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优势

黄柳玲, 陆韵薇, 李光亚, 李沛泽, 李珊珊, 秦秀德

【作者机构】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脑病与心理病科
【分 类 号】 R245
【基    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2405265) 广东省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CYJ2023080709 4817035) 广东省深圳市引进中医药高层次医学团队立项项目(SZZYSM202111011) 广东省深圳市“3030计划”中医临床研究项目(G3030202101)。
全文 文内图表 参考文献 出版信息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优势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优势

黄柳玲 陆韵薇 李光亚 李沛泽 李珊珊 秦秀德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脑病与心理病科,广东深圳 518033

[摘要]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优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2013年1月至2024年12月的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失眠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使用频次统计对针药结合不同优势进行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律分析,并构建腧穴复杂网络模型,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优势和选穴规律。结果 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优势分析中,针刺加入涉及24项、609次指标改善,中药加入涉及10项、129次指标改善,针刺中药联用加入涉及24项、450次指标改善。这些优势主要集中在睡眠相关指标、神经递质、性激素、情绪等方面改善。特定穴中五输穴、交会穴、原穴的使用频次最高,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失眠主要选用督脉、经外奇穴、心经的腧穴,神门+三阴交是最常使用的穴位组合。结论 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优势在于提高效果,调节神经内分泌,体现个体化、精细化治疗。

[关键词] 原发性失眠;针药结合;数据挖掘;临床优势;针刺;选穴规律

原发性失眠(简称“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显示,64%的人睡眠质量欠佳,59%的人存在失眠症状,失眠严重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1-2]。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虽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失眠症状,但其存在依赖、滥用、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探索失眠及其共病的发病机制,开发精准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段是失眠临床治疗的重要方向[3]。针药结合是指运用针刺和药物两种治疗手段,以达到协同增效、减少药物用量、降低副作用风险的作用,且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充分体现个性化精准治疗[4]。研究显示,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效果显著[5-6]。本文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利用SPSS Modeler 18.0对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数据分析,以期为针药结合在临床中运用提供科学依据,指导针药结合治疗失眠在临床中更规范和合理地使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2013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集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学术期刊或临床研究性文献。中文检索式:(失眠+不寐+失眠症+睡眠困难+入睡和睡眠障碍+睡眠紊乱+睡眠障碍)AND(针刺+针灸+针法+针刺疗法+针刺治疗+针药+电针+温针+耳针);英文检索式:(“insomnia” OR “insomnia disorder” OR “sleep disorder” OR “sleeplessness” OR “dyssomnias” OR “early awakening” OR “nonorganic insomnia” OR “sleep initiation and maintenance disorders”)AND(“needling” OR “acupuncture therapy” 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OR “acupuncture” OR “acupuncture medication combined” OR “electroacupuncture” OR “warm acupuncture” OR “ear acupunctures”)。以上中英文检索式的具体格式随不同网站要求做相应调整。

1.2 纳入标准

①研究设计为临床对照试验文献;②研究对象符合国内外通用失眠指南诊断标准;③针刺处方明确;④针灸干预方式限定为“针刺”“毫针”“电针”“温针”“耳针”的临床研究,药物干预方式包括中药、中成药、其他民族医药及常规西药治疗;⑤针刺技术符合国家标准,临床报道有效。

1.3 排除标准

①干预措施合并“经颅磁刺激”“推拿手法”“中药熏洗”等其他干预方式;②属于基础研究、个案报道、meta分析等文献;③其他基础疾病引发的失眠,如脑卒中后失眠、焦虑抑郁后失眠、高血压性失眠等文献;④针刺穴位非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和耳穴文献。

1.4 文献筛选

通过上述检索式对文献进行检索,将得到文献导入NoteExpress 3.2.0软件,利用其查重功能,剔除重复文献;通过阅读文献的标题和摘要对文献进行初筛,再将得到的文献通过阅读全文,确定最终纳入文献。从最终纳入文献中,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临床疗效对比,提炼出体现针刺优势的文献,用于选穴规律分析。

1.5 数据库建立及数据规范

不同优势数据库的建立:根据文献研究特点的不同,将其分为体现针刺优势、中药优势、针药优势及其他优势,建立体现不同优势的Excel表格,将题目、穴位、疗效、改善指标等信息汇总整理录入各自Excel表格中。

