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蒋华夷, 何红平, 陈兴龙, 车彦云, 杨锐

【作者机构】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
【分 类 号】 G641
【基    金】 云南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教改项目(KCSZJG2452、KCSZJG2453) 云南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YB240306)。
全文 文内图表 参考文献 出版信息
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蒋华夷 何红平 陈兴龙 车彦云 杨 锐

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构建契合新时代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是当前中医药院校教师亟须探索的重要课题。作为药学领域的带头学科,药物化学是思政育人的重要载体。本文聚焦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分析其价值意蕴及存在问题,构建“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使命担当”四维目标体系,并从内容设计、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索其实施路径,旨在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关键词] 课程思政;药物化学;中医药院校;价值意蕴;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战略举措,其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各环节,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1]。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及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重任[2]。药物化学是培养学生药物创新研发能力的核心课程[3]。课程中蕴含的科研思维与思政元素,为育人提供天然载体[4]。目前,关于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非中医药类院校[5-7]。如商丘师范学院周庆峰构建以定目标、拆内容等7个环节为主线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以青霉素专题为例,展示课程思政实施过程[8]。但针对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文献报道较少[9]。基于此,本文立足中医药特色,探讨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存在问题及实践路径,以期为中医药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1 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1.1 传承中医药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

中医药文化以“天人合一”为哲学根基,以“大医精诚”为医德体系,以“辨证论治”为方法特征,并形成“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念及“形神共养”的健康观等思想,共同构成中医药文化基因谱系[10]。在药物化学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既能促进中医药文化基因的传承,又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11]。如中医药“天人合一”理念与现代可持续发展观高度契合,在药物合成知识点的教学中融入原子经济性、环保等元素,既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又促进中医药文化基因的传承。

1.2 汲取中医药哲学智慧,培养科学素养

中医药学是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指导下,结合长期医疗实践形成的理论体系。其中的整体观念(如“天人相应”)、辨证思维(如阴阳理论)及动态平衡观念(如“五行制化”)等,体现深刻的哲学智慧[12]。科学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13]。在教学中融入中医药哲学内涵解析,不仅有助于传承传统智慧,而且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如在抗病毒药物教学中,以艾滋病鸡尾酒疗法为例,分析其与中医药整体观的联系,既能揭示中医药哲学智慧的现代价值,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3 践行中医药核心价值,强化使命担当

中医药核心价值体系以以人为本、大医精诚、天人合一、调和致中等为核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高度契合[14]。在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社会担当。如在抗病毒药物的教学中,通过引入中医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中的临床应用案例,结合学校附属医院医疗队援鄂抗疫的事迹,阐释“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精神在现代医疗实践中的传承。见表1。

表1 药物化学课程思政案例

2 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针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思政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晰

当前的药物化学课程虽已设置思政目标,但尚未形成契合中医药人才培养需求的思政教学目标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的主动性,导致中医药文化元素未能有效融入药物化学知识的讲授中,从而影响思政育人效果。此外,中医药特色思政目标的不明确,不仅影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精准设计,而且使学生难以建立清晰的学习路径和达成标准,最终弱化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协同效应。

2.2 中医药特色思政元素挖掘不足且未能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

当前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常未能充分体现中医药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课程育人效能的充分发挥。一方面,教师对中医药思政元素挖掘不足,不能很好地将学科资源转化为思政育人资源;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导入环节机械植入思政元素,或生硬嫁接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导致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存在“两张皮”现象,易引发学生的认知偏差和情感疏离。

2.3 课程思政教学方式较单一

当前药物化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主要依赖教材内容和传统课堂教学,其模式较单一,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三全育人”的要求存在差距[15]。具体表现为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中简单地引入思政案例,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开展深度的教学设计,使育人成效未能充分彰显。

2.4 课程思政考评机制不健全且缺乏针对性

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受学生文化背景、专业背景及学习态度等多重因素影响,使其考核评价面临较大挑战。当前药物化学课程缺乏科学系统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且其评价内容缺失中医药文化传承维度。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影响教师对课程思政成效的分析,制约中医药特色课程思政教学的持续改进。

3 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3.1 构建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目标体系

基于学校办学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药物化学教学团队构建以家国情怀为根基,科学精神为内核,工匠精神为支撑,使命担当为导向的四维思政目标体系。其中家国情怀维度主要包括中医药文化认同、共同体意识及仁爱精神3个方面;科学精神维度旨在培养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攻坚克难及甘于奉献的品质;工匠精神维度旨在培养学生在实验操作、质量控制等环节的精益求精精神;使命担当维度旨在培养“生命至上”和“绿色合成”理念,并强化服务人民健康的使命担当。

