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20047/j.issn1673-7210.2025.27.22
中图分类号:G642.0
杨柳, 黄敬文, 王业秋, 刘秀波, 吴迪, 陈巧云, 张丽宏
| 【作者机构】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 
| 【分 类 号】 | G642.0 | 
| 【基 金】 |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GJB1424164)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专项重点课题(ZJE1425037)。 | 
中药炮制学作为中医药专业的核心课程,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是贯彻国家政策、响应时代号召的必然要求。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中药炮制是保障中药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从业者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需具备严谨的职业道德、文化自信和创新意识。传统中药炮制学教学中思政教育的缺失,已难以满足行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亟须通过课程思政改革填补育人短板[2]。中药炮制学涵盖传统技艺、现代科学与文化传承,天然具备课程思政融合的基础[3]。通过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可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契合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革新趋势。
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思政元素挖掘碎片化、教学方法创新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制约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探索课程思政融入中药炮制学的有效路径,不仅是响应国家教育战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培养德才兼备中医药人才、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实践[4-6]。本文立足教学实际,通过教学内容重构、方法创新和评价体系优化,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在中药炮制学中的改革与实践,旨在为中医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中药炮制学作为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承载着传承中医药文化、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意义深远[7]。近年来,各高校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一定进展,但也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深入,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将思政元素与中药炮制学的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如只是在课程结尾简单提及几句思政内容,未真正将思政元素与中药炮制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在讲解炮制工艺时,未能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思政内涵,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脱节。
部分教师自身的思政理论知识储备不够丰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融入课程思政时,无法准确把握思政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在讲解中药炮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时,不能深入浅出地阐述两者的内在关联,影响思政教育效果。即使教师具备一定的思政意识,但由于缺乏思政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将思政元素巧妙地融入专业教学。不懂得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思考和讨论,如何对学生的思政表现进行有效评价等,制约了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以思政知识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讲解中药炮制的历史文化时,只是单纯讲述历史事件,未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不佳。
当前,对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指标,缺乏针对课程思政的专门评价指标。主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和技能水平,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文化自信等方面的评价不够全面和深入。无具体指标衡量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过程中,对中医药文化认同感的提升程度、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情况等。评价主体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自评和互评较少,缺乏行业企业等第三方评价。评价方式多以考试、作业等传统方式为主,对学生在课堂讨论、实践活动中的思政表现缺乏有效评价。很少采用课堂观察、小组评价、企业实习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2.1.1 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 在讲解中药炮制的历史渊源时,详细介绍雷公炮炙十七法、《炮炙大法》等古代炮制专著,讲述古代医药学家在炮制技术上的探索与创新故事,如陶弘景对中药炮制方法的总结,展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结合中药炮制过程中体现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传统哲学思想,如根据季节、地域选择不同的炮制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独特思维方式,坚定文化自信。
2.1.2 工匠精神与职业素养 在实训教学中,强调中药炮制“分毫必究”的严谨态度,如切制药材时对片型、厚度的严格要求,炒制时对火候、时间的精准把控,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展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炮制技艺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敬业、专注、执着的职业态度,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
2.1.3 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 引入现代科学研究对中药炮制原理的阐释,如炮制前后中药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药理作用的改变,培养学生用科学思维和方法研究传统炮制技术的能力,树立科学精神[8]。介绍中药炮制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如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炮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传统炮制技术的现代化发展路径[9]。
2.1.4 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 结合中药炮制质量与临床疗效、用药安全的关系,通过真实的质量事故案例分析,如因炮制不当导致的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强化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学生明白作为中医药从业者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10]。在教学中强调中药炮制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廉洁奉公的职业操守,树立“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职业信念[11]。具体的思政元素及其效果见表1。
表1 思政元素及其效果
 
   2.2.1 案例教学法 收集整理丰富案例资源,包括正面案例,如老字号中药企业凭借严格的炮制工艺和良好的信誉赢得市场认可;反面案例,如某些企业因炮制不规范、以次充好引发质量危机。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在案例学习中领悟课程思政内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收集身边的中药炮制相关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主动性。
2.2.2 情境教学法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古代中药炮制工坊、现代中药生产车间等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时期的炮制环境和工艺要求,加深对中药炮制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的理解[12]。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中药炮制师、质量检验员、医师、患者等角色,模拟中药炮制从生产到临床应用的全过程,在角色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沟通协作能力,同时强化学生对中医药社会责任的认识。
2.2.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建设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线上教学平台,上传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案例库、拓展阅读资料、在线测试题等,方便学生自主学习[13]。在教学视频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如在讲解某种中药炮制方法时,适时插入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或现代科研成果,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线下课堂采用小组讨论、专题讲座、实践操作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针对线上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实践应用[14]。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享线上学习的收获和感悟,组织学生开展课程思政主题的小组讨论和汇报,促进学生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见图1。
 
