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7.08
中图分类号:R47
张云, 雍敬敬, 刘琴莹, 黄海霞, 刘阳, 方贵蓉
| 【作者机构】 | 三六三医院护理部; 三六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 
| 【分 类 号】 | R47 | 
| 【基 金】 | 四川省护理学会科研课题(H22019) 通用技术集团医疗健康有限公司医疗科研基金项目(TYYLKYJJ-2022-049)。 | 
跨文化敏感性反映个体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是在跨文化交往中个体理解和欣赏文化差异的积极情绪能力,它能够使人在跨文化交往中产生合适和有效的行为[1]。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各地区、各民族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与交流越来越频繁,患者群体变得更加多样化,医护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临床专业知识和文化敏感性[2]。文化敏感性在提高患者护理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创造更加包容和支持的医疗环境,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治疗效果[2]。同时跨文化敏感性与个体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相关[3]。护生作为未来护理事业的后备队伍,促进其跨文化敏感性的提升和持续发展,对提高医院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化适应是指个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的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中以后,个体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而做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4]。研究表明,在跨文化环境中学习的学生比在单一文化环境中学习的学生更容易经历情绪困扰,如抑郁和焦虑,因为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很艰难[5-6]。大多数藏区护生在异地求学前主要接受单一文化的教育过程,必须面对突然变化的跨文化环境,而研究者在临床带教中发现藏区护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情况多于当地学生的现象。这都提示了要关注藏区护生在文化背景的差异与交融下面临跨文化的适应问题。本研究基于跨文化敏感性、社会文化适应、心理健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理解跨文化的社会文化、心理适应,探索跨文化敏感性在这种关系中潜在的中介作用,以期为跨文化理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9月至2024年12月抽取四川省15所院校护理专业的藏区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学生现家庭住址在藏区;②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非护理专业学生。根据样本数至少为变量条目数的5~10倍计算[7],本研究自变量为24个,考虑20%的流失率,样本量应为150~300例,实际纳入样本量为237例。本研究经三六三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2022)科研伦申第(33)号]。
1.2.1 研究工具
1.2.1.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在阅读大量文献和小组讨论后,由研究小组自行设计,主要涉及内容为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如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现家庭居住地、家庭居住地当地居民构成情况等。
1.2.1.2 跨文化敏感性量表 量表由Chen等[8]编制,目前该量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包括5个维度(交际参与度、差异认同感、交际信心、交际愉悦感、交际专注度)24项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计分,总分24~120分,分数越高,表示跨文化敏感性、沟通能力及灵敏性越强。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86。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81。
1.2.1.3 社会文化适应量表 由Ward等[9]编制,张京玲[4]修订,共26个条目,测评在日常生活、学习与交往方面存在的社会文化适应困难程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计分,从“没有困难”到“很难”分别记1~5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文化适应越困难。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4。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 系数为0.96。
1.2.1.4 一般健康问卷 由Goldberg等[10]于1979年编制,也可译为总体健康问卷,用于评定过去几周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躯体症状、焦虑/失眠、社会功能障碍和严重抑郁等4个维度28个条目。量表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计分,记0~3分。分数越高,提示被试者的最近几周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差,总分≥24分是具有临床意义的精神困扰症状的阈值。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11]。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
1.2.2 调查方法
在征得学校同意后开展线上调查,运用问卷星系统统一发放问卷。问卷使用指导语说明调查目的、填写要求及相关注意事项,条目均设置为必答题,若填写时有缺项漏项,系统自动提醒答题者并补充完整,同时设置防重复提交。每份问卷填写时间约20 min。本研究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的原则,采用匿名方式填写,所有资料仅作学术研究之用。最终共收集239份问卷,剔除量表选项有一致规律的问卷2份,有效问卷237份,有效回收率为99.2%。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 )进行描述,比较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P25,P75)表示,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 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察社会文化适应、一般健康状况与跨文化敏感性间的关系。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中的Model4来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根据Bootstrap的方法来验证分析跨文化敏感性在藏区护生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的中介作用。95%置信区间不包括0,表明中介作用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进行描述,比较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P25,P75)表示,比较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 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察社会文化适应、一般健康状况与跨文化敏感性间的关系。采用SPSS宏程序process中的Model4来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根据Bootstrap的方法来验证分析跨文化敏感性在藏区护生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的中介作用。95%置信区间不包括0,表明中介作用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共纳入237名藏区护生,有效率为99.2%。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237名藏区护生的一般资料比较[分,M(P25,P75)]
 
