强,韩鸳鹍,等.张淑芬基于“亢害承制”理论调节免疫治疗复发性流产[J].辽宁中医杂志,2024,51(3):37-39.
[29] 陆葳,戴楚蓝,夏云,等.国医大师夏桂成论中医女性生殖节律理论的“节”和“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24,58(9):1-5.
[30] 闫东平,郭妮妮,关永格,等.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析复发性流产的病机及辨治[J].中医药导报,2024,30(12):166-169.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yang channel fullness,yin channel deficiency”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