3.2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系统挖掘思政元素并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基于课程目标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全方位剖析,重点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医药相关思政元素。以中枢镇痛药物为例,引入《本草纲目》对延胡索“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及《雷公炮炙论》“心痛欲死,速觅延胡”的记载,结合延胡索乙素的研发历程,培养学生的中医药传承创新理念;讲述吗啡结构改造得到可待因及盐酸美沙酮等一系列作用特点各异的镇痛药案例,培养学生“守正创新”理念和攻坚克难精神;引入吗啡在制备及储存过程中杂质控制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3.3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围绕“三全育人”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融合线上线下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推送涵盖中医药文化、临床案例及社会热点等导学包,以探究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实施以线下为主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情景模拟及中医药文化价值讨论等环节;课后,发布团队任务,进一步拓宽课程思政的广度。

3.4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系统的评价内容框架。在专业知识考核外,增加思政育人成效评价,涵盖价值观内化(家国情怀、科学精神等)和中医药特色素养(中医药文化认知、情感认同及行为体现三维度)。其次,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在专业知识的考核中适当融入中医药文化相关内容,通过标准化测试量化学习成效;从专题研讨表现、实践操作规范性及日常表现等方面评估学生的思政素养发展水平;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的成效评估机制。最后,建立课程思政评价反馈机制。教师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并制订个性化方案;通过教学反思动态优化教学策略,保障教学质量。

4 小结

本文聚焦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分析其价值意蕴及存在问题,并从课程思政目标、内容、模式及评价维度构建其实施路径。经过该教学实践,学生对药物化学课程中蕴含的中医药思政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中医药文化认同感进一步增强。学生评教分数较改革前1年提升4.3%。试点班级不仅实现云南省“最美大学生”、优秀骨干志愿者等省级荣誉的零突破,而且荣获“省级优秀班集体”、院级班级文化建设二等奖及校级“学风领航班”等荣誉。此外,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师的中医药文化素养和思政教学水平得到系统性提升。

需强调的是,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①需持续增加中医药知识储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②需探索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路径,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医药院校药物化学教学需着力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推进价值引领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邱勇.开创特色鲜明高水平中医药大学发展新局面[J].云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1):1-3.

[3] 徐云根.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4] 蒋华夷,杨锐,车彦云,等.基于科研思维培养的药物化学教学探索[J].广东化工,2022,49(13):228-230.

[5] 唐灵芝,陈兰妹,李媛,等.应用型本科药学专业药物化学课程建设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4):78-81.

[6] 周惠燕,计竹娃,李卫宏,等.高职院校药物化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20):70-75.

[7] 蒋琳,袁明龙,李宏利,等.后疫情时代《药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构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2(5):666-669.

[8] 周庆峰.药物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青霉素抗生素专题[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20):92-97.

[9] 冯承涛,李传润.中医药传承创新视域下药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探析[J].长春大学学报,2023,33(4):78-81.

[10] 赵海滨.中医药文化:独特价值与国际传播[J].人民论坛,2023(17):100-103.

[11] 薛方圆.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赜[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32):92-96.

[12] 李琳,胡志希.从中医的哲学智慧谈文化自信[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9):57-59.

[13] 姜勇.培养具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6(19):36-37.

[14] 廖光蓉.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国际传播[J].人民论坛,2024(18):101-103.

[15] 潘华泉,杜坤林.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5(2):80-8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dicinal chemist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

JIANG Huayi HE Hongping CHEN Xinglong CHE Yanyun YANG Rui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Yun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Yunnan Province,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How to construct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that aligns with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represents a critical research imperative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ors.As a leading discipline in the field of pharmacy,medicinal chemistry provides an essential platfor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edicinal chemist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analyzes value implications and existing issues,constructs a four-dimensional objective system of“comprising patriotism,scientific spirit,craftsmanship spirit,and professional commitment”,and explores implementation pathways through content design,pedagogical mode,and evaluation system,aiming to further enhance educational outcome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edicinal chemistr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ies;Value implication;Implementation pathway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5)09(a)-0147-04

DOI: 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5.26

[基金项目]云南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教改项目(KCSZJG2452、KCSZJG2453);云南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YB240306)。

[作者简介] 蒋华夷(1991.12-),女,博士;研究方向:药物化学。

[通讯作者]杨锐(1988.7-),男,博士;研究方向:民族药学。

(收稿日期:2025-06-03)

(修回日期:2025-07-13)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