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6.21
中图分类号:R277.7
陈宣宇, 宋帅, 于宝琦, 马玉侠
| 【作者机构】 |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治中心 | 
| 【分 类 号】 | R277.7 | 
| 【基 金】 | 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1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zyyzdxk-2023116)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ZR2021MH373)。 | 
郁病是指以情绪低落、烦躁不安、胁肋胀满,或易激惹、多愁善感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包括现代医学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神经衰弱、分离转换性障碍等部分精神障碍及身心障碍类疾病[1]。郁病在青中年女性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其病程变化与患者情志因素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为16.6%,且有升高趋势,为社会造成较大的疾病负担[2]。精神类疾病具有复杂的生物学基础,其确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传统干预手段,但部分患者仍存在症状控制不佳的情况[3]。神经调控技术如脑深部电刺激术虽有一定效果,但患者依从性较差,可能引发感染、出血、癫痫发作等不良反应,且存在设备相关并发症风险。该技术对专业设备和人员要求较高,长期治疗费用昂贵,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推广应用存在明显局限性[4]。中医外治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体表刺激或外用药物等手段治疗疾病的方法[5]。《理瀹骈文》言:“内治之理,即外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外治法与内治法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临床常用的针灸、推拿、耳穴贴压、拔罐等外治技术,通过刺激特定经络穴位,调节气血阴阳,在情志病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6]。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为郁病诊治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马玉侠教授是第五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全国中医临床特色技术传承骨干人才,山东省五级师承继承人,师承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全国名中医高树中教授。马教授长期从事经穴药物外治法的研究,结合中医经典理论与临床经验,四诊合参,擅于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郁病,将其诊治郁病经验总结如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曰:“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内伤七情为郁病发病关键。《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灵枢·行针》云:“多阳者多喜。”阳气在维持人的正常精神意识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数医家认为郁病因情志内伤,阳气不足,脏腑气机失调所致。
马教授认为,肝郁气滞,心神失调,阳气不足易致颈、膈、脐三关不通而发为郁病。“关”作为人体气机运行的关键枢纽,具有重要生理意义。颈关是沟通头面诸窍与四肢百骸的重要通道,膈关、脐关是人体上、中、下三焦的分界线,颈、膈、脐三关的通畅是维持人体阴阳平衡、保证营卫气血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7]。肝主疏泄,调畅情志,性喜调达而恶抑郁,《素问·金匮真言论》云:“病在肝,俞在颈项。”郁病患者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易致颈关不通,清阳之气无以上达脑窍则神明失养。