   藏区护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得分为82.00(72.00,90.00)分;社会文化适应总分为36.00(28.00,50.00)分;一般健康问卷得分为23.00(20.00,29.00)分。见表2。
表2 237名藏区护生跨文化敏感性、社会文化适应及一般健康问卷得分[分,M(P25,P75)]
 
   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藏区护生跨文化敏感性总分与社会文化适应呈负相关(rs=-0.26,P<0.01),跨文化敏感性总分与一般健康问卷得分呈负相关(rs=-0.40,P<0.01),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rs=0.49,P<0.01)。
结果显示,藏区护生社会文化适应对心理健康状况及跨文化敏感性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95%CI的上、下限均不包含0,P<0.01,中介效应有统计学意义。以社会文化适应为自变量,心理健康状况为因变量做路径分析,三者变量间路径系数如图1所示。跨文化敏感性在藏区护生社会文化适应与一般健康状况的中介效应分解见表3。
 
    图1 护生跨文化敏感性、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的路径系数图
aP<0.01。
表3 跨文化敏感性在藏区护生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的总效应、直接效应及中介效应
 
   藏区护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处于中等水平,条目均分为3.42(3.00,3.75)分,其得分低于赵琪琪等[12]报道的本科实习护生跨文化敏感性现状,并远低于周诺兮[13]的研究。可能是本研究中的护生主要为大专护生,在护理教育体系中由于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繁重,缺乏多元文化知识教育,忽视跨文化敏感性的培养。本研究发现,藏区护生中汉族护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得分低于藏族等其他少数民族。这可能是藏区的汉族护生在跨文化交往中,对少数民族文化不了解,文化认同感表现较弱,同时由于语言能力不足,需处理语言表达、非语言信号等多重信息,并担心因文化误解引发冲突或尴尬,进而影响交际信心,表现出较低的跨文化敏感性水平。在社会文化适应上,藏区护生的社会文化适应的得分为36.00(28.00,50.00)分,提示藏区护生的总体社会适应状况良好,但最高分为106分,可见个别研究对象的文化适应能力比较困难。这与李庆华[14]的研究结果类似。分析原因可能是社会文化适应受个体意愿、生活变化、文化距离、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影响,学生对集体生活适应性较强,同时学校或医院尽可能照顾学生的生活、文化风俗等,如为学生提供的集体住宿等,利于接触不同文化,拉近文化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跨文化适应。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藏区护生的一般健康问卷得分为23.00(20.00,29.00)分,得分高于Sokratis等[15]对护理研究生的相关研究。这提示绝大多数藏区护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一步临床专业评估。本研究中藏区护生绝大多数是异地就读学生,他们常成长于藏族文化背景,从本土文化进入到主流文化后,就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适应策略,由于生活方式、价值观等跨文化间的藩篱,更易面临人际关系障碍等问题,增加心理压力,导致心理疾患的发生。这提示医院或学校要重视藏区护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心理健康,如从跨文化培训、压力应对、认知优化、人际关系维护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本研究显示,藏区护生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P<0.01);心理健康状况与跨文化敏感性得分呈负相关(P<0.01);跨文化敏感性与社会文化适应得分呈负相关(P<0.01),即社会文化适应能力越强,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跨文化敏感性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社会文化适应能力越好,跨文化敏感性越高。研究显示,文化适应和同化压力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6]。社会文化适应能力强的个体能更有效应对文化冲突等挑战,减轻文化适应压力,并可通过社交网络而获得情感和社会性支持,在新文化环境中找到社会认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此外,社会文化适应良好的个体更容易建立跨文化社交网络,对新文化的风俗、价值观等能够直接有效地学习,使其能更好地识别和理解文化差异,进而表现出更高的跨文化敏感性。Chen[17]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跨文化敏感度的个体能够更好地感知和表达积极情绪,不易受到负面情绪的干扰。在跨文化交往中,文化敏感性越高的个体更能理解文化差异,调整沟通策略,避免误解和冲突,从而降低人际压力,促进心理健康。所以,对于藏区护生需要关注其社会文化适应及跨文化敏感性,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跨文化敏感性、社会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状况3个变量间互相影响。藏区护生的社会文化适应不仅能对心理健康状况起直接效应作用,而且能通过跨文化敏感性这一变量对心理健康状况起部分中介效应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4。跨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有关。既往研究发现,社会文化适应在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文化适应能力越好,可表现出更少的心身症状问题,主观健康状况更佳[18]。Badanapurkar等[19]研究显示,跨文化敏感性与工作压力成反比,高水平的跨文化敏感性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护理人员跨文化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护理院校学习时期[20]。系统地调整有文化敏感的干预策略在促进心理健康以及预防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起积极作用[21]。因此,在护理教育中,大学课程建议纳入文化适应能力的课程,培养跨文化敏感性。这可通过多种教学策略,如建立交际信心和跨文化体验等,帮助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提高跨文化敏感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社会文化适应既可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状况,又能通过跨文化敏感性间接影响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跨文化敏感性在社会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提升护生的社会文化适应能力及跨文化敏感性,利于改善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心理健康风险。随着各民族的广泛交融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护理教育者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及社会文化适应能力,如结合虚拟现实文化模拟开展多元文化知识教学、构建本地学生的跨文化互助小组、教学情绪管理方法、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减少跨文化适应的压力。此外,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四川藏区,且样本量相对较小,存在代表性不足,建议未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及跨文化适应纵向研究,同时结合质性研究,开展访谈,进一步探究证实三者间的关系,为提升护生的跨文化敏感性、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张积家.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J].中国民族教育,2018(10):11.
