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6.25
中图分类号:G641
吴美华, 李荣慧, 孙柳青, 孙馨雅, 张曾宇, 何清湖, 张国民, 夏新斌
| 【作者机构】 | 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老年医学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院 | 
| 【分 类 号】 | G641 | 
| 【基 金】 | 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22SZ20)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研究项目(2024JG08)。 | 
2018年4月,同济大学人才培养研讨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首次提出“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的“四新”概念[1]。新医科是指为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提出从以治疗为主延伸至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2]。其倡导促进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鼓励批判地继承,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深化医学人文性,旨在培养具备人文精神的医疗人才[3]。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4](国办发〔2020〕34号),指出:“对现有专业建设提出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的新要求,建设一批新的医学相关专业,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在科学与人文紧密结合的新时代,高等教育需要将课程与思政融会贯通,重视在科学文化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逐渐过渡到课程思政的全新阶段[6]。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7]。课程思政则是“非思政课”的“思政”,除“思政课”外,各学科都要担负“思政”的重任。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学科的教学中,使其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8]。
新医科的建设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面素质和人文关怀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其强调医学与科技、人文、管理等多学科融合,同时注重医学教育中的伦理观、法治观、社会责任感等价值观培养。课程思政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两者有天然的契合点[9]。
新医科的跨学科特征要求医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好学科的知识与专业技能,而且要求学生能在多个学科间建立联系,进行综合分析。课程思政可在各个学科的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0]。无论是基础医学课程,还是临床实践课程,都应渗透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如在解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人体的结构与功能,而且可通过讨论人体捐献的伦理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伦理道德素养。在基础医学课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物学、医学角度共同探讨人类生命的价值,增强其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新医科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医学教育不仅要传授传统医学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思政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理念阐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如在中医经典课程中,通过讲述经典医学研究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医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培养其对科研伦理的敏感性,促进其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新医科的实践环节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通过课程思政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坚持正确的方向,且学会在面对复杂的伦理和社会问题时做出科学决策,进而激发其自主创新能力。
新医科强调医学人文教育,包括医学伦理、社会责任、患者关怀等方面的培养,与课程思政中的道德教育高度契合。课程思政可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德行的重要性,并获得道德规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学生不仅能掌握医学技能,而且能增加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崇高理想,形成责任感和使命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1]
爱国精神是一种最久远、最高尚的人性情怀,其是经过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人民对国家最深切的感情,是对国家在历史和实际中发展过程的一种深刻认识。通过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无疑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时,延伸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新发现与新发明,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填补国家在新兴科学医学领域的空缺,提高国家的科技话语权。通过思政内容的引导,在激发学生探索精神时,让其明白科学事业的建设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有效利用专业课程特色,将思政内容进行合理融入,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价值观[12]。《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出发点都基于关心患者的身心健康,专业课教师通过发掘课程中的价值元素,向学生进行传授,从而激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功能。教师通过医术、医德概念的充分讲解,介绍两者在医师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将有效激发学生对医术及医德的重视,无疑为其学习生涯奠定良好开端,也在专业课程中将医学生的职业修养和医德素养进行良好渗透。
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是祖辈留下的宝贵财富,要妥帖地“收藏”好这些“家珍”,把文化的源流根基保护好。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关于阴阳、五行、藏象等学说内容的阐述及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思维的表述,表明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在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合理改造自然,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根源,比西方国家早了近千年,从源头塑造中华民族文化自信,这些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培育的沃土,在专业课程中得以被高校学生代代传承。
科技如果脱离人类的精神力,则可变成与人对立的异化力量。自古以来,人类的人文和科学紧密联系。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体现。如学习三羧酸循环时,引入其发现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及实践,才有今天著名的三羧酸循环,旨在教育学生学医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慢慢积累,循序渐进,厚积薄发,方能学成。通过科学家人文事迹的介绍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知识以外的人文精神,对其价值观的培养有诸多好处。
随着新医科教学理念的提出,医学与人文的交融得到越来越多关注,各大高校也在此领域展开诸多探索,获取一定的成果[13]。然而也暴露出一些客观存在、难以更改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缺乏自主德育育人意识,认为只要传授专业知识即可,这样的教学策略造成专业学科教学中的思政功能被弱化[14]。部分专业教师缺乏思政教育相关知识的储备及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有机结合的能力,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佳。
传统的医疗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是知识与技术的结合,课程教学目的非常明确,而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只是一个软提倡的层次,只是零星地融入专业知识领会、相关技术练习过程中,未被安排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里[15]。
当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多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术表现,如论文、专利、成果奖、课题立项、教学工作量等,尚未形成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和机制,对“学科思政学/人文”的评价标准较缺乏[16]。教师教学科研工作压力大,易忽略立德育人这个基本任务。虽然一些教师尝试在课堂上实施课程思政,但缺乏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师的积极性不高,进而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和持续性[17]。
课程思政要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队伍建设等各环节上不断强化和完善,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再造,顺应熟知的教书育人规律,牢记出发点在于大学生的求知需求,立足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学科优势,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通过专业课程特色促进思政内容的融入与传授,同时借助思政元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与吸收专业课程内容。