《灵枢·卫气》曰:“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心藏神,主宰人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且其位近膈关,膈关为人体气机运转之要冲:一方面《难经·六十六难》提出三焦乃“原气之别使”,元气经此枢纽通达三焦,借膈关、脐关两大气机节点实现五脏六腑的周流输布[8];另一方面《灵枢》多篇强调膈关与胸中气海的特殊关联,《灵枢·邪客》称“宗气积于胸中”,《灵枢·五味》云:“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宗气在膈关汇聚,调节全身气机之升降出入,维系整体气化平衡。脐隶属任脉,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直接或间接相通,是元气的生发之处[5]。膈关以宗气为枢调控气机动态,脐关以元气为本滋养先天之本。若脐关阻滞则元气不达,上不能温煦膈关以养心神,下无以灌溉脏腑而生气血,终致神失所养而生郁病。
2.1.1 整体望诊 通过整体诊察患者神色形态可对其病情状态有初步认识。《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在病变在外有其相应表现,因此中医望诊的实质是司外揣内、见微知著。望诊首先望神,自患者步入诊室,便可通过形体动作判断其神志状态,《类经·针刺类》云:“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形神一体,郁病患者阳气亏虚,神失濡养,其形体不足,多表现为肌肉无力、“毛悴色夭”“头倾视深”“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望色主要查面色,《难经·六十一难》云:“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人体内气血通过经络上行头面,因此望面部色泽可直观诊察人体气血状态。正常亚洲人的面色应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青为肝”、肝经“是动则病……面尘,脱色”,郁病患者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思则气结于脾,故睑定而色黄以涩”,其面色青黄,面无光泽,如蒙灰尘。
2.1.2 望目 望目首察眼神。《灵枢·大惑论》载:“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难经·三十七难》曰:“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知黑白矣。”肝开窍于目,目为心之使,是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所,可直接反映心神的活动状态。正常人的眼神灵动、有光彩,若患者表现为目光空洞,眼神闪躲,不敢直视,多提示其心神受损,精神涣散,处于抑郁状态。
次察眼区络脉,郁病患者多在眼针肝、胆区出现络脉形状、颜色的改变。眼针疗法是彭静山教授根据五轮八廓理论所创,该疗法通过将眼区配以后天八卦,细分为八区十三穴进行诊察及针刺治疗[9]。《素问·五脏生成》曰:“诸脉者,皆属于目。”《灵枢·大惑论》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脏腑通过经络运行气血上行于目,因此对眼区络脉的形色进行望诊,能实现对相应脏腑疾病的精确诊断与治疗。若眼针肝胆区络脉细小连绵成片、颜色晦暗或出现灰褐色斑点多为郁病日久;若络脉迂曲怒张、其色鲜红多为实证、络脉色淡多属虚证。
2.1.3 望鼻肝区 鼻肝区色质变化可作为肝郁血瘀的重要面部指征。《灵枢·五色》载:“庭者,首面也……直下者,肝也。”鼻肝区位于两目间正下方的鼻柱部位[10]。《类证治裁·郁证》言:“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若鼻肝区色暗,出现棕褐色色素沉着、瘀斑,提示肝郁日久,久病入络,气滞血瘀。
2.1.4 望耳穴 耳穴与人体各系统存在对应关联,其中耳垂4区的形态变化可直观反映患者神志状态。《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全身脉络汇聚于耳,六阳经分别入耳、上耳前、至耳上角,六阴经通过其经别与阳经相合而间接上达于耳,使耳与全身脏腑密切联系。现代研究显示,耳廓表面分布着与人体各部位相对应的特定反射区,通过刺激耳穴能平衡大脑皮质的神经活动状态,进而起到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调节情绪的功效[11]。耳垂4区为神经衰弱点,可反映人的神志状态,抑郁及失眠者多于此处有褶皱,若按压后皮肤迅速回弹者病情较轻;若按压后皮肤凹陷不起者病情较重。
望舌边肝胆区的征象可直观反映郁病患者的病理状态。《临证验舌法》云:“凡内外杂证,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临证可通过诊察舌之神、色、形、态辅助判别患者脏腑虚实及气血盛衰。《医镜·论口舌证》提出舌面的具体脏腑分区:“凡病俱见于舌……舌边主肝胆。”郁病患者肝失疏泄,气不布津,伸舌后常可观察到舌面两边各有1条细小唾液线,即舌缨线[12];若舌边肝胆区色红,提示肝郁化火;若舌边出现瘀点、瘀斑,表明病程迁延,已入血分。