    图1 教学方法
2.3.1 多元化评价主体 构建由教师、学生、企业导师、行业专家等组成的多元化评价主体。教师主要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促进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企业导师和行业专家从行业实践和职业素养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和专业性。
2.3.2 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结合 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情况、线上学习进度和质量、实践操作的规范性和创新性等,同时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思政素养,如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意识、文化传承责任感等。终结性评价以期末考试为主,在考试内容中增加与课程思政相关的题目,如论述中药炮制中的文化内涵、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如何在炮制工作中坚守职业道德等,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综合运用能力[15]。
2.3.3 建立思政素养评价指标 制订专门的课程思政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从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科学精神、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每个维度设置具体的评价要点和评分标准,使课程思政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可操作[16]。
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思政素养和学习兴趣。学生对中药炮制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实践操作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组织的专业技能竞赛中,2022级和2023级学生的获奖比例显著高于2021级。2021级学生未参与教学改革,成绩的主要构成为课堂参与度、线上学习情况、实践技能和期末考试。2022级和2023级增加小组合作和思政素养。问卷调查显示,2022级和2023级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幅提升,95%以上的学生表示愿意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在实习和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022级和2023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学习积极性明显高于2021级,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此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掌握,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教师能更加熟练地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论文,有多篇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多项教学改革项目获得校级以上立项。通过建设线上教学平台和开发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项目等教学资源,中药炮制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得到极大丰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课程思政融入中药炮制学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与现有课程思政研究比较,本改革突破“思政内容简单叠加”的模式,形成具有中药炮制学特色的融合路径:①聚焦行业本质,构建“炮制技艺-文化精神-医德素养”三维融合体系。将炮制工艺中的“火候把控”关联“工匠精神”,把“减毒增效”理念延伸至“医者仁心”,避免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脱节。②开发“问题链驱动”教学法。以“为何古法炮制强调‘酒制升提、姜制发散’”等专业问题为切入点,延伸至“传承中医药智慧的文化自信”等思政主题,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自然衔接。③打造“虚实结合”实践载体。结合虚拟仿真技术还原古代炮制场景,同时组织学生参与中药炮制非遗传承实践,在动手操作中感悟“守正创新”的内涵。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未来需进一步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专业能力+思政素养”双维度评价体系,在实践考核中增设“炮制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团队协作中的沟通能力”等评分项,避免思政效果“虚化”;拓展实践平台,与中医药博物馆、非遗工坊共建“课程思政实践基地”,开展“炮制技艺传承人进校园”活动,让学生在与传承人交流中深化对“传承与创新”的理解;强化师资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中医药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专题培训,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形式,提升教师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通过持续创新,推动课程思政与中药炮制学的融合从“有效融入”迈向“深度内化”,培养既懂专业又有情怀的中药人才。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1]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J].新教育,2020(19):32.
[2] 高维娟,马小顺,梁文杰.“新医科”视阈下中医药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构建与思考[J].中医教育,2024,43(5):1-4.
[3] 钟凌云.中药炮制学[M].5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
[4] 罗玲英,万佳琪,吴剑.“中药炮制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以江西省医药学校为例[J].教师,2022(6):123-125.
[5] 韩静.“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路径探究[J].才智,2020(30):57-58.
[6] 罗思雨,马慧知.中华老字号的品牌价值研究——同仁堂的历史传承与品牌创新[J].品牌研究,2021(15):16-18.
[7] 张明雪,文雨薇,张丹,等.课程思政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10):28-29.
[8] 于阔,杨欣鹏,王蒙,等.炮制对附子成分与药理作用的影响及其历史沿革考证[J].中医药学报,2023,51(7):96-100.
[9] 万海青.中药炮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地黄的炮制研究为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2):96.
[10] 王银燕,宋红,李宝珍.中药饮片质量与疗效的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109-110.
[11] 黄江,赵小宁.职业教育背景下中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1):19-21.
[12] 何旭辉,张成中,王宏瑞,等.虚拟仿真技术在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展望[J].人参研究,2023,35(3):57-59.
[13] 李红伟,田连起,曹彦刚,等.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样板课程的建设[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4,32(5):13-15.
[14] 谭鹏,杜红,张佳,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中药炮制学课程建设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4,22(17):30-32.
[15] 夏云青.基于雨课堂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评价探索与实践——以大学数学混合式教学为例[J].河南农业,2021(30):28-29.
[16] 张靖,唐昕驰,张艳.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林区教学,2024(12):32-36.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n science of processing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urse
 
    X