针刺处方数据库的建立:从体现针刺优势的文献中提取腧穴处方,腧穴处方需保证穴位明确,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或耳穴,针灸干预方式限定为“毫针”“电针”“温针”“耳针”,且针刺技术符合国家标准且临床报道有效。将符合条件的腧穴处方录入Excel中建立穴位处方数据库。本研究仅提取主穴处方用于分析,对主穴外的辨证或随症加减的穴位不予纳入。参照国家标准《经外奇穴名称与定位》[7](GB/T40997—2021)和《经穴名称与定位》[8](GB/T12346—2021)对穴位名称及归经进行规范化处理。以上两个数据库的建立由4名研究人员共同完成,数据录制完成后,由专门的审核人对录入数据进行核对,有争议的数据由审核者向录入数据研究员进行核实,并与本文通信作者讨论后决定是否纳入。

1.6 数据分析与统计运用

借助频数统计手段,对纳入文献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局指标予剖析,并加以分类梳理。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开展关联规律分析,构建腧穴复杂网络模型。在关联规律分析过程中,设定参数为支持度>10%,置信度>80%,最大前项数为2[9]

2 结果

2.1 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临床优势

最终共得到446篇文献,见图1。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干预方式及效应分类见表1。

表1 针药结合治疗失眠干预方式及效应分类

图1 纳入文献流程

在体现针刺优势领域的24项研究中,指标改善累计出现609次,其中睡眠相关指标改善最显著;5-羟色胺、雌二醇、γ-氨基丁酸水平上升,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水平降低,提示其对调节神经递质和激素释放均有调节作用。见表2。体现中药优势的研究共10项、129次指标改善,其中症状体征改善共22次,占总改善频次的17.05%,3种优势类型中症状体征改善率最高。见表3。体现针刺中药联用优势的研究共涉及450次指标改善,其血生化相关指标改善在3种优势类型中最高(8%)。见表4。

表2 体现针刺优势指标改善情况

注:↑标示指标水平上升;↓标示指标水平下降。

表3 体现中药优势指标改善情况

注:↑标示指标水平上升;↓标示指标水平下降。

表4 体现针刺联合中药优势指标改善情况

注:↑标示指标水平上升;↓标示指标水平下降。

2.2 针刺治疗失眠选穴规律

2.2.1 腧穴的使用频次及其归经 针刺优势的展现和腧穴的选择紧密相连。本研究从体现针刺优势的221篇文献中,提炼出221条腧穴处方,包含105个穴位用以展开分析,其中频次前5位的腧穴为神门、三阴交、百会、四神聪、内关;特定穴中五输穴的使用频次最高;在归经上,总频次最高的前6条经脉为督脉、经外奇穴、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见表5~6。

表5 前5位特定穴位统计

表6 前6位腧穴归经统计

2.2.2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运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体现针刺优势的文献中获得腧穴处方里涉及的105个腧穴开展关联规则分析。研究选取支持度最高的前5个腧穴组合,相关结果见表7。其中,神门与三阴交的支持度与置信度最突出,支持度达73.76%,置信度为82.21%。

表7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2.2.3 腧穴复杂网络分析 将221条针灸处方数据导入SPSS Modeler 18.0软件,利用其网络可视化功能,得到腧穴复杂网络结构。见图2。

图2 腧穴复杂网络分析

3 讨论

原发性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不得眠”“目不瞑”范畴,其与环境、药物或其他身体疾病等因素无关系,主要表现为入睡启动难、睡眠维持困难和睡眠质量差,患者常伴多种日间功能损害及负面情绪[10]。随着失眠患病率在全世界的增长,针药结合作为临床常用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虽有大量文献证实其治疗的有效性,但目前暂无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有效性及其穴位的系统整理,本研究结合数据挖掘、统计学等手段,旨在对不同类型针药结合方式文献中改善的临床指标进行总结,并对体现针刺优势文献中的穴位进行选穴规律分析。