《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十二经脉联系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四肢百骸,腧穴为经络之气出入的场所,故脏腑的病变可通过外在腧穴反映出来。
通过诊察和按压脐肝穴、膻中穴、肝俞穴、太冲穴可辅助诊断郁病。脐肝穴位于脐左0.5寸压痛点处,《难经·十六难》云:“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触之可反映肝郁程度[13]。膻中穴位于两乳间,为气之海,宗气汇聚于此,又“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络于膻中”,郁病患者肝气郁结,气阻膻中。肝俞穴是肝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太冲穴为肝经原穴,两者可用于诊治该脏疾病。郁病患者多于脐肝穴附近有压痛或触及动脉搏动,甚者脐左一掌大区域皮肤发硬;于肝俞穴附近皮肤隆起、太冲穴附近有压痛,可扪及条索状物,提示肝郁气滞;证属气滞血瘀者膻中穴稍按或触之即痛,气虚者平素即喜揉喜按。
脉诊主要通过切循寸口脉,感知脉动应指的形象以诊察脏腑病情,“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情志为患,肝失疏泄,多表现为左关脉独大[10]。《望诊遵循》载:“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肝郁甚者左关脉局部皮肤隆起,可望见动脉搏动。马教授在此基础上,结合切按别部脉象判断郁病患者整体情况。若同时伴双侧尺脉弱,或尺脉局部皮肤凹陷,提示肝郁肾虚;伴右寸、关脉浮滑,提示肺胃之气不降,肝脾之气不升;伴右关沉细无力且脉左大于右,提示肝气横逆犯脾,肝郁脾虚;伴左寸弦、双尺细数,提示心肾不交,神失所养。
《证治汇补·郁证》言:“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因此针灸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通关调神、燮理阴阳。马教授临证常在辨证论治后选择适宜的中医外治法治疗郁病。
3.1.1 颈关快刺——疏肝理气通颈关 脑为元神之府,在位置上,“头为诸阳之会”且“根溜注入”之“上入”穴及十二经别之“六合”均位于颈项部,使颈项成为五脏六腑与脑部沟通的关隘[14]。在功能上,《灵枢》所载“七次脉”“天牖五部”围绕颈项分布,用之可理气行血治疗头面五官情志病[15];降气除逆治疗暴病[16]。马教授结合颈关理论及自身临床经验创立颈关快刺法,可通达颈关,疏肝理气,调理脏腑,改善郁病患者精神恍惚、反应迟缓、睡眠障碍的临床症状[17]。穴取双侧风池、天柱、颈夹脊、肩井、肩井旁穴,操作时自上而下用短针快刺不留针,取“气调而止”之意。若后项发际处有红色瘀斑,表明已气病及血,血伤入络,“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应于局部反应点用三棱针点刺“以泻其邪而出血”[18]。
3.1.2 大通关法——调畅气机通膈关、脐关 郁病患者多因七情不舒,“气闭塞而不行”,郁结于膈关、脐关,则元气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失调。因此马教授临证治以大通关法,方选膻中、中脘、太乙(双侧)、天枢(双侧)、大巨(双侧)、气海以通膈关和脐关,调畅三焦气机。
大通关法方中中脘、太乙、天枢、大巨、气海均位于腹部。脾胃为后天之本、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后天之气充盈则能滋养先天元气,中脘为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与胃经之太乙、天枢、大巨共奏理气和胃,通降腑气之效。《针灸甲乙经》曰:“伤忧悁思气积,中脘主之。”《针灸大成》谓太乙“治癫疾狂走”,故用之又可调畅情志。《灵枢·九针十二原》载:“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即气海穴,《胜玉歌》言:“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刺之可调一身之气,气行自可解郁。《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天枢为人体阴阳升降之枢纽,且横平脐中,为通脐关之关键。现代医学认为,针刺腹部腧穴可通过恢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调节脑-肠轴功能治疗抑郁症[19]。针刺天枢穴可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多样性治疗抑郁症[20-21]。