[2] JIANGY,SAMAH NA.Enhancing cultural sensitivity in medical education:a central pillar for patient-centered care [J].Korean J Med Educ,2025,37(2):225-229.
[3] HE J,SONG X,WANG C,et al.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s a mediator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plicit inter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emotional disturbance-An exploratory study of intern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J].Front Psychiatry,2023,14:1098671.
[4] 张京玲.藏、壮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态度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5] HU Y L,ROBERTS A,CHING G S,et al.Moderating effects of intercultural social efficacy and the role of language in the context of coping strategies in study abroad depression [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22,19(4):2409.
[6] LIAN Z,WALLACE B C.Prevalence of past-year mental disorders and its correlates among Chines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US higher education[J].J Am College Health,2020,68(2):176-184.
[7] 倪平,陈京立,刘娜.护理研究中量性研究的样本量估计[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78-380.
[8] CHEN G M,STAROSTA W J.The development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nsitivity scale[J].Human Communication,2000,3:1-15.
[9]WARD C,RANA-DEUBA A.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Revisited [J].J Cross-Cultural Psychol,1999,30(4):422-442.
[10] GOLDBERG D P,HILLIER V F.A scaled version of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J].Psychol Med,1979,9:139-145.
[11] 陈翠,张红静,江虹,等.一般健康问卷(GHQ-28)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信效度检验[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8(3):159-162.
[12] 赵琪琪,杨琪琪,李红欣,等.昆明市971名本科实习护生跨文化敏感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23,23(5):387-390.
[13] 周诺兮.少数民族地区志愿者跨文化敏感性对志愿行为持续性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23.
[14] 李庆华.团体心理辅导对少数民族医科学生社会文化适应干预影响研究[D].昆明:昆明医科大学,2022.
[15] SOKRATISS,GIORGOSA,RAFAILIAZ,et al.Mentalhealth status and stressful life events among post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in Cyprus:a cross-sectional descriptive correlational study[J].Bmc Nursing,2023,22(1):294.
[16] GUAN S A,NUNEZ V,AREBA E,et al.Negative perceived context of reception and sociocultural resources on mental health among Hispanic and Somali adolescents [J].Am J Community Psychol,2023,71(3/4):480-490.
[17] CHEN G M.The impac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n ethnocentrism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pprehension[J].Inter Communication Studies,2010,19(1):1-9.
[18] RAZGULIN J,ARGUSTAIT E.ZAILSKIEN E.G,ŠMIGELSKAS K.The rol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ociocultural adjustment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J].Sci Rep,2023,13(1):893.
[19] BADANAPURKAR A,NELSON D,NAZARENE A,et al.Work-Related Strain,Sense of Coherence and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Among Mental Health Nurses in Qatar:A Cross-Sectional Study [J].Int J Ment Health Nurs,2025,34(1):e13403.
[20] 俞海萍,梁柳,程敏,等.上海市两所高职院校护生文化能力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9):3485-3488.
[21] APERS H,VAN PRAAG L,NO..STLINGER C,et al.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or mental well-being of migrants and ethnic minority groups in Europe:A scoping review[J].Global Mental Health(Camb),2023,10:e23.
Mediating effec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between 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and mental health of nursing students in Tibetan areas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