医学生的三观教育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医学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2]。在医学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必须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和实际应用。如在医学影像学课程中,可引入医疗工作者利用影像学技术准确诊断病例,争取救治时间的案例,体现其敬业精神和社会担当。生物化学课程里,介绍科研工作者为揭示生命奥秘、攻克疾病难题而坚持不懈地探索故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责任感。预防医学教学中,强调医学工作者在维护公众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此外,课程思政应采用多样化的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式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提高专业课堂的教学效能,并以参与反思的形式实现认知、情感、理性与行为的认同,提高课堂的人文实效性[18]。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术道结合”,深入发掘其学术思想和历史文化的脉络,并从中汲取爱国情怀、价值取向、文化自信、人文情怀等元素。如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过程中,医护工作者用血肉之躯构筑钢铁防线,拯救无数生命,这种强有力的现实教育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培养有很大影响,对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及职业信念感极为有利。将高校的思政课与医务人员的专业精神相融合,可更好地掌握其思想性、理论性、亲和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在实践教学中强化思政引导,更能让学生领悟思政教育的本质内涵,并理解医学事业的核心价值。一方面,科技知识的传授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基础,专业课程的学习可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前沿,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课程的训练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人文素质的培养可极大提高学生未来的职业温度,更是其在面对工作中困难时的信心与信念的重要来源。在实践教学中不断融入对患者心理需求的关怀、医患沟通技巧的训练等,让学生明白医疗不仅是技术的运用,而且是人与人间的关爱和支持。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医疗服务、医疗扶贫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现实问题,培养其关爱弱势群体、奉献社会的精神。此外,还可通过模拟医疗纠纷案例,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中增强法律意识及提高伦理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履行医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师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点和长处,从专业的课程中汲取人文精神和价值基因,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的熏陶,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其在“知识之殿”中实现“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和谐统一。
教师要有情怀、有境界、有水平、有担当,既要强化自身的知识积累,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教育技能。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新医科领域的专业培训,使其紧跟学科前沿,了解最新的技术和理念;另一方面,开展课程思政专项培训,通过讲座、工作坊等形式,提升教师挖掘和融入思政元素的能力。鼓励教师参与思政教学研究项目,积累经验和成果。建立教师交流机制,促进经验分享和共同成长。同时,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在现行的考核制度中,增设“学科思政/人文”的比例,对其进行科学评估,从而在专业教师的职称晋升、绩效奖励等方面得以体现,增强专业课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教学水平的内生动力[8]。适时开展教学经验分享交流活动,提升教学团队的思政教学能力,提升教学人员对思政教学的重视。建立可延续性的教学梯队,形成老带新的梯队培养模式,从学生反馈、教学督导、教师反馈等多方面对优秀教学典型进行选拔,建立优秀教学人员带领教学团队的模式,将优秀的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带动教学团队的整体提升。
课程思政与医学教育的融通,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理念的变革。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价值观的引领和职业精神的塑造。教育是塑造人、培育人、改造人的伟大事业,通过教育唤醒学生的灵魂、挖掘潜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观,是一场伟大的持久战,也注定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将人文课程与课程人文深度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合力,构建高校德育共同体,高校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初心,为开创中国教育事业新局面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9]。在新医科视域下探究课程思政融通医学教育的发展路径,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要以坚定的决心、科学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一融通路径,助力医学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福祉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贡献声明:吴美华负责酝酿和设计研究框架、实施研究、搜集文献资料、起草文章、修改文章;李荣慧负责酝酿和设计研究框架、实施研究、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孙柳青负责酝酿和设计研究框架、实施研究、搜集文献资料;孙馨雅负责实施研究、分析/整理文献资料;张曾宇负责分析/整理文献资料、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何清湖负责论文指导、支持性贡献;张国民负责对文章的知识性内容作批评性审阅、行政、技术或材料支持、论文指导;夏新斌负责行政、技术或材料支持。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奋力开辟中国高等教育新境界[EB/OL].(2018-11-23).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8n/2018_zl83/201811/t20181123_361285.html.
[2] 刘彦娜,杨晓寒,刘中秋,等.“新医科”视域下基础医学教师素养内涵的解构分析[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4,32(3):261-267.
[3] 李凤林.新时代我国新医科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1(Z1):6-8.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0(28):27-31.
[5] 詹鹏,邵献平.论课程德育与德育课程的融合——构建高校德育教学共同体[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35-140.
[6] 李健芸.法治思维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路径[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6):139-143.
[7] 许硕,葛舒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6):84-87.
[8] 周旻,张然.医文融合: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6):19-22.
[9] 郭笑辰,任桂萍,尹杰超.“基因工程原理”课程思政教育的初步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3(34):125-128.
[10] 骆应吉.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和实践[J].职业教育,2023,22(28):68-71.
[11] 中国青年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https://qnzz.youth.cn/zhuanti/kszt/xzhd/08/xdemo_127402/02/201702/t20170219_9139209.htm.
[12] 白林,张丽,魏玉丽.大学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策略[J].甘肃高师学报,2021,26(2):72-76.
[13] 李隽,吴永刚,李亚军.新医科背景下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路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19):77-80.
[14] 王滨,王树美,张楠,等.课程思政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9):113-116.
[15] 李琦,吕一军.从课程思政视角谈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48(11):857-859.
[16] 郭倩,李宝琴,曾雪璐,等.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76-79.
[17] 史瑞芬.让专业课堂“思政飘香”——从护理“人文课程”到护理“课程人文”[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4):1253-1256.
[18] 邵水金,张黎声,于波,等.人体解剖学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J].解剖学杂志,2019,42(6):607-609.
[19] 袁纯清.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问题及对策探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6):95-100.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med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edicin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