3.1.3 华佗夹脊针刺——通关扶阳,调和脏腑 华佗夹脊穴位于督脉左右,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气的作用。郁病患者经脉不通,阳气不足,夹脊穴邻近督脉,经气相通,深刺夹脊穴可激发督脉经气,振奋阳气。马教授临证采用华佗夹脊盘龙刺法,穴取第8胸椎~第1腰椎夹脊穴。操作时嘱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自左侧第8胸椎夹脊穴开始,第8胸椎夹脊穴取左侧,第9胸椎夹脊穴取右侧……至右侧腰1夹脊穴,如此一左一右、由上而下取穴,均与皮肤呈75°向脊柱方向斜刺30~35 mm,留针30 min。赵春晓等[22]以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阈下抑郁33例,总有效率为90.9%。
3.1.4 调神益脑,燮理阴阳《灵枢·本神》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石学敏院士认为,中医所说广义之神包括现代医学高级中枢神经系统,调神应首重脑府[23]。马教授临床治疗郁病常在头部取百会、四神聪、印堂穴以调神益脑。《黄帝内经太素》云:“脑为头气之街,故头有气,止百会也。”百会居巅顶,是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为“一身之宗,百神之会”,《针灸大成》谓之能治疗“心神恍惚”。四神聪位于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用之增强百会醒脑调神之效,陈秀玲等[24]单用四神聪电针治疗抑郁症,总有效率为83.3%。《素问·骨空论》载:“督脉者……上额,交巅上,入络脑……上系两目之下中央。”督脉上循巅顶,入络于脑,且肝经与督脉会于巅,印堂穴隶属于督脉,位于额部两眉间,为道家“上丹田”藏神之府,可通过“印堂-督脉-脑-神”系统治神兼调脏腑气机[25]。
“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气血失和,怫郁于内,脏腑阴阳失调发为郁病,因此马教授应用神门、内关、期门、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穴疏肝理气,燮理阴阳。神门为心之原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针灸甲乙经》载:“心憺憺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两者合用,联络气血,补益心神。期门为肝之募穴,位近胸中,可宽胸理气,太冲为肝之原穴,两者相配,肝气得疏。《四圣心源》曰:“调和五脏之原,职在中宫也。”脾不升清,则肝肾之气不升,胃不降浊,则心肺之气不降。足三里、三阴交为调补脾胃之要穴,脾胃健运,水谷精微化生气血有源,上可滋养神明,脾胃枢转,脏腑气机升降有常,则郁结自解。诸穴合用,气血调和,神志安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郁病以阳气不足为主要表现者选用隔药灸脐法尤宜。隔药灸脐法为脐中疗法的一种,直接作用于神阙穴,可发挥穴位、药物、艾灸三者的功效,能激发经气,疏通脐关,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马教授常在辨证论治后选用柴胡、桂枝、黄芩、半夏、白芍、人参、黄连、肉桂、郁金、石菖蒲和苏合香等药物研末后隔药灸脐,以达疏肝、补肾、调神之效。于子如等[26]以隔药灸脐法治疗阈下抑郁患者34例,能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总有效率为94.1%。
对肝郁气滞明显者,马教授临证多于膻中针刺后加拔火罐,一方面“膻中者,为气之海”,膻中为八会穴之气会,可疏调郁结之气机;另一方面通过拔罐的机械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机体兴奋和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此外,观察其罐印颜色可辅助诊断,肝郁脾虚患者通常罐印色深。若患者肝郁日久化火或素有肝胆火盛,可于肝俞、胆俞处刺络放血加拔火罐,清泻肝胆火热。
郁病日久或畏惧针刺者可长期进行穴位埋针。穴位埋针采用特制微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通过持续温和刺激产生治疗作用,无酸麻胀痛等传统意义上的针感,患者接受度高,适宜治疗慢性顽固性疾病[27]。《类经》云:“情志之伤……无不从心而发。”心不藏神,肝失疏泄,脏腑气机失常,则情志失调,因此马教授临床常在心俞穴、肝俞穴处皮下埋针,3 d一换,以对局部腧穴进行长期刺激。
郁病伴有失眠症状者可用闻香疗法以镇静安神。《外科精要》载:“气血闻香则行。”闻香疗法是指将气味芳香的药物制成适当剂型,使芳香物质分子经口鼻、皮肤、黏膜等途径渗入体内,发挥平衡阴阳的功效,从而起到防治郁病的作用[28]。马教授临证常将药物烘干后共研为粗末,装入枕芯制成药枕,或制为香囊每日佩戴,以发挥长期的刺激作用。