3.1 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临床优势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曰:“久则羸瘦,脉虚多寒,三十六病,千变万端,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直接强调针药并用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中药或针刺联合中药的应用均可提高临床治疗失眠的效果。3种优势均包含睡眠相关量表改善,其中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改善数量最多。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是评价失眠的常用量表,既往系统评价证实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接受度,被广泛用于群体睡眠研究或筛检[11]。临床研究显示,中药或针药合用均可提高失眠患者血清5-羟色胺水平,提高睡眠质量,改善睡眠状态,与本研究中血生化指标结果一致[12-13]。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和针刺联合中药可调节多项雌激素指标,符合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可通过调节大脑皮质功能活动和人体性激素治疗失眠的机制[14]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药结合对失眠患者精神情绪和日常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既往调查显示,约50%的失眠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睡眠不足可引发或进一步加剧精神障碍[15]。研究显示,中药可显著降低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量表评分[16]。Wang等[17]研究显示,针刺可通过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促进5-羟色胺、多巴胺产生,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并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徐川等[18]研究显示,针药结合可调节人体性激素水平,达到促进睡眠、改善情绪的作用。

3.2 体现针刺优势文献的选穴规律

《针灸甲乙经·序》载:“经穴者,乃气血之通道,疾病之关键也。察经穴之虚实,知脏腑之盛衰,调气血之逆顺,以达治愈之效。”提示腧穴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挖掘针刺优势文献选穴,发现神门、三阴交、百会等使用频次最多,特殊穴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五输穴、交会穴、原穴、八脉交会穴上。研究显示,针刺神门、三阴交、百会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认知和记忆功能,可能与上调海马中的信号通路,抑制神经元凋亡相关[19-20]。临床研究显示,针刺五输穴可提高失眠治疗的有效率和安全性[21]。交会穴可调节交会诸经气血,发挥扩大主治范围作用,与其他穴位搭配治疗多种证型失眠[22]

失眠的病机责之阴阳失调,病位在心、脾、肾等[23]。这与本研究发现体现针刺疗效的腧穴主要集中在督脉,其次是经外奇穴和心、脾、膀胱、肾经相符合。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通过针刺督脉,可调节人体阳气的运行和盛衰,使人昼精夜寐。四神聪是经外奇穴之一,针刺其可使阳气内敛,阴气上承,改善阴阳失衡的状态,刺激四神聪还可疏通头部经络,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作用。穴位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神门-三阴交组合的相关性最高。神门为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可宁心安神。临床研究显示,神门和三阴交两者相配可扩大治疗范围,增强安神助眠的功效[24]

4 小结

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近11年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文献进行分析,该疗法的效果显著,其潜在机制可能涉及调节人体神经内分泌水平、缓解失眠继发的相关症状及不良情绪。治疗中常选特定穴(如五腧穴和交会穴)及督脉、经外奇穴、心经、脾经的腧穴。选穴规律强调从督脉调脑安神、循经选穴,并强调特定穴的应用以扩大治疗范围。然而,鉴于针药结合交互作用的复杂性,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治疗方式标准;且本研究纳入文献质量参差,多数文献仅基于单一量表或血清指标进行分析。因此,建议未来建立统一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并深入开展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研究。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EDINGER J D,ARNEDT J T,BERTISCH S M,et al.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for 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 in adults:an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J Clin Sleep Med,2021,17(2):255-262.

[2] 谭思静,齐征.如何解救被低质量睡眠“困”住的年轻人[N].中国青年报,2024-03-22(5).

[3] 李双艳,张斌.失眠障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实用医学杂志,2024,40(6):731-737.

[4] 张枫帆,金芳梅,李芳,等.辨针药之不同,明结合之应用[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5,39(5):45-46.

[5] 钱焕萍,陈雪,许建峰.针药并用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的疗效观察及对脑功能密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5,44(4):396-401.

[6] 胡学谦,张郦,张敏敏,等.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症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及Quisi研究[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24,31(4):213-216.

[7]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经外奇穴名称与定位:GB/T 40997-202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

[8]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经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2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

[9] 张朝阳,杨元祯,骆雨,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针药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优势及选穴规律[J].针刺研究,2025,50(2):232-242.

[10]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4,57(6):560-584.