患者,女,38岁,2024年4月7日初诊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外治中心。主诉:持续性情绪低落伴头晕、头痛半年余。现病史:患者半年余前因家庭矛盾出现情绪低落,悲伤欲哭,头晕,头部胀痛,以巅顶为主,就诊于外院,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评分为20分,提示中度抑郁。未进行系统治疗,为求中医外治诊疗,遂来就诊。现症见:持续性情绪低落,喜悲伤欲哭,有自残倾向,精神焦虑。头晕,头部胀痛,以巅顶为主,颈项部僵硬疼痛,偶有情绪不佳时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刺痛,可自行缓解。平素易感疲惫,休息后仍不能缓解。纳差,稍食即饱,饭后胃脘部胀满,嗳气后觉舒,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常于01:00—02:00惊醒,醒后可复睡。二便调。中医望闻切诊:精神萎靡,面色青黄,鼻肝区色暗,喜叹息。舌暗红苔薄白,有舌缨线,脉弦细,左关脉独大,腹温凉,脐左压痛,太冲穴附近压痛。中医诊断:郁病(肝郁气滞证)。治则:疏肝解郁,通关理气。处方如下,①针刺:大通关方、百会、四神聪、神门(双侧)、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双侧)、公孙(双侧),隔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颈关快刺,隔日1次,不留针。②耳穴压豆:心、肝、神门、皮质下、耳垂4区,双耳交替进行,3 d一换,嘱患者自行按压。③闻香疗法:柴胡60 g、白菊花50 g、夜交藤50 g、合欢花50 g、石菖蒲30 g、川芎30 g、远志30 g、香附30 g、丁香15 g、檀香10 g、磁石(打碎)50 g、冰片(另包)5 g,上药共研为粗末,装入枕芯制成药枕,1个月一换。
二诊(2024年5月31日):患者情绪较前平稳,头晕头胀、颈项僵痛、胸闷心悸较前减轻,01:00—02:00惊醒频率较前减少,仍有入睡困难。处方继前加针刺申脉、照海,余治疗不变。患者依方案治疗1个月余,半年后电话随诊仅偶有情绪不佳,余症未再复发。
按语:该案例患者因情志失调发病,以持续性情绪低落为主症,伴见巅顶胀痛、睡眠障碍等兼症。病机总属肝气郁结,颈关、膈关、脐关三关不通。肝失疏泄则情志不畅,故见情绪抑郁、精神焦虑;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与督脉会于巅”,故肝经可反映肝脏病变,肝郁化火循经上扰,故发巅顶胀痛,01:00—03:00为肝经当令,故患者多于此时惊醒。肝郁进一步影响三关通利,颈关不通则颈项僵硬疼痛,膈关不利则胸闷心悸、心前区刺痛,脐关失调则纳差、腹温凉,此皆肝失疏泄、气机逆乱之征。结合主诉、病史诊为郁病,肝郁气滞证。以疏肝解郁、通关理气为治则,采用针刺、耳穴压豆与闻香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方案。针刺方面:运用颈关快刺法通颈关,大通关法通膈关、脐关;取百会、四神聪调神益脑止痛,神门补益心神,内关、公孙八脉交会穴配伍,联合足三里宽胸理气、和胃健脾;根据“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原则,选取足厥阴肝经之输穴太冲,既能发挥其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的功效,又可针对“病时间时甚”的病理特点,有效改善患者夜间定时惊醒的临床症状。耳穴压豆选取心、神门、皮质下益心安神,肝区疏肝止痛,耳垂4区调节睡眠。闻香疗法采用芳香药物行气解郁、安神益智,制成药枕夜间使用。二诊时,患者诸症减轻,效不更方,依前法治疗;仍有入睡困难,故针刺加用申脉、照海。申脉与照海同属八脉交会穴,通阴阳跷脉。“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阴阳跷脉司目之开合,调控人体睡眠节律,故针刺申脉、照海穴可以调和阴阳,改善睡眠障碍。治疗全程综合运用多种中医外治方法,患者接受度好,治疗依从性高,未出现相关不良反应,且取得良好治疗效果,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郁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早期诊断困难,缺少有效的治疗手段。马教授博极医源,熟研经典,综合四诊,辨证独到,应用多种中医外治法,疏肝理气、通关调神、燮理阴阳,郁病诊治效果显著。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王萌,周永学.中医郁病理论的源流与发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4):1878-1881.
[2] 黄悦勤.中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概述[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4,41(11):1496-1500.
[3] 刘登堂,翟兆琳,路畅,等.脑深部电刺激:难治性精神障碍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4,50(10):577-579.
[4] 董文文,邱畅,赵亮,等.精神疾病神经调控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5,25(1):57-64.
[5] 王鹏,沈劼,施圣杰,等.中医外治法历史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38(11):990-999.
[6] 马晓晨,陆惠洁,许秋靓.中医外治法在情志病领域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25,40(5):1025-1028.
[7] 刘传强,刘西通,马玉侠.高树中三通理论概述[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3):191-192,228.
[8] 高树中,衣华强,马玉侠,等.从脐调元气论脐疗的机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272-273.
[9] 彭静山,彭筱山,王鹏琴.眼针疗法[M].北京: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10] 尹广惠,颜晓,马玉侠,等.临证诊察经验探赜[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0):5938-5942.
[11] 王强,郭阳,刘瑶,等.耳穴贴压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meta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8,15(4):103-107.
[12] 杜顺福.舌缨线与情志关系的临床反映[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8):21-22.
[13] 高树中.一针疗法《灵枢》诠用—修订本[M].济南:济南出版社,2007.
[14] 周悦,宋帅,吕鑫娓,等.浅析“通颈关”理论与临床应用[J].中国针灸,2022,42(8):942-943.
[15] 吴昊晟,苏航,朱超,等.《黄帝内经》“七次脉”穴的特点及应用浅析[J].中国针灸,2023,43(8):959-962.
[16] 童艳,瞿巧钰,朱超,等.浅析人体“天牖五部”[J].中国针灸,2021,41(8):937-940.
[17] 吕鑫娓,张警文,董志斌,等.“颈关”快刺法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2):7191-7194.
[18] 荀琦,李文元,宋帅,等.马玉侠临证特色望诊经验撷菁[J].山东中医杂志,2024,43(3):303-309.
[19] 黄凯裕,梁爽,傅淑平,等.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胃肠调理在针灸治疗脑病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6,57(13):1099-1104.
[20] 王伽松,马育轩,方芳,等.基于肠道菌群探究针刺对抑郁症的干预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2024,40(7):96-99.
[21] 高雨萌,黄梦雪,朱抗洪,等.电针“天枢”对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致抑郁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表达的影响[J/OL].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1-8[2025-02-2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324.R.20240506.1808.004.html.
[22] 赵春晓,谭奇纹,刘加昊,等.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阈下抑郁33例[J].中国针灸,2023,43(10):1173-1174.
[23] 许军峰,卞金玲,吕建明,等.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对中医学的贡献——创建中医脑科学[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1):4-7.
[24] 陈秀玲,徐凯,罗仁瀚,等.电针四神聪穴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6-28.
[25] 韩李莎,鲁海,胡佳慧,等.印堂调神理论发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2):687-689.
[26] 于子如,仙晋,于慧娟.隔药灸脐法治疗阈下抑郁34例[J].中国针灸,2023,43(4):415-416.
[27] 王天俊,王玲玲.埋针疗法的临床特点与适应证[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0):37-38.
[28] 杨欣,唐军,杨丹丹,等.情志病的中医芳香精油疗法[J].世界中医药,2024,19(18):2825-2832,2839.
Clinical experience on external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