[11] 谢晨,方超君,黄琴峰,等.基于数据挖掘浅析电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选穴特点及文献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24,40(8):52-59.

[12] 任俊华,李鹏飞,高希言.针刺联合酸枣仁汤对原发性失眠老年患者睡眠质量及血清BDNF、5-HT水平的影响[J].中医研究,2023,36(4):56-60.

[13] 李虎成,高齐,李永宏.针刺督脉穴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23,42(10):1030-1035.

[14] 赵旭辉,冼丽萍,陈继文.“天人地三才”配穴针刺法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0(9):1003-1006.

[15] CHELLAPPA S L,AESCHBACH D.Sleep and anxiety:from mechanisms to interventions [J].Sleep Med Rev,2022,61:101583.

[16] 李小敏,徐磊,蔡永亮.解郁方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失眠伴抑郁焦虑状态患者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3,44(2):49-52.

[17] WANG Y,LU Q,PENPAT I,et al.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ghost points combined with fluoxetine hydrochloride on mild-to-moderate depression [J].World J Psychiatry,2024,14(6):848-856.

[18] 徐川,王峰.调督安神针法联合滋肾疏肝安神方对围绝经期失眠症伴抑郁焦虑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处方药,2024,22(8):149-151.

[19] HUO Y S,CHEN Z Y,YIN X J,et al.Tiaoshen acupuncture for primary insomnia: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Zhongguo Zhen Jiu,2023,43(9):1008-1013.

[20] LINA Q,YINAN S,LIANHONG T,et al.Efficacy of electroacupuncture stimulating Shenmen(HT7),Baihui(GV20),Sanyinjiao(SP6)on spatial learning and memory deficits in rats with insomnia induced by para-chlorophenylalanine:a single acupoint combined acupoints[J].J Tradit Chin Med,2023,43(4):704-714.

[21] 刘聪.针刺五输穴治疗心肾不交失眠50例的临床效果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20,21(12):1788-1791.

[22] 陈文君,袁秀丽.针灸治疗不同症型原发性失眠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22,41(9):123-125.

[23] 潘夏彦,荆桧,张彬.失眠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5,23(2):144-147.

[24] 朱丽颖,陈坤,姜同菲,等.调神方针刺改善慢性失眠患者入睡潜伏期及过度觉醒的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4,40(9):10-15.

Exploration on clinical advantages of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insomnia based on data mining

HUANG Liuling LU Yunwei LI Guangya LI Peize LI Shanshan QIN Xiude
Department of Encephalopathy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the Fourth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dong Province,Shenzhen 51803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advantages of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insomnia base on data mining.Methods Literatures on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insomnia in CNKI,VIP,Wanfang Data,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and Embase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24 were retrieved.After screening according to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different advantages of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through frequency statistics were analyzed,SPSS Modeler 18.0 was used for association pattern analysis,and a complex network model of acupoints was constructed,clinical advantages and acupoint selection rules of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insomnia were observed.Results Analysis on clinical advantages of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insomnia,the addition of acupuncture involved improvements of 24 items,609 times indicators,the addition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volved improvements of 10 items,129 times indicators,the addition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volved improvements of 24 items,450 times indicators.These advantages mainly focused on improving sleep related indicators,neurotransmitters,sex hormones,emotions,and other aspects.Among specific acupoints,the frequency of use was highest for five-shu point,crossing point,and yuan-primary point,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insomnia mainly selected from acupoints of governor channel,extra ordinary point,and heart channel,shénmén+sānyīnjiāo was the most commonly used acupoint combination.Conclusion Clinical advantage of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insomnia lies in improving effectiveness,regulating neuroendocrine,and reflecting individualized and refined treatment.

[Key words] Primary insomnia;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medication;Data mining;Clinical advantages;Acupuncture;Acupoint selection rules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5)09(b)-0100-07

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6.1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2405265);广东省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JCYJ2023080709 4817035);广东省深圳市引进中医药高层次医学团队立项项目(SZZYSM202111011);广东省深圳市“3030计划”中医临床研究项目(G3030202101)。

[作者简介] 黄柳玲(1999.4-),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23级中医内科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秦秀德(1981.3-),男,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2025-06-03)

(修回日期:2025-06-25)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